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时间大约8分钟(3063字)
作者:韩卓洋 出品:机器人产业应用
2025年具身智能步入商业化量产元年,主机厂自研潮加剧:特斯拉、优必选、智元机器人等纷纷攻克电机控制器、伺服舵机等核心技术,向上游渗透态势明显。这让依赖单一零部件供应的企业承压,核心部件利润被压薄15%-20%,进口替代红利见顶,“卖零件”模式难以为继。
但中国机器人市场规模突破1500亿元的爆发期,仍藏机遇。绿的谐波营收增45.8%、柯力传感六维力传感器出货破千套,印证供应链企业转型成效。一批龙头通过组件集成、深度绑定、生态构建等路径,从“卖产品”升级为“卖方案”,在自研浪潮中开辟增长曲线。本文拆解其实战逻辑,解析生存新法则。
核心要点
•主机厂自研,供应链转身“卖方案”
• 零件→模块→平台,三级跳决定生死
•离场景越近,离淘汰越远
01
横向扩品类:从“单项冠军”到“组件总包”,把利润主动权握在手里
“现在主机厂要的不是一颗减速器,而是能直接装到机器人关节上的功能模块。”某头部机器人采购总监的话,点透了供应链的生存法则。单一零件的议价权太弱,而整合多品类核心组件形成“模块级供应能力”,才能把利润空间提高。
绿的谐波:从“减速器单冠”到“关节模组总包”,单品冠军的横向破局
作为打破日本哈默纳科垄断的谐波减速器龙头,绿的谐波曾靠单一产品占据国内30%市场份额。但2024年财报显示,其减速器业务毛利率从45%降至38%——这倒逼它启动“组件矩阵”战略。
2024年底,绿的谐波推出行星滚柱丝杠,补全直线驱动短板;2025年3月与南宁宇立合资成立上海哈莫森,专攻力矩传感器。短短一年时间,它就搭建起“减速器+丝杠+传感器”的关节核心组件矩阵,针对人形机器人需求实现同等扭矩下产品减重30%。这种转型直接体现在业绩上:2025年上半年,绿的谐波营收2.48亿元,同比增长45.8%。
给优必选Walker X1定制的“一体化关节模块”更是杀手锏——不仅把装配误差压缩至0.05mm,还配套了从选型到调试的全流程服务,彻底摆脱“只卖零件不负责适配”的被动处境。
兆威机电:从“微型电机”到“灵巧手整机”,把零件做成“成品生意”
兆威机电的转型更彻底:从给机器人灵巧手供“心脏”(微型电机),直接变成卖“整只手”。2025年7月,它发布ZWHAND仿生灵巧手,把17个微型电机、力传感器和控制模块全部封装进掌心,效率高达95%,600MHz的高性能驱动器能精准控制每个手指动作。
更颠覆的是商业模式:这款灵巧手不仅卖给主机厂,还直接上架京东旗舰店,售价4-5万元,同时推出“开发者套件”开放硬件接口和基础算法。这种“B端定制+C端零售+开发者赋能”的组合拳,也让其上半年灵巧手业务营收增长,彻底跳出“靠电机销量赚差价”的红海。

02
纵向深绑定:从“甲乙方”到“合伙人”,绑定主机厂共分蛋糕
如果说横向扩品类是“把自己变全”,那纵向深绑定就是“把别人变亲”。通过合资、投资、联合研发等方式,供应链企业从“被动供应商”变成“主动合伙人”,既能提前锁定订单,又能吃透场景需求反向迭代产品。
柯力传感:投资+研发双管齐下,把“传感器”做成“感知系统”
柯力传感的转型逻辑很清晰:力传感器是机器人的“触觉神经”,但单一传感器价值有限,要做就做“多模态感知系统”。2025年上半年,它一口气完成4起战略投资——拿下开普勒人形机器人(本体企业)、他山科技(触觉传感器)、猿声先达(触觉)、无锡北微传感(IMU惯性测量单元)。
这种“投资+研发”的绑定模式,让柯力传感快速形成“力觉+触觉+惯性”的融合感知能力。2025年4月,它的自动化测试设备投产,实现六维力传感器全自动化标定,精度提升20%;上半年向50多家机器人企业送样后,成功实现近千套出货,部分客户已进入小批量订单阶段。

汇川技术:从“伺服电机供应商”到“数字工厂共建者”
汇川技术的转型,是“绑定场景做深服务”的典型。作为工业伺服电机领域的龙头,它没有局限于卖电机,而是2025年9月在工博会上发布“FA+运控+传动+机器人”全栈架构,推出工业数字化平台InoCube。

