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时间大约9分钟(3416字)
作者:Jack 出品:人形机器人发布
当挪威机器人公司1X Technologies的家用人形机器人NEO在官方视频中流畅地将脏衣服投入洗衣机,再转身为沙发旁的用户递上水杯时,视频弹幕里瞬间炸开了锅:这不是科幻电影里的场景吗?每月3500元,是不是该辞掉家政阿姨了?

10月29日,这款被OpenAI重仓投资的人形机器人正式发布,以20000美元(人民币约14万元)的售价,以及每月499美元(人民币约3542元)月度订阅两种模式撕开了家用服务机器人市场的新口子。
从外观到功能,从技术到商业模式,NEO的每一个细节都在挑战人们对家用机器人的认知边界,也让2026年这个人形机器人爆发元年的预言更具实感。

▍NEO家用机器人的迭代之路
1X公司并非突然进入家庭机器人领域。
早在2022年,其推出的轮式机器人EVE就已应用于物流、安防等工业场景。而NEO的推出,标志着公司完成了从工业到家庭场景的战略转型。
创始人Bernt Bornich指出,选择家庭场景主要基于两大考量:消费级硬件的规模化速度远超企业级硬件,而家庭环境的多样性为机器人智能演进提供了更丰富的数据基础。
2025年2月,1X进一步推出了升级版本Neo Gamma,与前代相比,Gamma在外观上采用针织尼龙防护服,触感更柔软,形象更友好。功能上,它已能够执行煮咖啡、洗衣、吸尘等复杂任务。其运动系统通过强化学习从人类动作中习得,视觉操作模型使其能抓取未经训练的陌生对象,语言模型的集成则让自然对话成为可能。
可以说NEO人形机器人的出场,其实正式打破了大众对机器人冰冷机械的刻板印象,因为身高167cm、体重30公斤的它,裹着3D晶格聚合物制成的灰色连体针织衣,远远望去更像一位穿着运动服的年轻人,而非传统工业机器人那般充满金属冷感。
这种设计并非单纯为了美观,1X CEO BerntØivind Børnich在接受采访时解释:家庭场景对安全性的要求远超工业车间,30公斤的重量配合柔性材质,即便发生碰撞也不会对人造成严重伤害。

更巧妙的是其手部设计,拥有20个自由度的仿生手能灵活抓取高脚杯,却连核桃壳都捏不碎,这种有力且温柔的特性恰恰适配了家庭环境的复杂需求。
驱动这份温柔的是1X自研的肌腱驱动系统(简称“绳驱”),这也是NEO与同类产品最核心的差异所在。
不同于工业机器人常用的齿轮结构,NEO采用类似人体肌肉的钢丝腱绳传动技术,配合串联弹性驱动器,让手臂摆动、手指屈伸都呈现出自然的弧度。
在官方实验室测试中,这套系统让NEO的运行噪音仅为22分贝,比家用冰箱的运行声还要安静,彻底解决了传统服务机器人工作即扰民的痛点。而在能效方面,其静止功耗约100瓦,与人类静息状态的能量消耗相当,单次充电可支持4小时连续家务操作,基本能覆盖一个家庭的日常清洁需求。
大脑技术路径上,1X强调智能的核心并非语言,而是多模态模型。他们坚持在真实家庭环境中训练机器人,认为仿真系统的保真度远不足以支撑可靠的世界模型。这种“小数据+大算力”的路径,与当前主流的大数据训练形成鲜明对比。
产能方面,当时1X计划是2025年实现量产,在2026年底实现年产超过2万台的目标。创始人坦言,机器人的制造相比手机需要5倍的人工,未来必须走向“机器人制造机器人”的自动化生产模式。
机器人还注意到,1X这套技术路径并非独家,这套绳驱本体设计方案例如中国公司星尘智能也在采用,星尘智能在2024年初就发布了类似家居场景的复杂操作,证明了这条路径的可行性。
而且星尘智能基于中国借强大制造能力,已在2025年6月率先宣布成为全球首个实现绳驱量产的企业,目前已经从MIT、央视网、仙工智能、领益等龙头机构拿到上千台订单。这比1X的商业化进度更快。
▍视频与现实的差距
目前1X发布后,不少用户表示计划下单,因为在实际功能演示中,NEO此前的展示,已经展现了对家庭场景的深度适配。
例如用户通过语音下达整理餐桌指令后,它会先利用头部摄像头扫描环境,识别出餐盘、碗筷和纸巾盒的位置,再规划最优拾取路径,避免打翻桌上的水杯。
其防水手部设计让它可以直接参与厨房清洁,从擦拭灶台到将餐具放入洗碗机全程自主完成。
更令人惊喜的是其交互能力,在此前的一次访谈中,其创始人介绍,当老年人询问眼镜在哪里时,它不仅能通过环境记忆定位到挂在衬衫上的眼镜,还会贴心提醒下次可以放在客厅茶几的收纳盒里;客人来访时,只需一声指令,它就能主动开门并引导至客厅就座。
不过,光鲜的演示背后仍藏着技术短板,因为视频与真机的差距往往很大。
例如华尔街日报编辑在现场体验时发现,NEO目前并非完全自主运行,从冰箱拿取一瓶水耗时1分钟,将餐具放入洗碗机更是用了5分钟,且全程需要远程操作员通过VR设备进行指导。
1X官方坦诚,现阶段机器人的自主决策能力仍有限,对于识别散落的玩具并分类收纳这类复杂任务还需依赖人工辅助。这也使得最新发布的20000美元机器人,依然支持远程遥控。
但这种人机协作模式也暗藏巧思:用户可以在APP上预约远程指导服务,操作员通过摄像头控制机器人实时动作和教学,让NEO在完成任务的同时积累学习数据。
而1X表示,在这个模式中,用户可设置视频禁区和人脸模糊功能保障隐私,1X承诺未经允许不会访问训练数据。
从商业模式来看,NEO最新的定价策略无疑堪称大胆。
14.5万元的买断价搭配3年质保,或每月3620元的订阅制(最低6个月起订),两种方案精准覆盖了不同需求的用户群体。
横向对比来看,宇树科技的家用机器人G1售价9.9万元,但以科研为主,家务能力有限需搭配扫地机器人使用;特斯拉Optimus虽预计2026年Q1销售,但目前尚未公布家用版本价格。

