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Levi. 出品:高工人形机器人
日前,中科第五纪(杭州)智能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科第五纪”)发生工商变更,从变更信息来看——越疆科技已正式入股中科第五纪。
一个多月前,中科第五纪宣布完成数千万元种子+轮融资,该轮融资中,越疆科技就作为联合跟投方之一,为其发展提供资金支持。事实上,这是中科第五纪在短短一个月时间内,连续完成的两轮融资。2月,中科第五纪完成由卓源亚洲独家投资的种子轮融资;3月,其种子+轮融资便迅速落地。
资方阵容也堪称璀璨。
作为“协作机器人第一股”的越疆科技,3月发布了“灵巧操作+直膝行走”具身智能人形机器人Dobot Atom。其主要面向的是越疆科技最为熟悉的工业场景,目前已与国内一线车厂、电子制造厂、咖啡奶茶店等共同开展场景合作,将于今年年中试产。
而中科第五纪的“智身机器人”定位于泛工业场景的恶劣工况、柔性场景,越疆科技此番押注似乎是出于两者在技术互补性与市场协同性上的高度契合。
投资中科第五纪的上市企业不止一家,由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控股的力合科创,同样直接下场押注,在此之前,力合科创已在机器人领域孵化了科凯达、博清科技等企业。投资机构方面,力合科创旗下的力合资本紧随其后,更有本土规模最大、最活跃的创投机构之一同创伟业出手,成为中科第五纪种子+轮的领投方。
尽管人形机器人领域融资依旧火热,但相比过去两年的“疯狂”,2025年的资本,对人形行业更多了几分谨慎和理性。那么,一个月内完成两轮融资的中科第五纪到底给了资本什么信心?
图源:天眼查
“清华+中科院”技术基因
成立于2024年的中科第五纪,背后站着一个顶尖学府与工业老兵的“混编部队”。
创始人及CEO刘年丰,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自动化系,后在中国科学院自动化所获得博士学位,师从中国科学院院士、前中国科学院自动化所所长、现任南京大学党委书记谭铁牛院士。其长期从事人工智能及机器人产品研发及核心技术产品化落地工作,具有丰富的产业化落地和商业化经验。
联合创始人则有三位,同时也负责不同的业务板块。
联合创始人及首席科学家孙富春教授,是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长聘教授、人工智能研究院智能机器人中心主任,长期从事机器人主动感知与灵巧操作、具身智能和跨模态学习方面的研究。
联合创始人及算法总监刘京博为中国科学院自动化所博士,此前曾是华为2012实验室系统研发工程师,拥有丰富的模式识别算法和软硬件研发经验。
联合创始人及研发总监王庆滨博士同为中国科学院自动化所博士,在中国科学院开发了国内外首个工厂通用人形机器人平台,并拥有军工单位无人车列装经验,与团队两次打破无人机集群世界纪录。
此外,其他的核心团队成员也多来自清华大学和中国科学院,在机器人、人工智能、多模态具身大模型等领域都有着深入的研究和实践经验。
中科第五纪致力于研发全球领先的具身世界物理底座和多模态端到端大模型,以打造通用智身机器人等前沿产品为目标。学术天团的组合固然亮眼,但要打动资本,仅凭顶尖学府的基因远远不够,技术和产品才是最有“话语权”的。
当前行业的共性问题是可用于大模型训练的数据极少,且难以有效表达复杂的物理世界。因此,需要常识推理或复杂背景知识的任务,成为限制通用大脑商业落地的瓶颈,单纯依赖“大数据驱动大模型”无法解决具身通用大脑的难题。
有别于传统分层架构和纯端到端架构,中科第五纪选择的是一条数据与知识混合驱动的技术路径。
一方面,其通过具有物理交互属性的数字物理系统,为一体化多模态具身模型提供数据基础,一站式解决数据数量、维度和丰富程度等问题;另一方面,利用多层级的知识系统对各类知识进行充分表达和利用,形成知识与模型、结果与数据间的多重闭环飞轮,保证具身大脑的推理能力和可发育性。
据介绍,搭载其“大脑”的首款产品“智身机器人”样机将于5月推出,该机器人聚焦泛用工业场景的恶劣工况和柔性场景,旨在满足工业生产中对于机器人的高精度、高灵活性以及高适应性的需求。通过融合自研的通用执行末端及具身物理底座平台,智身机器人具备强大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能够实现对复杂工业环境的高效适应和精准操作。
