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时间大约10分钟以上(5467字)
作者:陈康成 出品:机器觉醒时代
1X Technologies 成立于2014年,由挪威人伯恩特·博尔尼奇(Bernt Øyvind Børnich)创立。公司前身为 Halodi Robotics,初期主要致力于机器人核心零部件的创新与研发,并成功自研了电机及驱动系统。
2023年,公司正式更名为 1X Technologies,并完成品牌与战略升级,将业务重心转向面向家庭场景的足式人形机器人NEO的研发。
一、1X 基础介绍
1. 创始团队
1)Bernt Øyvind Børnich(创始人&CEO)
本科毕业于挪威顶尖学府奥斯陆大学,主修机器人学与纳米电子学专业。毕业后,加入挪威工业嵌入式系统公司Data Response,专注于机器人驱动系统相关研发工作。2014 年,创立 Halodi Robotics(1X前身),并提出 “安全、有能力、负担得起” 的机器人设计哲学,推动肌腱驱动技术的商业化落地。早期拒绝追求“高负载、快速度”的工业订单,坚持解决“安全交互”问题,强调机器人需适应“人机共处”场景。
2)Phuong Nguyen(联合创始人)
韩国蔚山大学机器人学博士,研究方向聚焦高扭矩密度电机设计与仿生驱动系统。2014 年与 Børnich 共同创立 Halodi Robotics,负责机器人核心技术研发,主导了EVE机器人的研发设计工作。 2024年5月,Phuong Nguyen 创立了人形机器人公司Physical Robotics。
3)Jørgen Sundell(联合创始人)
资深机械设计师,具备丰富的机器人原型开发经验。在1X负责机器人机械结构设计,参与 EVE 和 NEO 系列的仿生关节与传动系统开发。他主导了 EVE 系列机器人的机械设计与量产工艺优化,成功将单台制造成本降低 50%,并推动其在安防领域的全球部署。
后续团队扩张
Eric Jang(人工智能副总裁):2022 年加入,曾任 Google Brain 高级研究员,专注于自然语言处理和强化学习,以实现机器人行为的自主控制。
Jorge Milburn(销售副总裁):2024 年加入,来自乌拉圭,持有经济学硕士学位。在特斯拉期拥有近十年的市场拓展经验,近期职位为全球增长业务负责人。在此期间,他的职责涵盖销售领导、业务规划、供需优化、交付运营及商业分析。
Per Selvaag(设计副总裁):2024年加入,他在设计、用户研究、数据分析和机器人领域拥有超过 20 年的经验。其职业生涯包括担任标致汽车首席设计师、宝马主设计师,并在 Equinor Data Science 创立了“以人为本的设计”学科。
Dar Sleeper(业务增长副总裁):2024年加入,负责在旧金山湾区挖掘潜在需求和打造品牌。在加入 1X 之前,Dar Sleeper是特斯拉的一名产品经理,在 Cybertruck 的上市营销活动中发挥了关键作用,并为电动汽车创造了巨大的潜在需求。
Christoph Kohstall:2025年加入,IX收购 Kind Humanoid 后,其创始人 Christoph Kohstall加入IX,负责人形机器人的技术整合与战略制定。
Mustally Hussain(CFO):2025年加入,担任CFO。曾担任 Lucid Group 的董事总经理、全球财务主管和金融服务负责人,并在 Herc Holdings、Hyundai Capital 和 National Grid 担任高级财务职务,其职业生涯始于投资银行和管理咨询。
Vikram Kothari(运营副总裁):2025年加入,在Space X 任职八年,期间曾领导龙飞船、星舰、猛禽发动机及发射航电系统的供应链部门,通过精简运营有力推动了包括星舰开发及星链全球扩张。在SpaceX之前,他曾在微软担任总监近十年,同样负责硬件供应链管理工作。
2. 发展历程
2014年:Bernt Øyvind Børnich 在挪威创立Halodi Robotics(1X前身),主营业务是为机器人产业做安全驱动器和全身控制系统配套。
2018年:公司开发了号称是世界上扭矩比最高的驱动伺服电机Revo1,该电机专为低传动比机器人和柔性机械装置量身定制。
2022年: 轮式双臂机器人EVE开始在工业场景部署,主要应用于物流仓库分拣、安防巡逻等场景。
