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韩卓洋 出品:机器人产业应用
具身智能,作为当下科技领域的热门话题,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塑着我们对智能系统的认知。它强调智能体通过物理实体与环境实时交互,实现感知、认知、决策和行动一体化。在这一体系中,传感器无疑扮演着“感知基石”的关键角色,其重要性堪比人类的感官系统,是连接物理世界与数字世界的桥梁。
| 具身智能传感器分类
当机器人学会"触摸"世界,具身智能传感器成为连接虚实的关键。从工业机械臂精准操作到服务机器人柔性交互,多维度传感技术让智能体认知环境。近年中国市场爆发,2024年中国具身智能市场规模达到8634亿元,同比增长65%,仅2025年前两个月,国内具身智能机器人领域融资规模就达44.5亿元,几乎追平2024年全年总量。预计2025年市场规模将突破9731亿元,其中智能传感器市场规模将达1795.5亿元。奥比中光、汉威科技等国内企业在3D视觉、柔性触觉等细分领域一马当先,凭借持续的技术创新,引领行业步入黄金发展期。
核心要点
具身智能及传感器市场发展态势
具身智能传感器的分类情况
四家代表性传感器企业的技术与布局
01
当德国精工遇上中国创新:
这四家传感器企业让机器人触觉开挂!
1.1
博世:
德工精密主义的集大成者
百年工业巨头,业务覆盖40+国家,全球每3辆汽车就有1辆搭载博世传感器,在惯性测量与环境感知领域拥有800+核心专利。
核心技术
(1)六轴IMU技术:MPU-6050采用自研MEMS工艺,角速度测量范围±250°/s至±2000°/s,零漂<10°/h,为波士顿动力Atlas机器人提供运动姿态基准。
(2)多模态环境感知:BME680集成压力(±0.12hPa)、温度(±0.5℃)、湿度(±3%RH)传感,在亚马逊仓库机器人中实现环境自适应调节。
(3)AI边缘计算:搭载Neural Processing Unit,将触觉数据处理延迟压缩至30ms,满足特斯拉Optimus抓取鸡蛋的力度控制需求。
具身智能领域的核心产品
(1)MPU-6050:应用于库卡工业机器人,在汽车焊接场景中通过实时姿态补偿,将焊缝误差控制在0.2mm内。
| MPU-6050核心技术
(2)BME680:集成于三星BotCare服务机器人,通过空气质量监测自动触发空气净化功能,用户满意度提升27%。
商业化布局
博世在汽车传感器市场优势突出,2024 年营收达150 亿欧元,占全球自动驾驶传感器市场 35% 份额。与特斯拉、大众等超 30 家车企达成独家供应协议,为多款车型提供雷达、摄像头等核心传感器,提升驾驶安全性与智能体验。
此外,2025 年 6 月博世与银河通用成立合资公司“澄迈博银合创科技有限公司”,聚焦复杂装配、智能质检场景研发灵巧型机器人。双方与联合汽车电子共建 “RoboFab” 实验室,探索汽车制造中机器人的智能感知与系统部署,加速具身智能在工业端的规模化应用。
未来展望
2025年博世计划年底量产基于类脑计算的神经形态传感器,可降低70%功耗,实现多模态数据实时融合。能让智能设备、自动驾驶汽车等更快速精准感知环境,提升决策效率与安全性。
1.2
奥比中光:
让机器拥有立体视觉的中国先锋
国内3D视觉龙头,服务超800家企业,全球每10台3D人脸识别设备就有4台使用奥比中光技术,构建从芯片到算法的全栈能力。
核心技术
(1)双目结构光:Gemini2.0采用940nm红外光源,在0.5-3米范围内实现0.1mm三维建模精度,已通过苹果供应链认证。
(2)混合固态激光雷达:Atlas系列采用MEMS振镜方案,100米探测距离下点云密度达240线,在小鹏G9自动驾驶系统中实现复杂路况避障。
(3)异构计算芯片:自研OBC1000芯片,3D点云处理速度达1.2TOPS,功耗仅4.5W,适配优必选WalkerX人形机器人。
具身智能领域的核心产品
(1) Gemini2.0:应用于宁德时代电池检测机器人,通过三维建模识别极片褶皱缺陷,检测效率提升3倍,误检率<0.5%。
(2) AstraPro:集成于商汤教育机器人,支持108种手势识别,在STEAM课堂中实现人机互动教学,学生参与度提升40%。
商业化布局
