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艺凡 出品:机器人产业应用
在科技浪潮奔涌向前的当下,具身智能机器人领域成为了互联网企业激烈争夺的新阵地。各巨头纷纷凭借自身优势,在这片充满无限可能的市场中展开布局,一场精彩的场景卡位战已然打响。在这场竞争中有几大核心看点:消费场景与工业场景的资源倾斜矛盾,消费级需求碎片化与通用技术研发成本的矛盾等。这些看点贯穿企业布局与竞争的全过程,值得我们深入探究。
核心要点
• 企业布局策略多样、聚焦不同场景
• 核心技术与生态竞争激烈
• 行业核心矛盾与挑战
01
消费场景主导型:美团、京东、腾讯
1.1
美团:
投资密集,聚焦落地场景
美团在具身智能机器人领域积极布局,通过投资和业务协同,推动具身智能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为未来的商业发展奠定基础。
(1)密集投资具身智能企业
过去一年,美团至少投资了四家明星具身智能公司。2025年,美团在具身智能领域的投资动作持续密集。5月,由美团战投领投,美团龙珠跟投自变量机器人完成数亿元A轮融资。近日在美团龙珠、美团战投的领投之下,具身智能公司星海图接连完成A4轮及A5轮战略融资,两轮合计融资金额超过1亿美元。7月,美团领投具身智能创业公司它石智航的天使+轮融资,投资额约3-4亿元。
(2)投资决策与战略关联
美团的机器人投资决策与“零售+科技”公司战略紧密相关。美团看重这些投资领域与自身业务的耦合潜力,希望利用具身智能技术提升配送与运营效率,加速服务场景的无人化进程。
美团早在2017年就开始涉足无人机、酒店机器人等应用;2022年12月成立机器人研究院,采用自研+投资的方式,投资涵盖物流自动化、人形机器人、末端配送等领域的多家企业,如立镖机器人、未来机器人、九识智能等。
(3)投资推动业务场景应用
美团通过投资,推动具身智能机器人在实际业务场景中的应用。2024年9月,美团和银河通用机器人签署战略合作协议,联手打造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智慧药房,在北京已有两家药店试点运营,计划年底前在全国布局100家。
美团与云迹科技合作,将美团外卖系统与配有机器人服务的酒店连通,利用机器人解决外卖配送“最后100米”的问题。
自变量机器人在获得美团投资后,也将在国内开放性服务场景落地实践,探索不同场景下的服务闭环。星海图也开发出三款通用机器人本体。
(4)押注不同技术路径企业
美团选择投资不同技术路径的机器人企业,构建从感知、决策到执行的全栈式技术体系。如自变量机器人聚焦“通用具身大模型”研发,其大模型WALL-A展现出零样本泛化能力,在拉拉链、衣物整理等长序列复杂任务中成功率超90%;银河通用则采用“all in Sim to Real”,主要依靠合成仿真数据训练机器人。
美团对二者的投资,体现了其双重押注策略,避免因技术路线判断失误而错失市场机会。
1.2
京东:
深耕家庭,丰富产品矩阵
京东在具身智能机器人领域聚焦家庭陪伴、文旅导览等服务场景,通过“产品迭代+生态布局”构建差异化优势。
(1)售卖家庭场景机器人
今年6月,京东与众擎机器人联合推出售价18.8万元的众擎PM01京东JoyInside机器人,依托京东大模型沉淀的智能交互能力,实现自然对话与协调动作,覆盖家庭服务、文旅导览等场景。
| 众擎PM01京东JoyInside机器人
618期间,进一步推出9999元的灵童念NIA-F01人形桌面机器人和99元的“璇玑”蛋型机器人,以梯度定价满足不同消费需求。
| 灵童念NIA-F01人形机器人
| “璇玑”蛋型机器人
(2)投资家庭场景机器人
