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机接口+机器人,马斯克押注的这条路,国内也有人在走
统计 阅读时间大约8分钟(3159字)

2025-07-01 脑机接口+机器人,马斯克押注的这条路,国内也有人在走

来源:灵巧智能
脑机接口 × 人形机器人:未来科技最具想象力的组合?

作者:编辑部  出品:人形机器人场景应用联盟

当地时间6月27日,马斯克旗下脑机接口公司 Neuralink 公布了一段长达一小时的视频,首次系统展示了其在脑机接口技术方面的最新成果和未来数年的研发路线图。这段视频不仅涵盖了对当前产品的演示,还提出了一个极具想象力的目标:未来人类将有望通过脑机接口,直接控制人形机器人。

根据 Neuralink 公布的规划:

2025年第四季度,Neuralink 将在言语皮层进行新一轮植入,目标是实现对无声“意图语言”的直接解码;

2026年,植入芯片的电极数量将提升至3000个,并首次启动“盲视(Blindsight)”项目:借助摄像头采集画面、转化为电脉冲刺激视觉皮层,为视障者带来新的视觉感知;

2027年,电极数进一步提升至1万个,实现多个脑区(运动、言语、视觉)同时植入,为复杂认知活动提供硬件基础;

2028年,计划植入电极数突破2.5万个,能够触及更深层脑区,并拓展至精神类疾病、慢性疼痛等神经系统治疗领域。那一年,Neuralink 也将正式进入“全脑接口”探索阶段,构想与AI实现深度互联,构建人脑与外部机器之间的高带宽连接网络。

Neuralink 表示,未来若一切顺利,全体人类都可能接入AI与机器人系统,实现“意识层面上的增强”。这一蓝图将由其三大核心产品推动:

“心灵感应(Telepathy)”:用于脊髓损伤与中风后运动障碍者,通过意念操控电脑、机械臂等设备;

“盲视(Blindsight)”:为失明者打造视觉替代系统;

“深入(Deep)”:专注神经调节,用于治疗精神疾病与慢性疼痛。

目前,Neuralink 已完成对 7名患者的脑机接口植入试验,其中包括4名脊髓损伤患者与3名肌萎缩侧索硬化症(ALS)患者。根据官方披露,这些用户平均每周使用设备约50小时,部分高达100小时以上,在持续高频使用下逐步恢复部分主动交互能力。

令人关注的是,Neuralink 还透露,其中一名受试者 Alex 未来将直接接入特斯拉人形机器人 Optimus 的机械手系统,尝试实现更复杂的意念控制操作。马斯克更是在公开场合表示:人类最终将能够通过 Neuralink,完全控制 Optimus 的身体。

Neuralink 成立于 2016 年,致力于打造一种可植入人脑的设备,连接大脑与外部计算设备或智能终端。其代表性产品 Telepathy 芯片尺寸如硬币,需开颅植入,64根电极丝比头发还细,可精准接入大脑运动皮层以采集神经信号。2023年底,Neuralink 完成全球首例人类脑机接口植入试验。

据悉,Neuralink 在6月初刚完成新一轮融资,筹资 6.5亿美元,最新估值突破 100亿美元大关,在全球脑机接口领域居于绝对领先地位。

脑机接口如何与人形机器人技术进行结合?

脑机接口(Brain-Computer Interface, BCI)是一种建立人脑与外部设备之间直接通信通道的技术,主要通过记录大脑神经活动信号(如脑电、皮层电位等),将其转化为可识别的指令,从而控制计算机、机械臂、轮椅、虚拟现实系统,甚至外部身体的动作。

根据采集方式,脑机接口大致可分为三类:

image.png

近年来,随着芯片、电极材料、神经信号解码算法的发展,脑机接口技术不断取得进展,并逐步从实验室研究迈向临床康复与消费电子的边缘。但总体来看,BCI仍处在早期发展阶段,尤其是侵入式设备的实用化、安全性验证和伦理规范问题仍待解决。

与其他类型的机械终端相比,人形机器人具备结构复杂、动作多样、环境适应性强等特点。若将脑机接口与人形机器人相结合,可能实现一种全新的交互范式:用人脑控制拟人化身体,完成更复杂的真实世界任务。

结合的逻辑基础可以从三个层面来看:

控制方式的自然性:相比语音、手柄等传统输入方式,脑机接口从源头解码“人类意图”本身,不再依赖语言或动作中介,这对于无法说话或行动受限的用户尤其重要。而人形机器人本身具备类人的行动结构,可以实现抓取、走路、指向等自然动作,因此更适合作为意图的“映射终端”。

任务复杂度的适配性:传统脑控应用多用于控制简单设备(如光标移动、文字输入),而人形机器人具备更高的自由度,可执行更丰富的物理任务(如开门、搬运、操作按钮等)。这拓宽了BCI的应用边界,从“简单交互”向“具身执行”扩展。

长期方向上的感知反馈与人机协同:理论上,未来脑机接口不仅能输出控制信号,还能输入感知反馈(如视觉、听觉、触觉),而人形机器人恰好具备多模态传感系统。这意味着,一旦“读写对称”能力成熟,人类可能“远程感知”机器人所处环境,甚至“共感”其动作体验,为远程控制与人机协同提供新路径。

尽管脑机接口与人形机器人的结合仍处于探索初期,但可以预见以下几个值得关注的潜在应用方向:

image.png

需要指出的是,目前这些应用大多还处在原型验证、临床试验或实验室研究阶段,离真正商业化落地仍有较大技术距离。无论是信号采集精度、解码算法鲁棒性,还是人形机器人的运动控制与稳定性,仍存在较多工程难题。

哪些企业同时涉足脑机接口和人形机器人?