2024年,奥比中光在消费电子领域营收占比达65%,持续为华为Mate系列供应3D摄像头,并拓展至小米、OPPO等厂商。工业上与富士康合作建成20条自动化检测产线,检测精度提升30%,产品应用于多行业头部企业。
未来展望
奥比中光于2024年Q4量产0.5mm柔性3D视觉模组,已适配多款人形机器人,提升手部操作精度。2025年计划推出升级版,进一步优化性能,拓展在医疗、特种作业机器人等领域的应用。
1.3
汉威科技:
从气体传感跨界智能触觉的破局者
A股传感器第一股,23年技术积淀,构建“触觉-力控-嗅觉-视觉”四大产品线,为国内60%工业机器人厂商提供核心传感部件。
核心技术
(1) 柔性电子皮肤:采用碳纳米管/PDMS复合薄膜,压力分辨率0.1kPa(人类指尖为0.05kPa),弯曲10万次性能衰减<5%。
(2)六维力传感器:基于应变片桥式结构,量程±50N,力矢量测量误差<0.8%,已通过发那科机器人兼容性测试。
(3)仿生电子鼻:搭载16通道金属氧化物传感器阵列,5秒内识别酒精、甲醛等136种气体,响应时间<800ms。
具身智能领域的核心产品
(1) ZNS-01柔性薄膜压力传感器:其子公司苏州能斯达电子研发的电阻式传感器,厚度<0.3mm,量程0-5kg,具备低功耗、高稳定性、响应快的优势。输出电阻随压力变化,可用于机器人触觉感知与智能手套压力检测,典型测试电压DC3.3V。
(2) KT-EX6-13六轴惯性测量单元:基于MEMS工艺与SIP封装,内置智能算法。集成陀螺仪与加速度传感器,能精准感知机器人姿态变化,以高精度、快响应、高可靠性的特性,适用于人形机器人、无人机等领域。
商业化布局
2024年汉威科技工业机器人传感器营收同比增60%,与优必选等超20家头部厂商签长期协议,国内力传感器市占率达35%,产品进入小米、比亚迪供应链,苏州能斯达柔性传感器年产能千万支,新产线预计2025年下半年投产。
未来展望
2025年汉威推出植入式生物电子皮肤,通过ECG兼容设计实现人机神经信号交互,首用于医疗康复机器人。同时计划发布新一代自愈合柔性触觉传感器,受损24小时恢复90%性能,拓展复杂环境应用。
1.4
戴盟机器人:
用单色光重构触觉精度的黑马
成立于2018年的科创企业,独创单色光高分辨率传感技术,获金鼎资本等机构亿元融资,为波士顿动力、宇树科技等提供核心部件。
核心技术
(1) 单色光触觉传感:采用纳米压印技术,1cm²集成超4万个传感单元,空间分辨率达0.15mm,比传统电容式触觉传感器精度高5倍,能精准感知细微压力变化。
(2) 超柔性基底:0.1mm厚PDMS材料基底,可拉伸至原长3倍,能紧贴机器人关节实现180°弯曲,且通过医疗级ISO13485认证,适用于医疗机器人等精密场景。
(3) 触觉流压缩算法:通过事件驱动技术,将数据传输带宽从10GB/s降至2GB/s,适配5G边缘计算需求,大幅提升数据传输效率。
具身智能领域的核心产品
(1)DM-TacW:应用于宇树科技B1机器人手掌,实现0.05mm微裂纹检测,在航空发动机叶片检测中替代人工探伤,效率提升10倍。
(2)DM-Hand1:五指灵巧手集成1280个触觉单元,抓取力控制精度±0.02N,已适配90%主流机器人控制器(如ABBIRC5)。
商业化布局
2024年戴盟机器人医疗领域营收占比42%,持续为北京积水潭医院等提供骨科手术机器人触觉技术,工业上与三一重工合作的挖掘机智能抓取系统提升作业效率30%,还携手富士康打造分拣准确率98%的智能分拣系统,技术覆盖超50家企业。
未来展望
2024年戴盟量产脑机接口电子皮肤,已在渐冻症辅助设备试用,2025年计划升级信号响应速度。今年推出的DM-TacW视触觉传感器等产品已在具身智能、物流等场景应用,DM-Hand1灵巧手和DM-EXton采集系统面向开发者销售。
02
结语
具身智能传感器的竞争,本质是“技术壁垒-量产能力-生态协同”的三维战争。博世用工业基因构筑护城河,奥比中光以视觉创新撕开市场缺口,汉威科技靠多维产品矩阵形成合围,戴盟机器人凭微纳技术实现弯道超车。当传感器从物理感知进化为认知媒介,下一个十年的决胜关键,在于谁能让机器不仅“感知”世界,更能“理解”触摸背后的环境语义——这或许是具身智能最激动人心的终极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