这套方案的核心是“不止卖设备,更卖生产逻辑”:给汽车零部件厂商提供“机器人焊接+数据追溯”系统,给3C工厂做“柔性装配+产能优化”方案,甚至开放低代码开发工具InoQuickPro,让客户能自定义适配场景。2025年上半年,汇川技术工业机器人业务营收中“系统解决方案”占比提升,摆脱“靠电机销量增长”的依赖。
03
生态化破圈:从“卖产品”到“建平台”,让开发者帮你赚钱
最高级的转型,是从“产品提供者”变成“生态构建者”。通过开放平台、提供开发工具,让第三方开发者基于你的技术做应用,形成“核心技术+海量场景”的飞轮效应——这也是供应链企业跳出“被主机厂绑定”的终极路径。
智元机器人:本体生态构建者,以开放战略绑定供应链伙伴
智元机器人作为具身智能本体龙头,采用资本驱动的生态构建战略,携手多家企业深化合作:与蓝思科技合资建厂,后者参与关节模组、灵巧手等核心部件研发及整机组装,交付数百台整机;与富临精工达成千万级核心零部件订单,合资拓展整机制造业务,还联动宁德时代打通动力系统技术链路。
此外,其还与均普智能、大丰实业等企业成立合资公司,分别布局本体制造、文娱场景应用等领域,构建起覆盖全产业链的生态网络。
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智元机器人CTO彭志辉携灵犀X2,发布首个具身智能操作系统“灵渠OS”开源计划,分层架构基于AimRT,Q4逐步开源,助力产业生态融合与具身智能技术突破。

均普智能:具身智能量产领航者,以生态协同赋能工业场景
均普智能作为全球化智能制造装备龙头,已构建起“本体研发-前沿研发-联合研发-独立生产”的具身智能机器人全栈技术能力,实现了人形机器人从研发到整机生产的自主可控,推动了具身智能从实验室到工业场景的规模化落地。
与智元机器人合资成立普智机器人,建成 2000 平方米量产中试线,产能从 1000 台扩至 3000 余台,联合发布精灵 G2 轮式机器人并实现首批商用交付;自研 “贾维斯” 系列人形机器人,斩获 2825 万元批量订单,完成类摆线减速器等核心部件研发突破。
同时,公司拟募资11.61亿元加码机器人研发及产业化,共建宁波具身智能创新中心,联动高校与产业链伙伴构建产学研生态,其技术已覆盖新能源汽车、医疗健康等多领域,打造起从本体研发、核心部件制造到场景落地的全链条服务能力,助推具身智能规模化工业应用。
雷赛智能:用“总线技术”串起生态,从“部件商”到“控制中枢”
雷赛智能的转型关键词是“总线技术”。2025年推出的PMC600系列运动控制型PLC,支持EtherCAT总线技术,能同时控制电机、驱动器、传感器等多类设备,相当于给自动化生产线装了“中央大脑”。
为了让更多企业用起来,它不仅开放运动控制算法库,还搭建“雷赛智能运动控制云平台”,提供在线轨迹规划、故障诊断服务。如今,客户从机器人整机厂拓展到食品包装、医疗器械等细分行业——原本只卖“步进电机”的企业,现在成了“多行业运动控制解决方案商”。
04
全域放量:从 “核心部件” 到 “场景适配”,点燃商业化引擎
除此之外,整个具身智能产业都在从技术突破迈向商业化爆发。供应链的集体演进与战略转型,正在为具身智能技术真正融入日常生活场景按下加速键:
丝杠龙头五洲新春称,公司为机器人业务新拓展的反向式行星滚柱丝杠,持续取得数家客户小批量订单;
机器人代加工龙头领益智造凭借搭建了多条专属人形机器人加工产线,以及提供全身结构件的全工艺生产加工方案,上半年为多家头部具身智能企业完成了数千套整机加工订单交付;
速腾聚创瞄准的是消费级机器人市场——割草机器人。上半年,速腾聚创在财报中提到,针对机器人推出的两大数字化新品,并以此与两家全球领先的割草机器人制造商达成合作。其中一家是松灵机器人旗下品牌库玛科技,该公司将在未来三年内采购120万颗速腾聚创的固态或数字机械式激光雷达,用于高端智能割草机器人感知系统的开发。而这笔订单让速腾聚创上半年机器人业务呈现爆发式增长。二季度相关产品销量达3.44万台,同比劲增631.9%,为其带来了约1.5亿元营收。另外,机器视觉新品,不仅面向工业级客户,还打算面向开发者服务。其在财报中提到,该品类配套AI-Ready生态,做到让开发者开箱即用;
奥比中光公司创始人兼CEO黄源浩此前曾称,公司近期正在挖掘并服务视觉开发者,把最新、最好的产品给他们,让他们来开创下一代的产品。
05
结语:供应链的机会,从来不在“被选择”里
纵观企业的转型路径,不难发现一个规律:主机厂自研潮淘汰的,是“只会卖零件、不懂场景”的供应商;而真正的机会,藏在“把零件做成模块、把模块做成系统、把系统做成生态”的升级里。
2025年具身智能量产元年,供应链的价值排序已经重构:单一零件的附加值越来越低,而“组件集成能力”“场景适配能力”“生态构建能力”正在成为新的护城河。就像绿的谐波CEO左昱昱说的:“未来的供应链竞争,不是比谁的零件精度更高,而是比谁离场景更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