投资智元机器人,其“灵犀X2”人形机器人、“灵犀D1”四足机器人主打文娱与家庭市场;联合地瓜机器人等推出具身智能原子技能库,将任务拆解为可复用“原子技能”,降低90%训练数据需求,提升任务成功率。
| 灵犀X2
(3)打造家庭产品矩阵
依托JoyInside平台,京东将大模型能力植入机器狗、下棋机器人等硬件,构建“硬件+软件+服务”生态。如魔法原子MagicDogPro四足机器狗支持多模态互动,元萝卜AI下棋机器人集成早教、陪伴功能,形成家庭场景产品矩阵。
(4)投入产出比困境
但京东面临消费级需求碎片化与研发成本的矛盾:家庭场景需求从老人陪护到儿童教育差异显著,需持续投入优化产品;而运动控制、AI算法等通用技术研发耗资巨大,如何平衡投入产出成为关键。此外,家庭环境的动态复杂性(如地面湿滑、宠物干扰)对机器人稳定性提出更高挑战。
目前,京东坚定倾斜资源于消费场景,依托3C渠道与家庭用户数据,试图打通“研发-销售”闭环,巩固家庭机器人市场地位。
1.3
腾讯:
战略投资,协同拓展市场
腾讯在具身智能机器人领域采用战略投资与内部研发双轨模式,通过协同拓展市场与深耕核心技术,稳步推进该领域的发展。
(1)精准入股标杆企业
战略投资方面,腾讯精准入股智元机器人与优必选这两家行业标杆企业。
智元机器人的人形机器人在外形设计的仿真度和动作的灵活性上表现突出,处于行业前沿水平;优必选则凭借丰富的教育机器人产品,在教育机器人市场占据重要地位,其产品能有效培养青少年的科技创新能力。
| 智元机器人
| 优必选教育机器人
这种投资模式也存在一定局限,技术自主性相对较弱,对被投企业的依赖程度较高。而且在消费级需求碎片化的背景下,如何协调被投企业满足多样化的消费需求,以及平衡不同被投企业之间的关系,都是腾讯需要应对的挑战。
(2)成立内部技术研发部门
腾讯成立X实验室作为内部聚焦前沿科技研发的核心部门,为腾讯在具身智能机器人领域的发展持续积蓄力量。实验室重点围绕机器人的感知、决策与交互能力展开研究,依托腾讯在AI大模型、计算机视觉、自然语言处理等领域的深厚技术积累,在机器人的“理解-决策-执行”闭环体系上不断取得突破。
(3)积极进行场景孵化
X实验室与腾讯投资的优必选、智元机器人等企业保持紧密的技术协同,将自研的算法模型与硬件产品结合进行测试迭代。
在教育场景中,实验室为优必选教育机器人定制开发了“情景化教学交互模块”,使机器人能根据学生的实时反馈调整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通过动态生成图形化编程案例等方式,提升青少年对科技知识的接受度;
同时,实验室也在积极探索工业场景的技术适配,针对智慧工厂的物料搬运需求,研发了基于群体智能的机器人协同调度系统,可实现多台机器人在复杂车间环境中的高效路径规划与任务分配,有效避免碰撞并提升搬运效率。
(4)推动开源生态建设
主导的“机器人技能图谱”项目,通过整理海量真实场景中的机器人动作数据,构建了可共享的技能数据库,为行业内的机器人研发提供了基础训练素材,这不仅降低了中小团队的技术研发门槛,也间接强化了腾讯在具身智能领域的行业影响力。
目前,腾讯的资源更倾向于投入消费场景中的教育、娱乐等细分领域。
02
工业场景主导型:小米
2.1
小米:
依托生态,布局工业场景
小米在具身智能机器人领域积极探索,布局涵盖工业与消费场景,旗下的小雨智造专注工业大模型机器人技术,小米自家也推出了极具特色的机器人产品,展现出强大的技术实力与创新能力。
(1)工业领域智能化投资
小雨智造:小米作为早期投资者支持的小雨智造,专注于工业大模型机器人技术研发。其核心产品「XiaoyuBrain」通用机器人大模型解决方案,具备高精度、高鲁棒性和高泛化性,已在智能焊接机器人等工业场景落地。
(2)独具特色的自家机器人