2023年:Halodi Robotics正式更名为1X,并开始研发足式人形机器人NEO,明确将发展方向转向家庭服务机器人领域。
2024年8月:1X发布专为家庭设计的双足人形机器人NEO原型机 (NEO Beta)。
2025年1月: 1X宣布收购美国人形机器人初创公司Kind Humanoid。
2025年2月: 1X推出家庭人形机器人NEO Gamma。
2025年6月: 1X发布专为人形机器人定制的视觉语言转换器VLA模型 —— Redwood AI模型,支持端到端移动操作任务(如取物、开门、导航)。
205年7月:1X将总部搬迁至美国加州帕洛阿尔托。
2025年10月:1X发布最新一代双足人形机器人NEO,并开启预售。
3. 融资情况
1)2023年3月:1X宣布完成2350万美元的A2轮融资,该轮融资由OpenAI Startup Fund领投,Tiger Global、Sandwater、Alliance Ventures以及 Skagerak Capital等跟投,该轮融资主要用于扩大EVE 机器人的生产规模,并支持和加速家用机器人NEO的早期研发。
2)2024年1月:1X宣布完成1亿美元的B轮融资,该轮融资由EQT Ventures领投,NVIDIA、软银、三星NEXT、Skagerak、Nistad Group、Jeff Bezos等参投。投后,公司估值达到8.3亿美元。
3)2025年10月:据IXCEO Bernt Øyvind Børnich对外透露,公司正寻求新一轮最多10亿美元融资,目标估值不低于100亿美元。
二、1X 产品介绍
1.轮式机器人EVE
据相关资料显示:2018年,IX推出了轮式机器人EVE,并在2022年开始在安防以及物流等工业场景中落地部署应用。
EVE采用“轮式底盘+类人上半身”设计,同时配备2指夹爪,能够从事基础的抓取和搬运工作。整机自由度为25个,其中,颈部1 DoF,手臂7 DoF x 2,腿部6 DoF x 1,手部1 DoF x 2以及轮子2DoF。

图片来源:IX官网
2022年,安防行业巨头ADT对Halodi Robotics(1X前身)下达了140 台机器人的采购订单,该订单是当时全球最大的人形机器人商业采购,主要用于商业场所的智能巡逻、异常响应等场景。
不过,对于1X而言,EVE的核心价值不仅在于实现场景落地、为企业创造订单收入,更在于其作为数据收集平台,为NEO进军家庭场景奠定了重要基础。
例如,在商业楼宇的夜间任务中,EVE通过执行巡逻、乘梯、开门、排障等一系列操作,持续积累在真实建筑环境中自主移动、动态避障与设备交互的实战经验。同时,1X也能够通过远程运营不断优化对突发状况的响应能力。
这些通过EVE在真实场景中获取的数据与经验,为家用机器人NEO的研发提供了宝贵的 “实战练兵场”。
1. 足式机器人NEO
1)2024年8月,1X发布专为家庭设计的双足人形机器人NEO Beta。
这款外形酷似蜘蛛侠的NEO Beta人形机器人,身高约165厘米,体重仅30公斤。其机体覆盖的“衣服”采用3D打印的尼龙针织材质专门制成,核心设计宗旨在于最大程度上避免对用户造成夹伤或撞伤的风险。

图片来源:IX官网
2)2025年2月,1X在NEOBeta版本的基础上进行了迭代,推出升级版的家庭人形机器人NEO Gamma。

图片来源:IX官网
该产品在性能上进行了全方位的升级,使其更符合家庭的使用场景。
a. 手部设计:NEO的 22 个自由度完全匹配人类手指关节,配合高分辨率触觉传感器,既能捏起碎玻璃,也能轻柔抚摸宠物 —— 这种精细操作能力,让它能够完成成复杂的家庭操作,包括对柔软、可变形的物体进行精细操作。
b. 执行器:采用自主研发的无齿轮电机系统,直接通过肌腱驱动关节,扭矩重量比达5.5 倍。可以使得机器人关节像人类肌肉一样柔顺,当检测到碰撞时,电机可瞬间调整输出,避免造成严重伤害。
另外,在肌腱材料方面,1X 团队花费八年研发的复合材料,可承受百万次屈伸循环而不磨损,确保机器人在十年使用周期内无需更换核心部件。
c.电池续航:NEO的电池续航为4 小时,但支持 30 分钟快充。“用户真正需要的不是‘永不停歇’,而是‘随时可用’。”Bernt分享家庭测试反馈,“当机器人完成任务后,会自主寻找充电点,就像人坐下休息一样自然,这种‘低存在感’比长续航更重要。”
d. 静音性能:无齿轮结构消除了传统机器人的“机械噪音”。在测试中,NEO 行走、取物的声音低于 40 分贝,相当于图书馆环境,用户几乎不会察觉其存在。比Beta版降噪10分贝,达到“冰箱级”静音,解决了家用机器人“太吵不敢用”的痛点。
