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时间大约9分钟(3577字)
作者:彭堃方 编辑:吕鑫燚 出品:具身研习社
抛开所有复杂问题不聊,现在还没落成“一家一户一人形”的重要原因,就在于门槛过高。这里的门槛指的是“接入”与“使用”门槛,前者即售价的高低,后者体现为“好不好用”。
这不是人形机器人自身的问题,也不是证伪的充分必要条件,而是前沿科技落地的共性问题。
科技史中,已经多次上演类似的故事。埃弗雷特・罗杰斯在《创新的扩散》中提出,技术复杂性等属性直接影响用户接受度;杰弗里・摩尔“鸿沟模型”及弗雷德・戴维斯“技术接受模型”,也强调技术扩散中需转变早期极客思维、以用户需求为导向、提升易用性以突破普及瓶颈。
所以,你看人形机器人普及率过低,并不在于供给端技术是否登峰造极,而是在于需求端用户跨不过那些门槛。
对于接入门槛来说,用户能够像接入电脑设备一样接入机器人的成本偏高,一般用户“谁会花十几万买个机器人干活”(朱啸虎拍案而起)?而对于使用门槛来说,机器人“技术可供性”较高,换句话说机器人的水平与使用者息息相关(宇树背后冷风吹过),能者可以让其多劳,捞者是真让它更捞。
所以,当前机器人能否铺展开很重要的动作便是变便宜、变易用。
10月以来厂商已经密集行动。松延动力推出行业内首款万元内人形机器人Bumi击穿价格底线、智元推出0代码0门槛创造平台「灵创」抹平使用壁垒、加速进化推出BoosterK1,口号更直白“买得起、用得爽”,就连宇树R1Air定价也来了个“脚脖子斩”,仅售2.99万元。
这些动作并非单纯的产品迭代,或是流血打仗,而是行业从技术驱动向用户价值驱动的战略转向,标志着具身智能从科研展演的“小众展品”,迈向民生实用“大众消费品”的关键跃迁。
在可预见的未来,随着产业链成本控制、技术普惠化能力的持续成熟,机器人将彻底突破价格与操作的双重桎梏,不仅加速走进寻常百姓家,更将重构人机协同的日常生活场景与产业应用生态,推动具身智能从概念探索进入规模化落地的全新阶段。

机器人门槛全面下降
利好K12教育
10月22日,全球首款万元内高性能人形机器人“Bumi小布米”正式发布,标志着消费级人形机器人赛道从概念走向落地;同期,加速进化推出限时2.99万起售的Booster K1,两款产品的密集亮相迅速引发行业对“价格”与“普及”的双重讨论。

图片来源:松延动力
松延动力创始人姜哲源在线上媒体沟通会上直言“人形机器人本身不该那么贵”,并透露未来产品仍有降价空间。
这一观点很快得到市场数据支撑:松延动力新品一小时订单破百台,两天内首批500台售罄;加速进化Booster K1首批全款20分钟售罄,印证了“新价格段触达新消费群体”的产业逻辑。此前定价数万至十余万元的人形机器人始终难以突破消费端接受阈值,而此次价格大幅下探,直接激活了此前持观望态度的潜在消费群体。
不过,市场对“降价”的解读很快出现分歧,不乏“价格战开启”的声音。
但具身研习社认为从产业本质来看,当前人形机器人降价并非单纯的份额争夺。不同于成熟行业“价差换销量”的竞争逻辑,人形机器人市场仍处于蓝海阶段,产品非标化、用户认知不足、需求尚未完全激活,此时的价格下调,本质是通过消费端放量反推上游供应链降本,最终实现全产业链降本增效,这种健康的传导机制才是支撑赛道长期发展的核心。
但价格门槛的降低只是第一步,人形机器人要实现真正普及,还需跨越更深层次的“产业鸿沟”。
这一鸿沟可类比计算机发展初期的“数字鸿沟”,具体拆解为人形机器人领域的“接入沟”“开发沟”与“场景沟”:前者对应用户购入硬件的差异,中者指向用户对机器人的开发能力差距,后者则是尚未显现的场景适配差异。加速进化已意识到这一问题,创始人程昊提出“让人形机器人如个人计算机一样简单、可靠、实用”的愿景,其通过“低价+易用性”推动技术平权的思路,正是为了逐步填平这些鸿沟。
从当前厂商动作来看,“填平鸿沟”的实践首先聚焦于STEAM教育场景。
以“小尺寸”产品的切入,一方面通过缩小尺寸提升儿童使用安全性、降低家庭采购成本,另一方面也指向了开放图形编程平台,方便小朋友开展编程训练与开发,精准契合当前K12教育对科技教具的需求。
但这一路径的可行性仍需接受行业检验,陆吾智能创始人刘鹏飞时,他表示“‘类人形态’能天然拉近与孩子的距离,在情感互动和动作模仿上有独特价值,这一点值得肯定。但能否真正走通,关键要看是否解决教育场景的核心痛点,成本、适配性与实用性。”
他认为当前部分小尺寸人形产品价格仍偏高,尺寸在教室、家庭场景仍有空间限制,且机器人复杂动作与教育需求匹配度还需验证。如果能在成本控制、场景适配性上持续优化,结合赛事、课程体系搭建,其商业路径是具备可行性的。

