2025人形机器人量产元年,国产势力全面起跑
统计 阅读时间大约4分钟(1337字)

2025-06-23 2025人形机器人量产元年,国产势力全面起跑

来源:乐聚机器人
政策与资本加持,产业加速成型。

出品:机器人新材料

2025年被业内誉为中国人形机器人产业的“量产元年”。自2023年底政策密集出台、产业联盟和专项基金相继落地以来,中国人形机器人行业呈现出明显提速、技术分化、商业试点同步推进的态势。从初创企业到整车厂、从互联网公司到供应链核心企业,全产业链正在构建起从资金到产品的闭环,迈入商业化前夜。

政策与资本加持

产业加速成型

2023年工信部发布《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指导意见》,明确将定位为新一轮战略性产业。此后,北京、长三角、珠三角、西南等地区相继成立产业联盟并配套设立百亿级基金,北京机器人产业发展基金(100亿元)、吴中区机器人产业基金(100亿元)等。联盟成员涵盖本体厂商、核心部件企业、科研院所,正在形成区域集群与协同生态。资本市场方面,2024年国内人形机器人相关融资数量显著增长,尽管融资总金额略低于2023年“明星项目”集中期,但出手机构和轮次扩散表明行业热度仍在高位。初创企业智元机器人和宇树科技,均在过去两年完成6轮以上融资,估值突破70亿元和80亿元。

初创企业竞争

核心团队与技术路径各有不同

据报告整理,目前国内已有超过10家头部初创公司完成双足人形机器人样机开发,并进入车企与制造业企业的测试阶段。代表企业包括:

智元机器人:创始人彭志辉曾为华为“天才少年”,2024年累计出货超千台,并发布了G1-G5具身智能技术路线,走通“自研大脑+自产本体”全栈模式。宇树科技:依托四足机器人市场数据积累,以低成本和强性能实现人形机器人G1的9.9万元起售价,成为硬件性价比代表。

优必选:作为行业先行者,推出Walker S1工业人形机器人,已在比亚迪、吉利、富士康等企业完成实训,签下超过500台意向订单。

乐聚机器人:由哈工大博士创办,搭载华为盘古大模型,2024年启动江苏首条人形机器人产线,预计年产能200台。

众擎机器人:聚焦自然步态与开源算法,全栈自研、低价切入市场,产品SE01受到科研和工业市场关注。

图片:乐聚机器人

此外,银河通用、星动纪元、千寻智能等企业则在大模型与灵巧手等软硬件集成方向上展示出领先潜力。

车企与互联网巨头入局

带动下游应用成型

人形机器人在“感知—决策—执行”链条上与智能驾驶有高度共通性,车企因此成为重要推动力量。小鹏、广汽、奇瑞、比亚迪、赛力斯等纷纷推出原型机器人或启动相关子公司,预计将在车间物流、底盘装配、检测工序等环节率先部署。

互联网公司则更注重“大脑”侧布局,通过投资或自研大模型赋能人形机器人。

华为通过鸿蒙生态和盘古大模型赋能人形机器人,与乐聚等16家企业深度合作。

字节跳动发布GR-2具身大模型,展示超过100种任务操作。

腾讯持续推动Robotics X实验室布局具身智能,2024年发布人形机器人“小五”。

阿里以“通义”系列大模型推动机器人语义理解在工业场景落地。

应用先落地制造业

2035年需求或超千万台

从比亚迪实训经验来看,人形机器人将在外观检测、底盘装配、物流搬运等领域逐步替代人力。初期需三台机器人替代一工位,但随着性能提升有望实现1:1替代。据预测,2030年中国市场年新增人形机器人需求将达136万台,2035年增至1163万台,广泛应用于汽车、3C制造、服务零售、仓储物流等场景。对应的执行器市场空间也将分别达到2154亿元和2735亿元。

关键零部件国产化推进

执行器/减速器/灵巧手备受关注

行业当前主要成本构成来自执行器系统(占比约40%)。其中,谐波减速器、行星滚柱丝杠、无框力矩电机等部件成为国产替代重点方向:

谐波减速器:原由日系厂商主导(哈默纳克),但国内绿的谐波、来福谐波市场份额快速提升。

3060fd9f88dec5eeae66343151ac3257.jpg

丝杠系统:新剑传动、秦川机床等已启动行星滚柱丝杠量产线。

f7f58846a5a89eb9e101c233f82bc4eb.jpg

图片:秦川机床 机器人减速器产品

灵巧手:星动纪元、因时机器人等推出12自由度以上自主方案,材料/传动/感知集成能力提升显著。

25836bd34208e3c340f911159e33653.jpg

推荐阅读
{{item.author_display_name}}
{{item.author_display_name}}
{{item.author_user_occu}}
{{item.author_user_sign}}
×
右键可直接复制图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