尽管听起来天马行空,但脑机接口与人形机器人的结合是许多企业都在关注的前沿方向,尤其是在“具身智能”“人机协同”等未来技术场景中。

目前,国内也有一些企业既涉足脑机接口技术,也涉足了人形机器人行业。其中,许多企业都是通过“手+脑”的技术链路进行相关布局。尽管目前鲜少有通过脑机接口直接操控人形机器人的案例,但或许在不久的未来,我们可以看到他们的进一步结合。

傲意科技

成立于 2015 年,位于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是国内少数同时掌握脑机接口与机器人两大底层核心技术的创新企业,专注于脑科学与机器人技术的交叉融合,成功构建了 “神经接口 - 机器人 - AI 算法” 三位一体的自主研发平台。

傲意科技智能脑电图机OB3000

创始人倪华良毕业于复旦大学电子工程系,拥有 19 年电子科技行业经验以及 7 年海外工作经验,曾在高通加拿大分公司任主任工程师,2015 年回国创业成立傲意科技。

主要产品包括脑机接口 OB 系列、智能仿生手 OHand™ 系列、神经康复外骨骼 ORF 系列、机器人灵巧手 ROHand 系列等。其中智能仿生手 OHand™ 采用无创肌电神经信号传感器阵列等核心技术,总计 27 个手势动作;机器人灵巧手 ROHand 单个手指可负载最高达 10KG,整手可负载 30KG 的重物,具备 6 个主动自由度和 5 个被动自由度,总共 11DOF。

强脑科技

创立于 2015 年,由韩璧丞博士联合哈佛大学创新实验室的中国团队创立。是首家入选哈佛大学创新实验室的中国团队,全球非侵入式脑机接口技术领军企业,国内首家脑机接口领域 “独角兽”,被认定为国家级专精特新 “小巨人” 企业,总部位于杭州余杭区人工智能小镇,专注于脑机交互、生物信号传感技术及人工智能算法的研发与应用。

产品覆盖医疗康复、教育科技、智能健康等领域,如智能仿生手、脑机接口设备等。其智能仿生手于 2019 年获《时代》杂志 “年度百大发明”,并被中科院评为 “全球 AI 企业 Top20”,2022 年通过美国 FDA 认证,成为国内首家获此资质的脑机接口企业,目前产品已覆盖 30 多个国家。

灵巧智能

灵巧智能(DexRobot)是一家以灵巧操作为核心科技能力的具身智能机器人企业,在2024年1月成立于浙江省绍兴市新昌县。公司由中国科学院院士机器人技术首席专家领衔, 由硬核机器人科学家及专家合作组建,依托上海交通大学的科研实力与人才优势,共同推动 人形机器人和工业机器人产业的发展,提高机器人末端执行器技术水平,实现通用智能多模 态触视感知的灵巧操作系统的研发、生产和销售。

2024年底,灵巧智能打通了脑机接口链路,将服务场景拓展到残障人士辅助、养老等领域。2025年1月,灵巧智能的dexhand021灵巧手参与了植入式柔性脑机接口项目实验。在实验中,受试者通过脑机接口技术,仅凭意念就成功操控了dexhand021灵巧手,完成了比心等动作,向世界送出了新年手语祝福。

汉威科技

公司成立于1998年9月11日,是一家以从事制造业为主的企业。公司旗下苏州能斯达研发的新型脑机接口微纳传感器,集成类皮肤柔性传感技术和纳米材料技术,通过非侵入式的方式进行类脑交互。同时汉威科技在柔性传感器方面有一定的技术积累和产品布局,通过纳米材料的运用,增强了传感器的灵敏度和响应速度,提高了脑机交互的精准度,这使得苏州能斯达的柔性传感器产品可广泛应用于具身智能领域,包括人形机器人。

同时,汉威科技已经为多家人形机器人企业提供多模态传感模组,实现触觉 - 视觉 - 运动协同控制,在脑机接口和人形机器人领域均有布局。

岩山科技

旗下上海岩思类脑人工智能研究院专注于人工智能和脑科学交叉领域的前瞻性研究。公司的脑电大模型参数规模达百亿级,癫痫诊断准确率 92.7%。

自主研发的Yan架构大模型是国内首个非Transformer架构、非Attention机制的大模型。通过创新底层架构,大幅提升模型性能与效率,以3B参数量可达到Llama3 8B的水平,支持在各类终端设备上离线无损部署,在较小算力情况下实现较高性能。Yan架构大模型具备多模态处理能力,可高效处理图像、语音、文本等多模态信息。

与乐聚机器人合作的接待导览场景中,通过人形识别迎宾、智能路径导航、多语言支持和实时更新,提供个性化互动体验,并结合自主学习,不断自我优化,确保每位访客享受高效、贴心的导览之旅。在与运营商合作的工业巡检场景中,能够准确检测设备状态并及时反馈问题,提高生产安全性和效率。

87c386bfda252e0c89a3ea8d8e21d72.jpg

推荐阅读
{{item.author_display_name}}
{{item.author_display_name}}
{{item.author_user_occu}}
{{item.author_user_sign}}
×
右键可直接复制图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