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Ivy 出品:高工人形机器人
2025年正成为“人形机器人量产元年”的关键转折点。3月,马斯克高调宣布将于年内量产5000台Optimus,让大众以及资本对人形机器人的期待值节节上升。
国内多家人形机器人企业亦纷纷响应,启动小规模量产计划。产业竞争步入新阶段,万台级出货节点日益临近,人形机器人正加速从实验室走向现实世界,驶入规模化生产的快车道。
当下,在人形机器人产业链中,不管是零部件和本体的生产都缺乏规范和标准,这也给上下游的生态合作增加不少沟通与磨合的成本。
所以,核心零部件企业可以“给什么”?和本体企业“需要什么”?这些问题的答案,都需要上下游企业们密切沟通,才能确保供需匹配。
为此,2025高工人形机器人动力系统生态峰会举办了两场圆桌会议,为零部件企业和本体企业提供对话的机会和平台,两场圆桌会议下来,业内人士在讨论中一致认为本体企业的商业化关键是放弃直接实现通用泛化,而是深耕细分应用场景,首先在单个场景用起来。
此外,培育上下游产业链的生态是落地商业化的当务之急,实现这一点的第一步,是制定出人形机器人行业的标准和规范。
零部件期望产品统一化,本体企业则要细分应用场景
第一场圆桌会议,主要围绕“从零部件的角度观察本体的发展轨迹”、“国内零部件企业是否可以达到本体企业的要求?”、“在所有零部件标准化后,不同品牌的人形机器人的核心竞争力在哪里?”、“今年人形机器人要落地,还需要往什么方向突破?”等话题展开讨论。
在商业化层面来看,零部件厂商更希望提供标品以达到最好的盈利效益,而本体企业因为不同的应用场景而对零部件的要求存在不少差异。
作为较早开始参与人形机器人零部件生产的供应商,上海步科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步科”)几乎覆盖了人形机器人需要的所有规格的电机产品,如果从零部件的角度观察本体的发展轨迹,步科机器人行业事业部CMO李培培表示,“我们惊喜地发现,电机技术路线在收敛。”
以目前人形机器人的市场潜力来看,哪怕不是头部本体企业,只要客户提出的要求有创新点,零部件企业也愿意去陪伴共同开发的。
零部件企业对探索人形机器人本体的热情展露无疑,那本体企业又如何看待目前的生态呢?
人形机器人有着不同的版本和应用场景,因此,需要在本体企业聚焦的场景中探讨硬件技术路线选择。
上海优理奇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下称“优理奇”)CTO李祥明表示,从社会生产力细分的角度,上游供应链一定是希望做可以满足所有本体的产品;但是从整机的角度上来说,当下不少本体还是局限在半商业小b端的场景中探讨落地逻辑,部分零部件产品在性能上可能是过剩的,本体企业需要关注的不是追求更高的参数,而是最适配场景、性价比最高的零部件。
随着追求量产变成大趋势,假如所有部件都实现标准化,本体企业就更要在应用场景的细分下找到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做好在场景上的突破点,把自己的视角聚焦在真正能落地产业上面去做创新。
四川具身人形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下称“四川具身科技”) CEO 冯振宇也表示了相似的观点,没有一个公司可以把千行百业的360行行的通用智能都做出来,因为从现在的计算机的架构来看是不可能达到的。
所以具身智能行业不是一个赢者通吃的赛道,再加上人形机器人市场潜力本身就空前庞大,每一个行业、每一个场景出现一两家具身智能企业是很有可能的,因此企业应该关心的不是通用泛化,而是深耕细分场景,找到自己的核心战场。
零部件和本体缺乏统一标准和规范
如果说上午场的圆桌会议的议题假设了零部件产品实现了统一生产后,展望本体企业如何构建自身核心竞争力,那下午场的圆桌会议就是回归现实,直视零部件和本体缺乏统一标准和规范的问题。
这一场的话题,将矛头指向了“零部件的宣传和实际运作的差距”、“投资商对于做本体的企业,存在什么投资误区?”、“人形机器人要落地,硬件的最大短板是哪一块?”等问题。
首先是市面上零部件的“虚假宣传”,精刚传动创始人、重庆大学高端装备机械传动全国重点实验室的李俊阳教授直言道,以减速器为例,当下许多市场面上宣传的高性能产品在部分场景是符合需求的,但在绝大部分场景中性价比很低,无法实现商业化量产。
李俊阳表示,“目前的材料的极限是能够计算出来的,结果你的产品性能比理论极限还高好几倍,那肯定是一次性的产品,用一次就坏了。”
因时机器人(深圳)总经理李茂松表示,“我们现在在100毫米以内的微型伺服电缸,最高的精度都可以做到两微米的重复定位精度。为了达到这个性能,我们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与时间,才能够实现量产该款产品,假设有人声称突破这个极限,我觉得是宣传得有点过了。”
除了关注到零部件产品在宣传和实际情况之间存在的参差,还需要注意到,零部件无法统一标准,导致人形机器人的开发需求难以得到满足,这一情况的源头还是在于人形机器人的机械构型不够统一。
上海卓益得机器人有限公司(下称“卓益得人形机器人”)副总经理牟海明从本体企业出发,直指因为现有零部件的技术受限,传统构型方案的弊端是非常明显的,全尺寸的机器人的体积重量很难降低,这也导致人形机器人在整体动态性能上有所欠缺。
牟海明补充道,本质上,中国不存在产业链的短板,更多的是人形机器人的构型尚未确定,缺乏确定的标准。各家本体对核心零部件的要求是不一致的,机器的形态和尺寸发生变化之后,对于零部件需求的差异非常大,很难去做一些整合。
江苏云幕智造科技有限公司(下称“云幕智造”)技术总监郑紫天同意了上述的观点,并补充称,如果将市面上已有的本体企业进行对比,每家都各有优劣。基于业内缺乏统一标准,难以判断各家本体企业在行业处于什么水平,都只能认为自家是最好的。
人形机器人急需一个衡量标准,包括对于整个系统集成的标准,对于各个零部件的标准。
结语
人形机器人的发展正面临一个关键矛盾:零部件企业追求标准化以实现规模效益,而本体企业则需要针对细分场景进行差异化创新。从圆桌讨论中可以清晰看到,尽管关节、减速器等核心零部件的技术路线正在收敛,但行业仍缺乏统一的机械构型与性能标准,导致供应链与本体需求难以高效匹配。
未来,行业需要开始思考如何建立从零部件到系统集成的评估标准,避免参数竞赛与资源浪费。只有供应链与本体企业协同解决“标准化”与“场景化”的矛盾,才能让人形机器人从实验室走向工厂、家庭和更广阔的商用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