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时间大约4分钟(1582字)
作者:天南 出品:天南AI茶馆
昨天跟行业里面的几位技术专家好友一起聚餐,聊起来了目前火热的四大赛道:大模型、自动驾驶、具身智能、自研芯片。
发现基本上90%年薪百万-千万的人都在这几个行业里面,大家都在感慨这绝非是个人的努力,而是时代的运气。
我昨天回家后,就一直在思考,这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时代?
然后又联想到前几年给领导送了一箱飞天茅台,瓶均价2800元,今天再看,均价已经跌到1700元了。
短短三年,市场的风向和偏好都变了。
三年前,什么是核心资产,是茅台。现在的核心资产是什么,是中芯、是deepseek、是宇树、是千千万万的技术积累。
是呀,核心资产的转向也说明了我们所处的这个世界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但同时也走在一条正确的道路上。
在回到人形机器人这条道路上,我们今天从现实劳动力分析、人形机器人一定是人形、这个市场有多大,来真正让你明白,这波浪潮为什么一定要把握住。
01
跟大家捋个历史规律:人类每一次大的创新浪潮,都在重新定义“效率”这件事。
最早经济学家康德拉季耶夫就发现了,每隔几十年就有一波 “颠覆性创新”。
第一波蒸汽机让手工坊变成了工厂,第二波电力催生了流水线,第三波计算机把咱们带进了数字时代,第四波互联网让全球协作变简单,第五波AI大模型让数字大脑更像人。
那第六波是什么,一定是人形机器人。

而为什么是现在要来第六波,因为没人生孩子了。
劳动力极度短缺,今天看新闻新生人口相比于前几年已经掉了将近50%,预计2023年,全世界会缺8500万劳动力。
而且现在的问题是,软件自动化已经 “到头了”。比如你用 APP 点餐、用系统管库存,这些 “看不见的活儿” 能自动化。
但搬箱子、理货架、装配零件这些 “看得见的体力活”,还是得靠人。
02
这个时候,就有人一定会问一个非常好的灵魂问题:为什么一定要做成人的样子,做个机械臂不行吗?

说实话,我最开始做人形机器人行业研究的时候,我也觉得人形是个伪命题。但越研究越发觉不对。
核心就是终局思想,机械臂只能解决某个垂类场景下某些问题,是人类世界问题的一小部分。但人形机器人就不一样了。
这是因为:是咱们的世界本来就是按人的尺寸造的啊!你想:门把手的高度、货架的层距、楼梯的台阶宽度、甚至叉车的操作杆位置,都是给 “有两条腿、两只手、身高 1 米多” 的人设计的。
要是机器人长个四不像的样子,要么用不了这些现成的东西,要么得把整个超市、工厂拆了重建 —— 那成本比雇人还高。
反过来说,人形机器人不用改环境,拿起来就能用:用人类的工具,走人类的路,进人类的电梯,这才叫 “通用”,能大规模普及。

要是从“怎么好用” 出发设计通用机器人,最后大概率还是人形:
得有能抓东西的手(带触觉,能拿鸡蛋也能搬零件),得有能走楼梯的腿(膝盖、脚踝能活动,至少 6-7 个 “活动方向”,不然站不稳),还得有 “眼睛”(两个摄像头,能看清楚 3D 空间,不至于撞墙)。
早期 “专用机器人” 确实快。比如工厂里只拧螺丝的机械臂,比人快多了。但历史告诉我们,通用平台最后会赢更大的市场。
当年 MP3、GPS、数码相机都是分开的,最后不都被智能手机取代了?手机一开始哪样都不是最好的 —— 听歌不如 MP3,拍照不如相机,但它够通用,还能装 APP 升级,最后啥都能干,还比单独买几个设备便宜。
再举个例子,最近的外卖大战想必大家都知道。

为什么大家都去做即时零售了,因为阿里想吃掉美团、京东想吃掉美团、美团想吃掉更大零售,最后的终局一定是个通用APP平台。
人形机器人也一样。现在可能干某件事不如专用机器人,但它能学新活儿:今天在餐厅收盘子,明天能备菜,后天还能去仓库理货。
比如有些工厂,一年要换好几次生产线(比如从做手机换成做平板),专用机器人就废了,但人形机器人改改程序就能用。
03
然后再聊这是市场有多大?
全世界的劳动力,贡献了 60%-65% 的 GDP,差不多 60-70 万亿美元。麦肯锡和 BCG 这些机构算过,这里面 60% 的活儿,现在或很快就能用机器人干 —— 这就是42 万亿美元的市场啊!
比现在所有手机、电脑、汽车的市场加起来还大。
给大家举个具体的例子:沃尔玛。它一年净利润 200 亿美元,但光劳动力成本就 1600 亿美元 ——是净利润的 8 倍!
要是能用机器人省 25% 的人力成本,沃尔玛的净利润能直接翻三倍,而卖机器人的公司能赚 100 亿美元。
你看,这不是 “未来的故事”,是现在就能算明白的账。
.......
这波浪潮不是 “选不选”,是 “赶不赶得上”。
错过它,不只是少一次机会,是等机器人接管仓库、工厂、服务岗时,你既没分到赛道红利,又可能被时代甩在身后 。
毕竟,历史从不会等犹豫的人,只会推着抓住趋势的人向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