1X的订阅模式更巧妙地降低了准入门槛,相当于请一位全职家政阿姨费用的一半,却能实现24小时待命。
有行业分析师测算,若NEO能实现每月200小时有效工作时长,其单位时间成本仅为18元,远低于家政服务的30-50元/小时。
也有分析认为,家庭环境非结构化的特性正是开发通用人工智能的“数据宝库”。1X以家庭为核心的研发策略,与传统机器人公司“逐任务攻克”的路径形成鲜明对比,也为机器人的快速迭代提供了理论支撑。
因为随着全球人口老龄化加剧,老年人的独立生活需求日益凸显,家用人形机器人的发展恰逢其时。从工业到家庭,从单一功能到通用智能,1X有望重新定义人与机器人的共存方式,也使得1X或许在家庭数据采集上更加快人一步,建立市场护城河。
支撑这种定价的或许是1X背后的资本底气。
据The Information披露,1X正筹集高达10亿美元资金,目标估值至少100亿美元,是今年1月融资时的12倍以上。而OpenAI的持续注资更凸显了行业对其技术路线的认可。
从技术迭代来看,NEO搭载的Redwood AI模型正处于快速进化中,目前已能处理200余种常见家务任务,随着全球用户数据的积累,预计2027年可实现全程自主洗衣精准寻找遗失物品等复杂场景落地。
在X平台上,1X称计划2026年先在美国市场交付,2027年拓展至欧洲和亚洲,中国市场有望在2028年迎来正式发售。
将NEO置于整个行业坐标系中,其亮相标志着人形机器人从工业试验走向家庭场景的关键转折。
行业数据显示,全球智能服务机器人解决方案市场规模将以17.8%的复合年增长率增至2028年的628亿美元,其中家庭服务领域增速最快。
而NEO的差异化优势其已经初步实现了人形机器人对安全性和交互性的平衡,30公斤的轻量化设计、外表的安全性织物、22分贝的静音运行、类人化的动作姿态,这些都是家用机器人的必备条件。

▍家庭落地的争议与期待
不过,家用机器人的普及仍需跨越多重障碍。
例如技术层面,通用AI能力不足仍是最大瓶颈,无论是NEO还是宇树G1,都尚未实现真正的自主决策,在大多任务中仍需依赖预设运控能力或远程控制。
成本方面,核心零部件如柔性驱动器、高分辨率传感器等仍价格高昂,1X虽未披露NEO的具体成本构成,但参考行业数据,当前家用人形机器人的硬件成本普遍占售价的60%以上,加上外部的新型材料,2万美元的价格或许利润空间不大,需要规模化生产后持续探索成本下降空间。
而且站在消费者角度,对于这类很像人的人形机器人接受度调研呈现两极分化。
年轻父母群体对NEO表现出强烈兴趣,尤其是解放双手的家务功能和陪伴孩子的交互能力,击中了育儿家庭的核心痛点;而老年群体更关注操作便捷性,担心学不会用APP机器人出故障不知如何处理,以及安全性、隐私性。因为早期用户需要明确同意操作监督和数据共享。
对此,1X还曾提到,计划进一步简化机器人的任务操作方式。
即便问题还很多,刚刚上线预售,有官网已经提前预约的用户表示:即便现在功能还不完美,也愿意成为早期用户,毕竟这可能是未来10年家庭生活的重要变革。
因为当机器人能准确记住你的咖啡偏好,能在你加班晚归时准备好温热的餐具,能陪伴独居老人聊天解闷,家的定义或许将被重新书写。
正如1X CEO BerntØivind Børnich在此前的采访中提到:我们不是要制造一个机器仆人,而是希望创造一个能融入家庭的智能伙伴。
从技术原型到成熟产品,从少数人的尝鲜到大众的日常,NEO乃至整个人形机器人行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它至少证明了:科幻电影里的家庭机器人,正在加速走进现实。
▍结语与未来
2026年的钟声尚未敲响,人形机器人的赛道已硝烟四起。全球人形机器人加速探索场景试图寻找落地机遇,国内人形机器人价格更是已经来到了1万元左右。
NEO能否凭借先发优势和技术积累占据市场先机?订阅制模式能否被大众广泛接受?行业爆发的真正拐点又将何时到来?
这些问题的答案,或许要等到第一批NEO走进家庭后才能揭晓。
但可以确定的是,当更安全的机器人开始真正理解家庭的温度,科技改变生活的故事,将翻开最温暖的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