CyberDog2:小米第二代仿生四足机器人CyberDog2于2023年8月14日发布,在技术和功能上实现全面升级。它搭载小米自研CyberGear微电机,控制精细度提升一倍,峰值扭矩密度达37.85Nm/kg,结合先进运动控制算法,运动能力卓越。在智能交互方面,CyberDog2配备19组传感器,结合AI算法和小爱同学语音交互系统,能精准识别主人的面部表情、声纹和身体语言,CyberDog2高度开源,超80%的开源率和开放超100个接口,为开发者提供了广阔的创新空间。
CyberOne:小米首款全尺寸人形仿生机器人CyberOne(内部昵称“铁大”)于2022年8月11日发布。它拥有21个自由度,最大模组扭矩可达300Nm,行走速度3.6km/h,运动控制能力出色,能够实现较为自然流畅的双足行走、上肢抓取等动作,在感知交互上,搭载Mi-Sense深度视觉模块和多种情感识别引擎,实现人物身份、手势及表情识别,能感知45种人类语义情绪,分辨85种环境语义。 2025年2月,CyberOne正推进在小米制造产线上的分阶段落地,有望在生产制造环节发挥作用,如协助进行物料搬运、零部件组装等工作,提升生产的智能化水平。
03
全场景布局型:阿里系、华为
3.1
蚂蚁与阿里:
协同布局,领域策略互补
蚂蚁集团与阿里巴巴作为阿里系的核心力量,以差异化策略形成深度协同,共同推进全场景布局。
(1)蚂蚁集团
蚂蚁集团秉持“全栈布局”理念,旗下蚂蚁灵波科技自2024年12月成立以来,聚焦家庭、养老、医疗健康领域,通过“自研+投资”模式构建从硬件核心部件到软件算法的技术闭环。
其投资矩阵覆盖关键环节,2024年11月至2025年2月连续领投星海图超5亿元融资(“一脑多形”技术落地医疗、家庭等场景),2025年4月领投星尘智能(AstribotS1机器人多场景表现突出),还持有全球最大仓储AMR企业极智嘉约4.93%股份。2025年6月参与宇树科技C轮融资(该公司Go1四足机器人全球市占率60%),同月投资灵心巧手(灵巧手技术)和钛虎机器人(一体化关节与人形机器人研发);
同时,蚂蚁与智元机器人共建开源数据集AgiBotWorld,积累家庭、养老等场景真实数据,既为技术迭代提供素材,也向英伟达相关领域发起挑战,在应对消费级需求碎片化时优势显著,但也面临研发成本高、资源整合难及消费与工业场景平衡的问题。
| AgiBot家庭服务场景
(2)阿里巴巴
阿里巴巴则采用“部件投资”策略,通过投资整合产业链上下游资源,完善技术链条。
其投资星海图(专注机器人定位导航技术,研发高精度导航系统)和逐际动力(在机器人运动控制领域表现出色),借助被投企业技术优势形成从感知到执行的完整技术链条。2025年6月,阿里与蚂蚁联合参与宇树科技C轮融资,协同布局愈发明显。阿里可将蚂蚁投资的极智嘉仓储物流方案、星海图定位导航技术与宇树科技的机器人硬件优势结合,例如在阿里电商物流体系中应用高性能机器人提升运作效率。
阿里“部件投资”策略能降低自主研发的成本和风险,但存在资源整合难、过度依赖外部企业可能影响技术应用自主性的挑战。
两者策略互补,蚂蚁的全栈布局强化消费场景技术闭环,阿里的部件投资完善关键技术链条,通过协同投资、技术整合与场景联动,共同应对消费级需求碎片化与通用技术研发成本的核心矛盾,推动阿里系在具身智能机器人领域的全场景拓展。
3.2
华为:
技术筑基,引领行业标准
华为在具身智能机器人领域的布局延续了其“技术穿透式”的发展逻辑,以全栈自研的核心技术为根基,覆盖消费与工业多场景,并通过生态赋能推动行业整体升级,展现出打造“智能机器人操作系统”级平台的野心。
(1)核心技术突破:从芯片到算法的全链条掌控
华为在硬件层面的突破尤为显著,其自研的昇腾系列AI芯片为机器人提供了强大的算力支撑。昇腾芯片针对机器人的多模态数据处理(视觉、触觉、语音等)进行了专门优化,单芯片即可支持每秒数十亿次的神经突触计算,满足机器人在复杂环境中实时感知与决策的需求。
