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人形机器人场景应用联盟
据新战略产业研究所不完全统计,今年4月,人形机器人本体领域融资事件超过10起,融资总额近10亿元人民币。尽管仍处于较高水平,但与今年一季度的融资盛况相比,无论是事件数量还是金额,都出现了明显回落。
更值得关注的,是融资重心的变化。4月以来,资本的视线正悄然从“整机热”转向产业链上游。帕西尼感知、纬钛机器人等触觉传感技术企业相继获得过亿元融资;灵心巧手、因时机器人等灵巧手厂商也频频完成大额融资;专注于具身智能大模型的穹彻智能获得数亿元加持······
图:2025年4月部分机器人产业链上游企业融资情况
进入5月,这一趋势仍在延续。星际光年、傲意科技等灵巧手企业陆续官宣新一轮融资;具身智能大脑企业自变量机器人则获得美团的数亿元投资。越来越多的案例表明:行业正在从对“整机能力”的热捧,逐步转向对“核心技术能力”的深入下注。
01
三类能力成为投资焦点
本体研发一度被视作衡量技术水平与企业实力的标志,但如今越来越多的投资开始避开“造整机”的正面战场,转而投注于那些更具深度与不可替代性的底层能力。
本体赛道之所以遭遇“降温”,其背后并非资本短视,而是结构性问题的集中显现。
一方面,大量创业公司在形态结构上趋同,产品在设计层面同质化严重,难以建立差异化竞争优势。另一方面,在核心零部件受限、自研技术储备不足的情况下,多数整机仍高度依赖成熟组件拼装,导致性能提升缓慢、创新边界模糊。在缺乏核心能力突破的前提下,许多整机产品止步于样机阶段,尚未真正进入可规模部署的场景应用周期。
此外,整机研发周期长、成本高、落地验证慢,令资本在估值与回报周期上普遍持更为谨慎的态度。一个典型现象是,越来越多的厂商强调“展示能力”而非“落地能力”,使整机项目在市场化、标准化路径上的推进愈发滞缓。
也正因如此,资本开始重新审视投入产出比,将目光从“造一个像人一样的机器”转向“构建一个具备人类能力系统的机器人”。
近期的融资案例显示,资本关注的焦点已明显偏向三类方向:感知、执行与认知,即代表机器人“眼手脑”能力的核心模块。
相较于整机,这些能力型企业具备更清晰的技术边界、更稳定的产品路径和更强的上下游渗透能力。换言之,它们不仅是整机落地的基础组件,更可能成为未来通用机器人技术框架中的核心模块。
这些趋势表明,人形机器人已进入“从结构到能力”的转型阶段。与其说本体不香了,不如说整机逻辑需要重新定义,而资本,已率先完成这场切换。
02
四大技术方向加速崛起
具体来看,当前最受资本青睐的四大核心方向分别是:具身智能大模型、灵巧手、触觉传感器和关节模组。它们共同勾勒出一条由感知、认知到执行的能力链条,正成为推动机器人迈向实用化与智能化的关键引擎。
这是当前最受关注、也最“烧钱”的赛道之一。它承担着机器人对复杂任务进行理解、决策、规划的能力,相当于机器人的“大脑+神经系统”。
如穹彻智能、自变量机器人等企业,接连获得大额融资,不仅来自传统机器人投资方,也吸引了美团等平台型巨头入局。原因在于:大模型一旦跑通,便可能构建高粘性、可迁移的技术护城河。
如果说“大脑”是智能的源头,那么“手”才是行动的落点。灵巧手的设计门槛极高,需要整合微型电机、减速器、柔顺结构与传感器等多学科技术,其复杂度不亚于本体。
傲意科技、灵心巧手等企业近月获得亿元级融资,表明这个方向的产业热度已逐步上升。值得注意的是,灵巧手也成为整机厂商布局部件自研的重点方向,形成了“上下游交汇”的竞争格局。
机器人要真正进入人类空间,必须具备对外界环境的柔性感知。触觉传感器提供的不是“有没有接触”,而是“接触了什么”“力度多少”“材质如何”等高维度感知。
帕西尼、纬钛机器人、千觉机器人等企业近期接连获得资本加注,显示该技术环节正在迎来放量前夜。
该领域的融资多集中在千万级别,鲜少有亿元以上的融资案例,但其依然是产业链中的刚需核心部件,构成机器人的运动基础。目前来看,该领域的融资相对冷静,更多以战略合作、自研投入等形式进行推进,但其长期价值仍被广泛看好。
总体来看,这四大方向各有侧重,但共同点在于:它们均围绕“提升机器能力”展开,而非单纯追求外观或结构的创新。这标志着行业从“看得见的智能”走向“看不见的门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