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用服务机器人:从餐厅走向世界,中国厂商正走在路上
统计 阅读时间大约4分钟(1261字)

2025-07-25 商用服务机器人:从餐厅走向世界,中国厂商正走在路上

来源:普渡科技
商用服务机器人逐步从实验室和展会走向真实场景。

出品:机器人新材料

过去几年里,商用服务机器人逐步从实验室和展会走向真实场景。特别是在餐饮、酒店、零售等行业,机器人正承担越来越多重复性、流程化的服务任务。在“用工贵、用工难”成为常态的当下,它们以一种务实的方式,参与到传统服务业的重构中。

来自沙利文的一份研究报告显示,2023年全球商用服务机器人市场规模已接近30亿元,预计到2030年将突破100亿元,年均增长超过20%。更关键的是,这不仅是增量市场,更是服务形态与组织效率的一次结构性重构。

餐饮场景最先落地

效率成核心驱动力

从实际落地情况看,商用服务机器人最早规模化应用的行业是餐饮。这是因为餐饮业务流程相对标准,人员流动性大,且对服务效率与稳定性有较高要求。数据表明,使用送餐机器人的餐厅可减少30%以上的人力成本,同时提升约20%的服务效率。在当前人力资源紧张、消费者体验要求日益提升的背景下,这一效率提升具有明确的商业价值。

不仅如此,机器人还带来了新的顾客体验。它们带有科技感的外形和高识别度的动作模式,正逐渐成为许多品牌餐厅的新“招牌”,尤其在日本、东南亚等地区的连锁品牌中表现突出。

技术与应用持续升级

推动场景多样化

商用服务机器人并非“流水线产品”,它们通常集成多项关键技术,包括SLAM定位导航、深度视觉感知、语音识别与语义理解、运动控制等。这些技术的不断演进,使机器人不再局限于“送饭、打扫”,而能逐步胜任接待、安保、导览、物管等多类型任务。

典型应用场景像商场、写字楼等复合型场所,服务机器人的角色逐渐由补充人手转为全流程的服务,承担起清洁、引导、巡检等职责,帮助物业公司实现管理的标准化与降本增效。

而一批中国企业如普渡、猎户星空、擎朗智能等,已建立起覆盖配送、清洁、引导、协作等多个产品矩阵,通过模块化、平台化设计适应不同的行业场景需求。

从国内走向海外

中国厂商成主力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厂商在商用服务机器人领域已经崭露头角。沙利文数据显示,2023年全球市场Top 5企业全部来自中国,其中普渡机器人以23%的全球市场份额位居第一。在日本等对服务质量要求极高的国家,中国品牌也已实现较高渗透。

这背后不仅是制造能力的体现,更是中国厂商在产品设计、软件系统、服务网络等方面的持续投入。为迎合日本消费者偏好,普渡机器人在BellaBot设计中融入“卡哇伊”文化元素,同时提供多语言交互与本地化服务系统。这种从“可以用”到“用得好”的过渡,正在构建真正的全球化能力。

政策方面,中国也在持续为机器人产业“出海”提供支持。从《机器人+应用行动实施方案》到各地产业基金支持出海品牌建设,为企业在国际市场的认证、营销、落地等提供了多层次支撑。

多元路径探索仍在继续

在商业模式上,整机直销、渠道代理与租赁运营三种模式并行发展。其中,租赁运营模式增长明显,为许多预算有限但有尝试意愿的中小企业打开了切入口。

另一方面,AI大模型与多模态技术的融合也正在改变机器人的能力边界。从“听得懂”到“理解上下文”,从“避障移动”到“路径自主规划”,从“基础服务”到“复杂任务协作”,机器人正在从执行单一任务的工具向具备感知与反馈能力的服务主体转变。

尽管商用服务机器人产业仍在早期阶段,距离完全替代人工还有距离,但在标准化流程场景中,它的价值正在被市场验证。中国厂商正在以稳扎稳打的方式,将这一新兴技术推向世界舞台。

这种节奏并不是爆发式增长,而是关于效率、成本与结构性优化的产业演进。未来的商用机器人,或许不会惊艳到“无所不能”,但一定会越来越实用。

90157eadf5f5ea1b734e108b4956ab5.jpg

推荐阅读
{{item.author_display_name}}
{{item.author_display_name}}
{{item.author_user_occu}}
{{item.author_user_sign}}
×
右键可直接复制图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