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时间大约5分钟(1869字)
作者:Distill Al
你是不是也曾期待过:家里的机器人能自动叠好堆成山的衣服,工厂里的机械臂能精准拧好每一颗微型螺丝,甚至医院的机器人能稳妥递过手术器械?
这些接地气的场景,才是人形机器人真正走进生活的关键 —— 可如今,即便资本砸下数亿美金,这些看似基础的⌈精细活⌋,却成了全球科技公司的共同难题。
没人否认人形机器人的潜力:马斯克说它能撑起30万亿美元营收,行业认为它能替代重复体力劳动。但这场商业化竞赛,真正的「拦路虎」不是让机器人学会翻跟头、跳机械舞,而是赋予它一双像人类一样灵活的手。
能不能突破这 “最后一公里” 的灵巧瓶颈,直接决定了人形机器人是停留在实验室的「炫技玩具」,还是走进工厂、家庭的「实用工具」。
01
酷炫背后的尴尬:灵巧双手成 “卡脖子” 难题
打开视频平台,总能刷到人形机器人的惊艳画面 —— 波士顿动力的ATLAS翻跟头、特斯拉擎天柱跳机械舞,这些曾只存在于科幻片的场景,如今已成现实。
但鲜少有人知道,比起这些高难度动作,让机器人清理手上的花生酱,至今仍是 「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即便风投公司和科技巨头砸下数亿甚至数十亿美元,当今的人形机器人仍迈不过「灵巧操作」这道坎。我们期待它替代人类做精密装配、家务整理等工作,可最关键的「双手」,却迟迟无法落地。
02
商业化:是炒作泡沫,还是早期萌芽?
「人形机器人就是噱头,随时会破!」类似的质疑声从未断过。但全球权威咨询公司Gartner却给出了不同答案 —— 在技术成熟度曲线上,类人机器人才刚迈入 “早期阶段”,距离炒作顶峰还很远。
对比来看,生成式AI早已越过顶峰、走向低谷调整期,而人形机器人的发展周期才刚满一年。

Gartner的判断很明确:未来的人形机器人,会和人类拥有相同体型结构,能在人类环境里像人一样工作。这意味着我们不用再为不同场景造专用机器人,一台通用人形机器人,就能搞定百万种任务。
Figure公司CEO的话戳中核心:「与其造百万台专用机器人,不如造一台能做百万件事的人形机器人。」
马斯克更是直言,特斯拉擎天柱可能成为「世界上最伟大的产品」,预计能创造30万亿美元营收。
这些公司的商业化逻辑很清晰:让机器人和人类「兼容」,用更低成本替代体力劳动,且效果不打折扣。毕竟和其他自动化模式比,人形机器人能直接承接人类的劳动形式,不用重新设计流程,这也是它炒作热度的核心支撑。
但何时能真正落地?乐观者说2年,保守派认为要5年才会产生显著经济影响,更谨慎的观点则觉得,可能20年内都没法像手机一样走进普通人生活。
03
人形机器人的 “进化史”:从实验室走向开源
你可能想不到,人形机器人的研究早在半个多世纪前就开始了:
1960年代中期,东京早稻田大学就钻研双足行走机制,1970年代初造出第一台人形机器人WABOT-1,1980年代又推出WABOT-2;
1980年代末,本田启动双足机器人研发,2000年推出经典的ASIMO;索尼先卖机器狗Aibo,2003 年又造出小型人形机器人QRIO,却没投入销售;
2007 年,法国 Aldebaran 公司的 NAO 机器人火了,成了国际机器人足球联赛的 “标配”,后来推出的大型机器人 Pepper 却没在商业上成功;
波士顿动力更不用多说,从四足机器人到 2013 年推出仿人机器人 ATLAS,用几十年时间刷新了人们对机器人运动能力的认知。

真正让人形机器人技术「破圈」的,是RoboCub开源项目。在此之前,只有少数实验室能研发人形机器人;开源后,世界各地的AI实验室都能自主造出机器人,直接推动了技术普及。
值得一提的是,早在2004年,《国际人形机器人杂志》就已发行,当时还是纸质版 —— 这意味着,这个领域的研究,早已不是「新鲜事」。

04
破解灵巧密码:端到端学习的希望与局限
为什么「双手」这么难突破?人类靠双手完成系鞋带、拧瓶盖等精细活,核心是「灵巧性」,而过去几十年,研究者一直用几何数学方法解决这个问题,却始终达不到预期。
直到语音转文字、大语言模型等领域证明了「端到端学习」的威力 —— 不用拆解问题,直接靠数据训练模型。于是有人提出:既然数学方法走不通,不如让机器人「学人类」?
具体怎么做?准备两台同款机器人(或用Oculus头显 + 控制器),反复录制人类做某个动作的视频(比如拉扯毛巾、摆放积木),录上数百次后,用这些数据训练神经网络,让机器人复现动作。这种方法确实有突破:能完成「混沌步骤」(比如拉毛巾看是否平整)和 “高状态空间” 任务(积木有6个摆放面,毛巾有无数种褶皱)。但细想之下,局限也很明显:没力反馈:机器人全靠人类遥操作,可现在没法把「用力大小」的感觉传递给操作员;手指控制粗:不管是操作员还是AI,都只能让手指「开合」,做不到更精细的动作;没触觉:人类手掌有无数神经当传感器,机器人手掌连最基础的触觉都没有;定位精度低:目前动作精度只能到1-3厘米,远达不到精密操作的要求。更关键的是,现在很多公司和学术项目,还在只靠「动作示范」训练机器人,完全忽略了力觉和触觉反馈 —— 而这,恰恰是人类手部灵巧的核心。
05
结语
人形机器人能跳舞、能翻滚,却连清理花生酱都做不到。它的商业化,不缺资本追捧,不缺技术积累,却卡在了「灵巧双手」这道「最后一公里」。
端到端学习给了一丝希望,但要真正让机器人拥有人手级的灵巧,还需要突破力反馈、触觉感知等基础技术。未来是2年、5年还是20年能落地?没人能给出确切答案,但可以肯定的是:只有先解决「灵巧」问题,人形机器人才有可能从实验室走进工厂、走进家庭。
参考链接:
https://rodneybrooks.com/why-todays-humanoids-wont-learn-dexterit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