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身智能这场价格战,打还是不打?
统计 阅读时间大约6分钟(2017字)

2025-10-30 具身智能这场价格战,打还是不打?

来源:松延动力
“价格战”的本质是技术迭代、供应链成熟与市场需求共同推动的产业演进。

作者:张艺凡   出品:机器人产业应用

2025 年 10 月,松延动力 “Bumi 小布米” 以 9998 元定价登陆京东,2 天售罄 500 台,首次将人形机器人价格拉至万元以内,成为行业价格下探的标志性事件。这并非孤例:从加速进化 2.99 万元起的量产机型、宇树科技 3.99 万元起的新品 R1,直至 19.9 万元的专业级产品,一场覆盖千元级到二十万元级的全价格带调整已在行业蔓延。这场被热议的 “价格战”,本质是技术迭代、供应链成熟与市场需求共同推动的产业演进,其影响需置于产业化初期的背景下客观审视。

核心要点

•‌价格下探的核心驱动力

•‌正向价值与潜在挑战并存

•‌价格与性能的辩证关系

01

价格下探的核心驱动力:技术突破与供应链革新

人形机器人价格从早期百万元级降至如今的万元区间,核心逻辑并非单纯的市场竞争让利,而是技术路线优化与供应链国产化带来的成本重构。

从技术层面看,核心部件自研成为降本关键。宇树科技此前发布的 G1 采用深度强化学习与仿真训练技术,配备 23-43 个关节电机,实现 9.9 万元的量产定价,海外订单破千台印证该价格带市场接受度;2025 年 7 月推出的新品 Unitree R1 则通过结构优化与功能聚焦,在保留 26 个自由度、实现倒立行走、翻跟头等高难度动作的基础上,将起售价控制在 3.99 万元,该产品更入选美国《时代》杂志 2025 年度最佳发明榜单。

加速进化 Booster K1 通过模块化设计与开源框架支持,配备 22 个自由度关节,完成 500N 级别撞击测试与 100 小时连续运行验证,以 2.99 万元限时价打造入门级开发平台,首发 20 分钟首批全款订单即售罄。

供应链国产化是另一重要支撑。松延动力 “小布米” 通过复合材料应用、12 千克轻量化设计及核心部件全自研,实现近 100% 国产化率,将成本压缩至万元以内。据《2025 人形机器人与具身智能产业研究报告》,核心零部件(减速器、电机、传感器等)占人形机器人硬件成本的 60% 以上,而国产化替代使这部分成本较进口方案降30%-50%,为价格下探提供坚实基础。

02

对行业发展的双向影响:正向价值与潜在挑战并存

当前的价格调整对具身智能行业的影响具有两面性,整体呈现“正向主导、风险可控”的特征。

其正向价值集中体现在三个维度。一是加速市场启蒙与场景裂变。万元内产品让家庭教育、娱乐陪伴等消费级场景成为可能,3-10 万元价格带适配高校科研、商业展演等领域。

二是吸引资本与人才集聚。松延动力在 “小布米” 发布同期完成近 3 亿元 Pre-B 轮融资,投资方涵盖方广资本、央视融媒体基金等知名机构;加速进化成立不到两年已完成三轮融资,2025 年出货量突破 700 台,2026 年产能规划达数万台。

三是倒逼行业聚焦核心技术。价格压力下,依赖进口部件的企业加速出局,头部企业纷纷布局全栈研发:加速进化构建 “赛事打磨技术” 的迭代闭环,通过足球比赛场景持续优化运动控制算法;宇树科技自研双弹簧仿生结构,使 R1 奔跑速度突破行业常见限制。

| 宇树科技 Unitree R1机器人

同时,行业也面临阶段性挑战。超九成获投企业仍处于 A 轮或天使轮阶段,技术成熟度与量产能力仍需验证;部分企业可能陷入 “低价低质” 误区,但如松延动力创始人姜哲源所言,真正的低价应基于材料创新与自研能力,而非性能妥协。此外,双足人形机器人目前仍存在续航不足(多数产品续航 1-2 小时)、复杂环境适应性有限等问题,价格下探并未完全解决这些技术瓶颈。

03

价格与性能的辩证关系:分层适配而非简单取舍

外界担忧的 “低价必然低质” 并未成为行业主流,当前市场已形成清晰的价格 - 性能分层体系,不同价格带产品均有明确的场景定位与性能匹配逻辑。

万元内产品以消费级教育娱乐为核心定位。松延动力 “Bumi 小布米” 高 94 厘米、重 12 千克,配备 21 个自由度,支持行走、舞蹈、语音交互及编程开发,采用高强度塑料与局部铝合金材质,在控制成本的同时保障基础性能。

3-10 万元价格带聚焦科研与轻量商用场景。加速进化 Booster K1 高 95 厘米、重 19.5 千克,支持 “装行李箱、登机托运” 的便携设计,适配中小学科创实验室与开发者二次开发,其极客版预约人数已超 500 人;宇树 R1 站立尺寸达 1210×357×190 毫米,26 个自由度可实现下坡奔跑、打拳等动作,3.99 万元起的售价使其成为高校基础科研与小型商业演出的热门选择;松延 N2 系列可完成连续后空翻、单腿跳跃等高强度动作,抗摔设计支持数十次空翻训练后硬件无故障。

| 松延N2系列机器人

10 万元以上产品则主攻工业与高端服务场景。加速进化 T1 定价 19.9 万元,身高 1.2 米、体重 30 公斤,支持 SDK 接口与开源框架,凭借稳定的运动控制能力助力清华火神队夺得 RoboCup 巴西世界杯人形组冠军,赛后引发多所学校采购需求;优必选 Walker S 系列定价 45 万元,中标汽车工厂 9051 万元订单,可完成 15 公斤物料搬运;傅利叶智能 GR-1 定价 55 万元,力反馈精度达 0.1N,已覆盖全球 40 国 2000 家医院的康复场景。这种分层格局下,价格差异源于场景需求与技术配置的不同,而非单纯的性能妥协。

| 加速进化T1

04

结语:价格战是产业化的“敲门砖”,而非终局

人形机器人价格的持续下探,本质是产业从 “技术验证期” 向 “规模化商用期” 过渡的必然现象。据《2025 人形机器人与具身智能产业研究报告》预测,2025 年全球具身智能市场规模将达 195.25 亿元,我国市场占比近半,价格下探正成为撬动市场增长的关键支点。当核心部件国产化率提升、技术路线日益清晰、应用场景逐步明确,价格回归合理区间是市场规律的体现。

这场价格调整的真正价值,在于打破了行业发展的成本壁垒。而海量场景数据的积累与供应链的规模化迭代,将进一步反哺技术创新。正如行业专家所言,人形机器人的终极竞争并非价格比拼,而是核心技术、场景适配与生态整合能力的较量。当前的价格探索,正在为行业未来的健康发展奠定基础。

2ea472ab31b66f8a7d327899800794d.jpg

推荐阅读
{{item.author_display_name}}
{{item.author_display_name}}
{{item.author_user_occu}}
{{item.author_user_sign}}
×
右键可直接复制图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