图片来源:陆吾智能
也有从业者有相似观点,“从教育的角度看,桌面级机器人更符合普惠性、可扩展、易落地的STEAM教育需求,尤其在小学课堂、课后服务、家庭场景中更具优势。而小人形机器人更适合作为特色课程、展示型项目或高年级进阶内容,作为补充而非主线。不过,这种形态差异,也可以根据教学场景灵活调整。”
除了低年龄段的教育场景,厂商的另一大发力点是“降低开发门槛”。近期密集的产品动作,正将“机器人开发”从专业开发者的专属领域,扩展到缺乏编程或控制知识的普通用户。松延动力推出“开放的运动控制接口与图形化编程平台”,加速进化通过“启航计划”全面开放技术、资源与资金支持,智元则更进一步,提出“人人都是机器人训练大师”的理念,将机器人动作开发推向UGC(用户生成内容)时代。
以往人形机器人的动作开发依赖复杂的流程,可能包括专业动捕设备、算法建模、强化学习训练与工程调参等。而现在用户只需一部手机拍摄动作视频上传平台,即可让机器人通过AI视觉动作提取、智能重定向算法与高效云端模仿学习框架学会并精准演绎示教的动作。
这种趋势与短视频时代十分相像。拍摄设备与技术不再是专业摄像编辑与媒体机构的“专武”。机器人行业也会如此,可预想的未来,各种小巧思、小技能,尤其是边缘的场景需求可以让用户自行开发满足,倒推行业场景成熟、市场空间拓展。

机器人“叫好又叫座”
但警惕劣币驱逐良币
当人形机器人行业通过“降价”打破接入壁垒、以“低门槛开发”降低使用难度时,其对产业的影响并非单向利好,在激活潜力的同时,也暗藏需要警惕的风险,二者共同构成行业发展的“双刃剑”。
对于利好来说,首先可以肯定的是,价格下降与开发简化,本质是解决了此前行业“叫好不叫座”的核心矛盾,为产业从“小众试验”走向“大众市场”按下了加速键。
这波集体动作,一方面激活需求侧,推动市场从“冷启动”到“热循环”。
此前数万元甚至十万元级的机器人,仅能覆盖科研机构、大型企业等小众群体,消费市场几乎处于空白状态,而松延动力“万元内高性能人形机器人Bumi”、加速进化“限时2.99万元起的Booster K1”,也包括宇树的R1系列产品,率先将机器人拉入普通家庭。进而理顺了所谓的“低价-放量-降本”产业健康发展的传导逻辑。
另一方面,降低开发门槛,让创新从“专业少数”走向“大众参与”。
此前机器人二次开发需要掌握复杂的代码编程能力,导致开发者局限于专业工程师群体,对机器人的使用存在明显的壁垒或者说是“使用沟”。而智元推出「灵创」、松延动力与加速进化开放“图形编程”“启航计划”以及不久前宇树发布“四足机器人实训平台”等技术普惠、技术平权举措,悄然打破了这一壁垒。
而且直白地说,“全民开发”模式,能快速丰富机器人的应用生态,不再是厂商单一提供功能,而是用户根据自身需求创造场景,这也是行业从“硬件驱动”转向“应用驱动”的关键。
此外,价格降低,又会倒逼产业升级,淘汰低效产能,聚焦核心技术。上文提到价格下降并非粗暴地开启“恶性价格战”,而是通过短平快的放量、迭代,倒逼行业回归理性。
此前部分厂商因高定价掩盖了市场化能力差异和掩盖技术短板,但低价竞争下,企业必须通过优化供应链、提升生产效率、简化非核心功能来控制成本,这会加速淘汰“技术落后但定价高”的低效产能;同时,当硬件利润被压缩,厂商会更注重核心技术的差异化竞争(如更精准的运动控制、更智能的AI交互),长期来看有利于行业在核心技术领域深耕,符合产业长久发展的需求。
尽管有这样的诸多好处,但是仍需警惕一些内隐的风险。
我们应该理清,人形机器人领域中一部分产品是ToB,工业、服务业,而今天降价、降低开发门槛的只是单纯的ToC的一部分产品。这种降价放量会不会让市场误解,人形机器人真的只需要万元内?
如果有这种想法就太天真了,也太危险了。
工业领域的机器人现在普遍仍在十几万至几十万不等。这些产品的价格与对传统机械臂、工人成本的替代有直接关系。其价格与实际效率成正比。
也就是说,人形机器人行业内有高价值密度的工业、服务业场景,与低价值密度的开发教育场景。前者能产生巨量价值,等效于我们说的“新质生产力”,充满着社会生产价值;后者价值在于个人技能培养、家庭陪伴等,价值相对“不明显”一些。
所以看到价格下降与开发简化在激活市场的同时,也要看到若缺乏行业约束与企业自律,也可能让产业陷入“低端内卷”“质量失控”的困境,反而延缓长期发展进程。
比如,聚焦工业场景的人形机器人企业“眼红”低价放量,或者市场消费者痛斥工业、家庭场景的机器人“为何价高而不能干活”,这些误会可能限制行业向高价值领域突破。随之,深耕工业、服务业的机器人厂商因“低价教育市场有短期收益”,不愿投入资源研发高价值场景所需的核心技术,长期陷入“低价值”产品内卷,甚至牺牲产品应有的工业级标准等,难以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与市场规模。
总之,机器人门槛的下降,本质是“工具与人”关系的重构。它不再是实验室里需要顶礼膜拜的技术图腾,而是变成了可对话、可共创的伙伴。
但这种重构有一条隐形的边界需分清,我们不能为了“让所有人都能用”,就把机器人的价值矮化成“会跳舞的玩具”。就像短视频的普及没有取代电影的艺术深度,教育场景的机器人也不该消解工业场景里它本该承载的生产力重量。技术的善意,从来不是降低标准去迎合最低需求,而是用更低的门槛,让更多人能参与到“定义技术价值”的过程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