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棱角机器人
数据显示,2025 年,环卫机器人行业呈现较快增长,全球市场规模突破 1200 亿元(部分报告估算为 180 亿美元至 200 亿美元)。中国成为最大单一市场,占据 40%-45% 的份额,目前来看,主要得益于政策驱动和技术迭代。
而从供给侧来看,愿意从事环卫工作的人群,基本上都是上了年纪的群体,环卫作业工人的平均年龄接近60岁。另外,工人的平均年龄还随着年份逐年增长,行业少有新进入的年轻人,很难想象80、90、00后会去从事这类工作。
其实不难理解,室外是市政环卫,室内是商业保洁。室内环境相对友好,危险系数较低,更适合人去做。而室外则面临着严寒酷暑、更大的工作量以及更危险的环境。随着相关技术和产品的日渐成熟,环卫机器人也在逐步进行商用落地。
云创智行环卫机器人
在产品层面,环卫机器人需要具备轻巧灵活的特点,需要能够在狭小的环境中进行移动和操作,例如在人行道、小巷等地方进行清扫工作。
在技术层面,环卫机器人通常可以按 “感知—决策—执行—云端” 四层来拆解,再对应到硬件、算法与工程难点。通常使用感知、定位、规划和控制等技术,通过机器视觉、深度学习和路径规划等算法来感知环境、规划清扫路径和执行清扫任务。其中,在定位技术方面,环卫机器人通常使用惯性导航系统(IMU等)和环境地图等技术,以实时了解自身的位置和方向。在感知识别方面,环卫机器人通常依靠机器学习和计算机视觉等技术,对数据进行分析和识别障碍物、人员和垃圾等。环卫机器人通常处于人行道、小巷等相对封闭的环境中,视觉传感器(如单目或双目摄像头等)可以提供丰富的环境信息,以执行导航、障碍物识别和路径规划等任务。此外,视觉传感器还能提供高分辨率的图像数据,用于目标检测、图像识别等任务,进一步提高机器人的自主性和工作效率。
在导航与控制方面,环卫机器人通常依靠自主导航技术,在复杂的环境中进行路径规划和避障。
目前,大部分环卫机器人采用的是多传感器融合的方案,如激光雷达、摄像头、超声波传感器和惯性导航传感器等。据悉,盈峰环境的S1400R搭载了GNSS+SLAM+IMU组合导航系统,以实现精准建图和定位,适应复杂环境下的清扫任务。坎德拉的多功能环卫机器人也具备L4等级无人驾驶能力,实现360°环境感知和自主避障。
坎德拉环卫机器人
另外,由于机器人的作业环境对比自动驾驶相对简单,且迫于成本压力,目前一般采用低线束激光雷达,用于定位和检测周边障碍物。当前阶段,环卫机器人的落地,仍然面临着一些场景和技术难点。比如,城市路沿不规则,贴边误差可能大于10cm;在雨雪或浓雾等恶劣天气下,容易导致视觉失效、定位漂移等;在安全性方面,避障和物体识别方面能否处理好,还需要进一步观察。
在成本管控方面,业内有说法是,目前激光雷达占比通常大于30%,如果能采用固态激光+毫米波雷达的混合方案,目标BOM成本有望得到较大程度的降幅。但是,相比于技术方案逐渐收敛,环卫机器人的商业化方面似乎尚未明显收敛,商业落地仍需适配不同城市的路况、政策和气候等。
比如,酷哇机器人针对不同城市采用 “环卫+城配” 双路线打法,技术栈则需要同步支持清扫与配送,同时,商业需求的多样性也会反向抑制技术方案的收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