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机器人新材料
2025年人形机器人产业迎来重大变局,从产业链试点验证走向渠道建设与商业化落地,加上汽车主机厂供应链账期结构性改革,正在共同塑造一场涵盖“智能体+制造链”的重新构建。
具身智能机器人4S店效果图。图自“北京亦庄”公众号
机器人“4S店”
落地销售+应用场景
全球首个“具身智能机器人4S店”将于2025年8月在北京亦庄亮相,成为人形机器人推广渠道化的重要起点。这家4S店定位类似传统汽车4S模式,集展示、销售、服务、信息反馈于一体,实现了人机交互产品的标准化零售试点。
据官方披露,首批入驻企业将近30家,包括“天工”“天轶”等已在马拉松比赛中展示稳定性与耐力能力的机器人机型。此次4S店不仅仅是销售终端,更是推动人形机器人标准制定、消费者教育、产品验证的“前置场”,或将成为机器人产业由研发走向市场的标志性节点。
在此背景下,北京亦庄机器人产业园吸引了百余家产业链企业表达入驻意向,进一步增强了人形机器人应用端的聚集效应。
养老机器人试点启动
场景应用步入实证期
工信部与民政部于近期联合印发《智能养老服务机器人试点通知》,正式开启2025—2027年为期三年的场景应用验证期。试点覆盖居家、社区与机构三大应用场景,聚焦失智照护、情感陪护、健康管理、智慧环境等多功能应用。
其中,居家类产品需完成200户家庭的试用部署,社区和机构类机器人需在20个以上场所应用,形成大规模用户数据反馈。此次政策落地明确指出“结对攻关+场景验证”的路径,体现出国家层面对机器人“可用性”与“服务能力”的实际要求,也将促进行业内从“demo展示”向“产品落地”的转型。
车企统一60天账期
供应链资金流大幅提效
17家主流中国车企于6月中旬联合宣布,将供应商付款账期统一缩短至60天以内,并承诺不再使用商业承兑汇票等变相延长账期方式。这一政策响应了6月1日起正式施行的新版《保障中小企业款项支付条例》,释放出优化供应链现金流、促进上下游协同的强烈信号。
从行业数据看,传统汽车企业账期普遍在182天以上,部分企业超过240天,造成大量中小零部件企业长期垫资,严重抑制研发与扩产能力。账期统一改革有望推动中国汽车产业从“低价竞争”向“高价值协作”转变,为人形机器人等新型零部件创造更友好的成长环境。
人形机器人零部件赛道
成为投资新焦点
产业层面来看,人形机器人核心部件正迎来投资热潮:
丝杠与线性关节总成:作为结构传动与驱动关键部件,价值量与技术壁垒双高。代表企业包括双林股份、嵘泰股份、德昌电机控股等。
灵巧手:以Optimus Gen3为例,最大边际变化来自灵巧手的升级。微型丝杠将成为技术关键点,相关企业雷迪克、浙江荣泰等正在积极布局。
图片:TGB精密微型丝杆誊展精密
传感器与加工设备:配套精密制造需求上升,开特股份、秦川机床、日发精机等具备设备和元件综合交付能力的企业拥有一定竞争能力。
行业最近收购整合频繁,雷迪克以1.35亿元投资誊展精密,浙江荣泰以超2亿元控股上海狄兹精密,说明核心企业正通过并购补足人形机器人短板能力,加速构建全链条产品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