在软件算法领域,华为推出“盘古机器人大模型”。该模型通过“预训练+场景微调”的模式,实现了机器人技能的快速迁移——在家庭场景中,经过简单微调后,机器人可掌握开门、递物、操作家电等基础服务技能;在工业场景中,通过导入特定生产线的3D环境模型与设备参数,能快速适配焊接、装配等高精度作业。更重要的是,盘古模型支持“多机协同学习”,即一台机器人掌握的新技能可通过云端同步至同型号群体,大幅缩短规模化应用的迭代周期。
(2)场景落地:消费与工业双轨并行
消费场景:华为与智能家居生态深度绑定,研发的家庭服务机器人已进入内测阶段。该机器人搭载鸿蒙智联系统,可与华为手机、智能音箱、家电等设备无缝联动。在养老场景中,机器人通过毫米波雷达与视觉融合技术,可实时监测老人的步态变化,提前预警跌倒风险,并自动联系家属或社区服务中心。
工业场景:华为聚焦“智能制造”,推出的AGV(自动导引运输车)机器人已在多个汽车工厂落地。其搭载的华为自研SLAM(同步定位与地图构建)算法,可在无预设轨道的车间环境中实现厘米级定位,配合5G+边缘计算技术,多台AGV能实现毫秒级的协同调度,物流效率较传统方案提升300%。此外,华为还与三一重工等企业合作,将具身智能技术应用于工程机械臂,使其在风电设备安装等高危场景中实现自主作业,精度误差控制在5毫米以内。
(3)生态赋能:开放平台降低行业门槛
华为通过“鸿蒙机器人开放平台”向行业伙伴开放核心技术能力,提供从芯片模组、算法接口到开发工具的全栈支持。例如,中小机器人企业可直接调用盘古模型的视觉识别接口,无需从零开发算法,即可让产品具备识别数千种常见物体的能力;平台还内置了“场景化技能模板”,涵盖家庭清洁、商场导购、仓库分拣等200+细分场景,开发者只需简单配置参数,就能快速完成机器人的场景适配。
目前,已有超过500家企业加入华为机器人生态,涵盖硬件制造、场景运营等多个环节。这种“自研核心技术+开放生态”的模式,既巩固了华为在具身智能领域的技术壁垒,又加速了行业的规模化落地,使其在消费与工业场景的卡位战中占据了独特优势。
04
技术赋能待明确型:字节跳动
4.1
字节跳动:
AI赋能,迎接市场调整
字节跳动在具身智能机器人领域的动作同样引人关注。其独立设置的GR系列机器人大模型,虽然目前相关信息尚未完全公开,但凭借字节跳动在人工智能领域深厚的技术积累和强大的研发实力,该模型的诞生无疑将在行业内掀起一阵波澜。
字节跳动在AI算法、大数据处理等方面拥有丰富的经验,这些技术优势将为GR系列机器人大模型的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可以预见,GR系列机器人大模型有望让机器人具备更强大的语言理解与生成能力、更精准的环境感知和决策能力等。
不过,字节跳动在进入具身智能机器人市场时,也需要面对通用技术研发成本高昂的问题,以及如何将先进的AI技术与机器人硬件完美结合,打造出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同时,消费级需求的碎片化也意味着字节跳动需要开发多种适配不同场景的应用,这无疑增加了研发的复杂性和成本。
目前字节跳动虽未明确其在资源倾斜方面的倾向,但未来也必将面临消费场景与工业场景抉择的问题。
05
结语
互联网企业在具身智能机器人领域的场景卡位战已经全面展开。各企业凭借自身独特的优势和策略,在这片市场中各显神通。而核心看点中的策略优劣、数据集竞争和资源倾斜矛盾,将持续影响着企业的发展走向。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市场的逐渐成熟,这场竞争将会更加激烈,而最终受益的将是广大消费者。让我们持续关注这些互联网巨头的动态,期待它们在具身智能机器人领域创造出更多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