e. 机器人学习模型:采用“远程操控+ 自主学习” 的模式,这正是 1X 训练 AI 的核心方法论。1X 的 AI 训练模式强调 “具身智能”,通过远程操控与自主学习的结合,让机器人在真实环境的试错中构建认知模型,这种基于交互反馈的学习机制,比单纯依赖数据模仿更能推动智能的进化。
3)2025年10月,IX发布最新一代双足人形机器人NEO,并开启预售。
在美国当地时间10月28日,1X正式发布了家用人形机器人NEO,并开启预售,率先率先打响了人形机器人落地家用的第一枪。
NEO机器人早期体验计划(Early Access)售价为2万美元(约合人民币14.2万元),可享2026 年优先发货,质保期3年;同时,用户也可选择按月订阅的模式,每月费用为499美元(约合人民币3543元),但最低订阅期限为6个月。购买渠道为1X 官方商城 [1x.tech/order]。
但是,此次1X的家庭早期试点计划(Home Pilot Program)主要是针对美国市场。1X官方表示, 2026 年率先在美国市场交付。等到2027年,再拓展至全球其他地区。

图片来源:IX官网
NEO 机器人身高约为 167 cm,体重约 30 公斤,配备 NVIDIA Jetson Thor 芯片。
在外观设计上,相较于NEO Gamma版本,做了进一步优化。尤其是脸部,经过优化设计后,显得更加的温和,有亲和力。在材质方面,NEO采用3D晶格聚合物制成软体机身,外表柔软的针织衣物可以把机器人本体上的坚硬外壳遮住,使其在工作的过程中避免伤害到家庭成员,也可以减少其自身磕碰带来的损坏。
在能耗与续航方面,NEO 静止状态下的功耗约为 100 瓦,与人类静息时的能量消耗水平相当,能耗表现轻量化。其综合续航可达 4 小时,充电仅需 2 小时,兼顾使用时长与补能效率。同时,NEO 配备自主充电功能,充电口设于身体右侧,当检测到电量偏低时,可自主寻找充电器完成补能,无需人工干预。
除此之外,NEO的运动设计以安静为核心基调。据官方介绍,其运行噪音仅为 22 分贝,工作时比冰箱更为安静,能在对噪音敏感的家庭场景中自然融入,避免干扰环境。
说的再好,如果干活不行,那也白搭。NEO的干活能力怎么样呢?
1X官方表示,用户既可以通过语音交互的方式直接指挥它工作,也可以通过手机软件下达任务安排。比如,外出时,可以提前在手机软件上制定好NEO的工作计划:什么时间点,做什么任务。如果不放心,用户也可以直接在手机上实时查看机器人的工作情况,并且可以以机器人的第一视角查看。
通过1X官方视频以及相关资料来看,目前NEO能够胜任的工作包括:1)收拾衣服:把脏衣服放进收纳盒、把衣服挂到合适的位置、把脏衣服放进洗衣机。2)帮忙拿东西:拿箱子和快递等重物,拥有约70 公斤的提重物能力和 25公斤的携带物体能力。3)其它基础任务:包括开门、夜间关灯、喂宠物等。
除了干活,NEO内置大语言模型LLM,可以自然、流畅地与人进行交互。因此,NEO可以作为“智能伙伴”给孩子或老人提供情绪价值。比如,NEO可以给老人和孩子讲故事或笑话,排解他们的寂寞和孤独感。并且,NEO具有记忆功能,能够记住上下文,让对话具有延续性,让人觉的它不再是冰冷的机器,而是更有温度、更有共情力的伙伴。
对于NEO现阶段尚未掌握的技能,IX表示,用户可以预约 1X 的远程专家在线指导,让 NEO 一边学习、一边完成工作。随着日常使用和学习,NEO能力会不断地进化。
三、家庭场景选择的考量
因复杂的家庭环境、多样化的任务需求与个性化的用户期待,家庭场景是当前业内公认的挑战难度最大,最难落地的场景。
在Figure、特斯拉、智元机器人以及宇树科技等做人形机器人的公司纷纷聚焦ToB场景时,1X却反其道而行之,成为全球范围内首家也是目前唯一一家,明确将ToC 的家用场景作为优先落地目标的人形机器人公司。
实际上,1X最早的轮式机器人EVE是一款瞄准安防、物流仓储等工业场景的机器人。但是,从2023年开始,1X却将研发重点转向家庭场景 —— 打造适用于家用的足式人形机器人NEO。
为什么,IX要选择一条最具挑战性,且与众不同的道路呢?在前段时间,IX创始人Bernt Øyvind Børnich 做客播客Moonshots的访谈节目中,解释了其选择家用场景的两个重要原因。
1)直观原因—— 消费类硬件的规模化速度远超其他领域