目前,其已和多个汽车厂和家电企业的头部厂商进行了产品设计和方案规划方面的对接。此外,中科第五纪还在构建通用智身机器人生态系统,产品后续将不仅限于工业场景,还将逐步拓展到消费等其他领域。
发力本体的大模型企业们
从官方介绍和布局来看,中科第五纪的定位应是类似于星海图、智平方等,以自研具身大模型为底座及核心,发力人形机器人本体。
专注于打造“一脑多形”的星海图目前已搭建具身基础模型EFM和空间智能引擎(Real2Sim2Real,RSR)范式。
在模型开发上,星海图采用模仿学习为核心算法架构,其提出的基于3D扩散策略DP3,在真实机器人操作任务中,仅需40次演示数据即可完成精确控制,成功率高达85%,并展现出优秀的泛化能力。其自主研发的全球首个机器人RSR引擎,能够以低成本实现真实环境和物体的三维重建。
官方介绍,EFM-1已面向客户场景实现算法整机闭环,星海图也成为全国首家实现端到端模仿学习算法整机闭环的具身智能公司。
尽管以大模型起家,但星海图并不打算只做大模型,打造本体是另一项重点工作。去年10月,星海图推出全尺寸轮足双臂仿人形机器人R1,其拥有24个独立自由度,0-2m垂直操作空间,可实现复杂精准的操作;配备8个高清摄像头和1颗激光雷达;搭载500TOPS顶级处理器和专业级工控。
今年1月,星海图公布R1全系列产品,其中包括全新一代仿人形通用机器人R1 Pro、全尺寸仿人形机器人R1和数据采集双臂移动平台R1 Lite。据透露,星海图去年已销售数十台仿人形机器人本体,许多美国主流高校和具身智能创业公司都已在使用星海图的产品。
另一家大模型企业智平方科技,早在2023年初就开始研发空间感知基础模型,该模型在多个任务上刷新了硅谷AI模型的SOTA。
2024年4月,智平方科技推出搭载其自研具身大模型AI2R Brain的Alpha Bot系列通用智能机器人,该系列机器人通过模块化设计,能够在物流、制造等高难度环境中执行任务,如汽车生产线的精密零件分拣。
今年4月,智平方科技最新发布的Alpha Bot 2,搭载了全新的Alpha Brain全域全身VLA大模型,实现了从受限环境到开放空间、从单一机械臂到全身协同、从简单操作到复杂推理的全面升级。
国内大模型企业正掀起一场“本体+大模型”的协同革命,而这种打法,似乎取得了不错的商业化进展。据多家大模型企业向高工人形机器人透露,布局本体主要在于两个因素。
不可否认,我国在智能制造领域有着较为完整的产业链。以深圳为例,作为大湾区的核心城市之一,深圳积累了丰富的产业资源,其头部具身智能企业的产业链本地化率最高能超过60%。这不仅包括华为、腾讯等头部企业提供的“大脑”,还有速腾聚创、大寰机器人、杉川谐波等核心零部件的头部厂商。
这种集群效应使得企业能够实现上游和中游的共建,共同研发出更具落地价值的具身智能产品,且高效的供应链体系,使得企业能够以较低的成本和较短的时间完成本体的开发和生产。
另一方面,是“软硬结合”带来的商业化可行性。通过大模型与本土的深度结合,企业能够更好地发挥两者的协同效应,提升机器人性能和稳定性。
前文提到的智平方,其机器人基于自研的VLA大模型,表现不俗。今年最新升级的Alpha Brain,核心构成是智平方全栈自研的GOVLA大模型,首次提出输出全身控制和移动轨迹。即可控制人形机器人全身的动作,并根据任务需求在不同区域进行移动,不仅限于桌面。
最新发布的AlphaBot 2 最大的亮点也在于其操作、学习能力的提升,机器人无需训练即可完成多种任务,在智平方发布的视频中,AlphaBot 2可通过人类的肢体动作理解其意图,完成泡茶、准备文房四宝等家庭场景中的任务。
据了解,智平方目前已签约多家国内外一线车企、高端制造企业及互联网巨头,获得大量商业订单,而在2024年,公司已实现数千万确认收入。
小结
机器人的任务边界、应用场景日益多元,各行业对其智能性、泛化能力都在提出更高要求,软硬件之间的协同程度也随之越来越高。而现阶段,并非只有大模型企业布局本体,本体企业也正发力大模型,一个清晰的产业图景随之浮现:未来的人形机器人,必将是“大脑”与“肢体”共同进化、相互定义。
这一进程中,对于“中科第五纪们”而言,挑战在于,如何在大模型突破、本体制造、成本控制间找到平衡点,并实现商业落地。2025年,随着大模型企业们人形样机的落地,这场关乎技术路线与商业哲学的竞赛,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