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艺凡 出品:机器人产业应用
2025年以来,人形机器人凭借机器像人一样行动的科幻想象与技术终极突破的象征意义站上风口。但热潮之下,技术攻关的艰难、落地场景的模糊、商业化路径的曲折,逐渐显露出理想与现实的鸿沟。在产业周期的起伏中,不禁让人深思,具身智能的生命力究竟源于对形态的模仿,还是对需求的回应?
核心要点
• 行业现状与核心矛盾
• 非人形机器人企业的发展实践
• 非人形方案的抗周期基因与行业启示
01
前言
具身智能赛道正经历资本热潮,人形机器人凭借其科幻感与广阔想象空间成为资本追捧的焦点。然而,当泡沫渐退、市场回归理性,人形机器人能否抵御周期波动、具备穿越周期的生命力,仍是未知数。本文通过列举不同领域具有代表性的非人形机器人企业,回顾其发展路径,探寻具身智能在人形之外的另一种生存与发展可能,为理解行业周期下的技术演进与商业落地提供新的视角。
02
典型企业的时代跨越:
从传统到具身智能
2.1
木牛机器人:
从搬运到智能物流中枢
木牛机器人2021年时便确立“工业通用具身智能”核心方向,2022年4月发布国内首款通用具身引擎YZ-ENGINE,完成2800万元天使轮融资;23年推出基于该引擎的3.5吨级、5吨级无人平衡重叉车,突破5吨负载、4m/s速度与厘米级精度的“不可能三角”,12月获2500万元Pre-A轮融资,与保利集团中轻长泰合作落地纸业场景;2024年,推出具身智能行业应用模型MN-LLM,与江苏格罗瑞合作切入纺织行业,解决室内外装卸车难题,全年营收百万元,目前已覆盖纺织、造纸等8+行业,通过10+具身智能产品实现26000+小时作业。
| 木牛机器人产品
2.2
越疆:
从工业机械臂到具身智能新形态
越疆科技成立于2015年,通过海外众筹奠定基础,深耕协作机器人领域,推出27款协作机械臂型号,覆盖工业、教育、科研等场景,凭借力控技术、高精度视觉系统等解决简单搬运、焊接等场景需求,全球累计部署超8万台,覆盖80多个国家和地区,服务超80家世界500强企业,2024年上市后营收3.74亿元;
2024年,越疆启动具身智能布局,通过升级高精度六维力传感器、3D视觉系统,自研相关操作系统及模型等,推出融合双臂操作与AI训练能力的具身智能机器人X-Trainer,2025年又推出全尺寸人形机器人DobotAtom,同时迭代重载高速机型等,期间与比亚迪、宁德时代、腾讯云等头部企业合作,在工业制造、商业服务、新兴领域等多场景落地应用,目前全球分支机构覆盖12国及地区,核心零部件自研率超90%。
| 越疆机器人产品
2.3
梅卡曼德:
从技术整合到全场景具身智能闭环
梅卡曼德由清华海归团队于2016年在北京创立,2018年后逐步整合技术栈,构建“AI大脑+3D视觉+机器人”的具身智能体系,突破传统工业机器人的局限性,形成“感知-决策-执行”闭环,业务从检测延伸至分拣、装配、拆码垛等复杂任务,在汽车制造、物流仓储、工程机械等领域落地;2020年前后明确具身智能战略,推出Mech-Eye系列工业级3D相机、Mech-Vision图形化视觉软件、AI决策引擎等核心产品,覆盖汽车精密装配、快递分拣、高温工件抓取等场景,服务包括三一重工、顺丰、宝钢及多家国际车企等头部企业;当前其技术持续迭代,2025年推出透明物体高精度重建算法等前沿成果。
2.4
优艾智合:
从标准化底盘到高端场景具身智能矩阵
优艾智合成立于2017年,2019年推出标准化底盘产品线,切入工业物流与智能巡检领域,团队规模扩展至约100人;2020年起布局具身智能,集成移动底盘、机械臂、视觉传感器及AI算法,推出OW系列复合机器人,切入半导体晶圆厂、数据中心等高端场景,2021年实现晶圆物流系统商业化落地,服务台积电、中芯国际等头部企业,2019-2022年保持200%以上年复合增长率,2022年营收超1亿元;2023年至今持续深化具身智能技术,推出YOUIFleet5.0集群调度系统,2025年与西安交通大学成立研究院并发布“天演系列”机器人矩阵,产品已应用于半导体运维、能源巡检等多场景,覆盖全球30余国。
2.5
卧安:
从智能家居控制到家庭具身智能场景突破
卧安(SwitchBot)由哈工大校友于2015年创办,初期聚焦智能家居控制设备研发,2019-2022年通过智能窗帘、指纹门锁机器人等产品扩张,营收从2022年的2.75亿元增长至2024年的6.10亿元,年复合增长率49%,海外收入占比超95%;2023年向具身智能转型,推出S10、K10+等机器人,2025年发布多任务家用机器人K20+,凭借VLA大模型、分布式神经控制网络等技术实现家庭安防等场景的主动服务,其具身智能家庭安防机器人通过多传感器融合与AI算法,可自主巡逻、识别异常并联动设备应对,目前估值超40亿元,获高瓴资本等投资,与亚马逊等深度合作,覆盖90多个国家和地区。
03
抗周期基因解码:
非人形方案的共性启示
01 精准的技术锚点
围绕场景痛点构建技术组合而非追逐参数极致:木牛机器人的通用具身引擎,直指物流场景中“负载-速度-精度”的平衡难题;
02 清晰的商业闭环
以“解决具体问题”为导向,快速验证盈利模式:越疆通过协作机械臂在3C装配场景的稳定表现,形成“技术迭代-场景落地-营收增长”的正向循环;
03 开放的生态协同
通过合作覆盖多场景,比自建团队更高效:梅卡曼德与汽车制造、物流企业的深度合作,优艾智合与半导体头部企业的协同,均体现这一逻辑。
04
结语:
超越形态之争
人形机器人承载的科幻想象与非人形方案展现的场景韧性,并非对立选项。前者指向通用智能的远期可能,后者锚定当下落地的现实路径,两者的共同目标,是让智能体更高效地服务人类。
具身智能的未来,不在于争论“像人还是不像人”,而在于能否在解决具体问题中沉淀通用能力:木牛从物流拓展至多行业,越疆从机械臂迈向生态,印证了从专能到通用的技术演进规律。
商业化的答案,也不存在唯一最优解:木牛靠通用引擎降低适配成本,卧安借全球化渠道打开市场,不同路径皆可通向价值闭环。
最终,无论是人形的科幻感还是非人形的实用性,价值都将回归服务生活与生产,这才是具身智能穿越周期、持续进化的核心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