Bernt坚信:“人形机器人如果不能实现规模化,就没有意义。”也就是说,人形机器人只有作为进入家庭场景的消费类硬件,才能够快速实现规模化。
同时,他拿苹果手机举例,十多年的时间,iPhone就卖出十多亿台的规模。
他认为,只有规模化,才能给人形机器人产品带来极高的可靠性、极低的成本、庞大的生态和智能。
2)深层原因 —— 通往AGI,需要多样性的数据
AI 早期研究早已得出明确结论 —— 无论是语言模型、视频模型,亦或是机器人模型,数据都是核心关键。但这一关键并非指向重复数据,而是在于数据的多样化。
基于前几年,IX轮式机器人EVE部署在安防以及物流等工业场景的经验来看,Bernt认为,“工厂环境的重复性太高,机器人在流水线作业 20-40 小时后,学习曲线就会趋于平缓。”
这种“学习停滞” 源于工厂任务的单一性:拧螺丝、搬零件,动作循环往复,无法为通用智能的进化提供足够多样化的“数据”养分。
没有多样化的“数据”养分,机器人就无法通往通用智能。与其它公司不同,IX表示,其目标是奔向AGI,如何尽快收集足够多样、丰富的新数据,来训练真正的AGI 模型是其核心目的。
然而,家庭场景则不同,Bernt认为,至少目前看来,家庭场景数据的多样性几乎没有上限,还没看到瓶颈。
当机器人规模扩大百万台级,在海量的不同文化、不同户型、不同生活习惯的家庭场景下收集数据,机器人产生的数据将彻底超越互联网现有内容,成为训练机器人通用智能的“核心数据集”。家庭场景产生的数据密度将重塑人工智能的“燃料库”。
基于Bernt所阐述的原因,1X提前布局家庭场景,不仅是在践行一种差异化的商业策略,其更深层的目标,或许是旨在成为一家率先掌握大规模家庭场景数据资产的公司,以此构筑难以逾越的竞争壁垒。
1X 的策略是构建一个“人类参与闭环”系统:在NEO具备完全自主能力之前,就将其投入真实家庭环境以获取数据。目前来看,NEO更像一个需要与用户共同完善的“社会共创”型半成品。
这就引出了一个关键问题:有多少消费者愿意为这样的半成品付费并参与共创?即便初期能找到少数尝鲜者,但要实现规模化应用,产品的硬实力——即稳定、可靠的独立工作能力——才是根本的驱动因素。
据《华尔街日报》报道,编辑在体验中发现NEO机器人并非自主运行,其所有行动均依赖于后台操作员的远程遥控。1X方面也坦承,目前NEO的绝大部分任务确实由人工遥操作完成,并计划未来通过专用App,让用户以预约形式下达指令。
这种深度依赖“人力后台”的模式,使1X必须直面两大核心挑战:其一,远程操作员的介入,使得IX必然要面对用户隐私安全问题。尽管1X公开承诺已做好安全防护,但潜在风险依然巨大,其隐私安全防护之路任重道远。其二,该模式也让人对其技术成熟度与商业 scalability(可扩展性) 产生质疑。
同时,据1X现场工作人员的反馈:实现“真正完全自主”的目标仍需数年——最快可能两年,但也可能需要五年甚至更久。
这意味着在相当长的时间内,用户需要通过远程操控来指挥机器人完成家务,或通过预约专业远程操作员来协助完成任务。
结语:
To B or To C ,生存还是毁灭—— 这对创业公司而言,是个值得探讨的问题。落地场景的选择,最终很有可能决定一家创业公司的生死。
做家庭场景,也许有IX自身的技术优势在里面,比如IX更注重安全和情感的设计,这些设计理念都更适合家用场景。作为IXB轮领投方的EQT就谈到了“信任比技术参数更重要”的投资逻辑,他们认为“工业机器人拼负载和速度,家用机器人拼信任。1X的差异化在于,它从第一天就琢磨‘如何让机器人在最亲密的空间里被接受’,这种对安全和情感设计的投入,比单纯堆参数更有价值。”
亦或许,这一战略布局,也包含着IX提升企业估值预期的考量。毕竟,家用场景是公认的最大规模的蓝海市场,潜力巨大。任何在此领域展现出领先潜力的企业,自然会被资本市场视为最具投资价值的标的。
那么,国内人形机器人企业是否会效仿1X直接进军家用场景,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战略问题。相较于美国,国内市场或许具备更适合的“共创”土壤。若能以低成本甚至免费模式推动产品试用,在硬件过关的前提下,短期内积累大规模、高质量的家庭场景数据或许并非难事。
届时,决胜的关键或许将不再是数据规模,而在于企业是否已经提前布局,成功构建并驱动自身的“数据飞轮”,以高效的数据处理能力驱动产品迭代,最终形成自我强化的数据闭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