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时间大约4分钟(1276字)
作者:LiPro 出品:LiPro智能机器人
提到 LiDAR(激光雷达),你第一反应可能是自动驾驶汽车 —— 车顶那个旋转的 “小雷达”,总被视为高阶智能驾驶的 “眼睛”。但很少有人知道,如今决定 LiDAR 技术走向、甚至左右全球竞赛胜负的,可能不是高速公路上的测试车,而是割草机器人。
中国的割草机器人产业,正以惊人的市场规模和技术需求,倒逼 LiDAR 完成 “瘦身、降价、提智” 的进化。这场发生在草坪上的技术革命,正在重塑全球 LiDAR 的竞争格局。
01
别盯汽车了!LiDAR 的新战场在草坪
割草机器人并非小众消费品,而是呈现爆发式增长的全球市场。据 Mordor Intelligence 数据,2021-2024 年全球市场规模从 15 亿美元攀升至 26 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CAGR)达 20%;Fortune Business Insights 进一步预测,2028 年该市场规模将突破 40.4 亿美元。
LiDAR 的引入 —— 其不受光照、天气影响的特性,以及无需额外辅助设备即可精准识别障碍物(树木、台阶、围栏)的能力,完美适配割草机器人的作业需求。更重要的是,割草机器人对 “小体积、低成本、高可靠性” 的严苛要求,成为推动 LiDAR 技术迭代的核心驱动力。
02
从 “笨重机械” 到 “数字芯片”:LiDAR 的生死迭代
早期的 LiDAR,完全是 “大块头” 形象:靠机械旋转扫描,体积大、成本高(早年 automotive 级 LiDAR 单价超 1 万美元),还容易出故障 —— 这也是马斯克 2019 年吐槽 LiDAR 是 “傻瓜的差事” 的原因。
但割草机器人的需求,逼着 LiDAR 完成了 “从机械到数字” 的关键一跃,诞生了数字固态 LiDAR:
没有机械旋转部件,靠 “光学相控阵(OPA)” 在芯片上电子控光,体积直接缩小一半以上;用 “单光子雪崩二极管(SPAD)” 当探测器,哪怕一个光子都能触发数字信号,跳过了传统的 “模拟信号转数字” 步骤,不仅抗干扰能力变强,还能集成到芯片里;兼容 CMOS 工艺(和手机芯片同技术路线),能把探测器、计时器、数字逻辑整合到 1-2 颗 SoC 芯片里,量产成本直接砍半。
简单说,传统 LiDAR 是 “机械装置”,数字固态 LiDAR 是 “电子芯片”—— 而这个转变,很大程度是被机器人割草机的 “小身板” 逼出来的。
03
中国品牌亮剑:多玩家布局割草机器人专用 LiDAR
在全球 LiDAR 企业仍聚焦自驾汽车市场时,中国厂商已率先切入割草机器人 赛道,凭借对场景需求的精准把握,推出多款定制化产品,速腾(RoboSense)、蓝芯科技旗下迈尔微视(MRDVS)等企业成为核心代表:

速腾 Airy 系列:重量不足 250 克,直径 60 毫米,功耗低于 8 瓦,支持 192 通道探测,360°×90°半球型视场角覆盖,最大探测距离 60 米,可满足中高端割草机器人的精准导航需求。

蓝芯科技迈尔微视 M 系列:同样聚焦机器人场景,高度集成SPAD全固态激光雷达(视场120°×80°、测距48米)、1080P视觉模块和工业级IMU,通过激光雷达与视觉的优势互补,实现割草机从“边界依赖”到“场景理解”的跨越。
除技术参数突破外,中国企业的 “规模落地能力” 更具竞争力。2025 年 5 月,速腾与 Mammotion 达成合作,3 年内将供应 120 万台智驾级固态 LiDAR;迈尔微视也已与国内多家割草机器人厂商完成量产定点协议签订,推动割草机器人向全场景智能时代加速迈进。
规模效应的凸显,直接带动 LiDAR 成本下降 —— 当前迈尔微视等企业的全固态 LiDAR 单价已降至千元以内,较 2019 年下降超 95%,彻底打破 “LiDAR 高价不可破” 的认知。
04
结语:草坪上的技术革命,才刚刚开始
马斯克当年没预料到,LiDAR 的突破不是来自豪华汽车,而是来自草坪上的机器人;也没预料到,中国的 “规模力量” 能把 1 万美元的设备压到 200 美元。如今,割草机器人还在推着 LiDAR 往 “更小” 走 —— 未来可能装到智能手机、无人机里。
这场始于草坪的 LiDAR 技术革命,不仅改变了全球 LiDAR 的竞争赛道,更让中国企业从 “追随者” 转变为 “引领者”。随着核心技术的持续突破与应用场景的不断拓展,中国力量或将最终定义全球 LiDAR 的技术标准与市场格局。在家庭草坪这一 “小场景” 中,正孕育着全球科技竞争的 “大变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