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人形机器人场景应用联盟
继大模型之后,全球科技版图的竞争焦点正加速转向“具身智能”。美国不仅有特斯拉领跑人形机器人研发,谷歌母公司Alphabet、亚马逊、微软等科技巨头也已纷纷押注具身智能,试图通过软硬结合抢占下一代通用人工智能的战略高地。
与此同时,中国的互联网巨头也在加快入场速度。京东正式入局具身智能,阿里多线投资初创企业,腾讯Robotics X 专注机器人技术研发,百度则将大模型能力嵌入人形机器人生态。京东、阿里、腾讯、百度等“传统意义上的大厂”,正集体奔向一个全新赛道——人形机器人。
在这场跨越算法、硬件、数据和场景的综合博弈中,中美具身智能产业之争,正进入“抢人”“抢芯”“抢场景”的关键阶段。而中国互联网大厂的密集入局,也许正是这场博弈中最具想象力的变量。
图:部分中国互联网企业人形机器人/具身智能机器人相关布局(根据网络公开信息整理,如有未完善之处请指正)
京东:构建“仓到家”闭环,打造具身智能全链路生态
2025年,京东在具身智能与人形机器人领域的布局逐步浮出水面。从物流自动化到家庭服务,京东正试图构建“硬件+软件+服务”一体化的具身智能生态。
据工商信息显示,京东科技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于5月22日入股上海智元新创技术有限公司(智元机器人)。这是京东首次对外投资人形机器人公司,显示其在该领域加速落子的意图。据悉,这是智元机器人B轮融资的一部分,除了京东科技集团外,上海具身智创基金,上汽旗下的尚欣资本、TCL等老股东也参与了此次投资。
图源网络:智元“灵犀X2”机器人
除资本布局外,京东已在组织架构和技术研发层面同步推进。京东官方于3月确认成立具身智能业务部门,聚焦家用场景。据媒体报道,京东已累计投入超10亿元用于家庭服务机器人研发,首款产品聚焦清洁与陪护功能,预计于2026年实现量产。
今年,京东探索研究院还发布消息称,团队已开发高扩展性的具身智能系统架构,包括面向双臂灵巧手的高频遥操技术、泛化操作方法,以及国内首个双臂机器人操作数据集 JD ManiData。
此外,京东还在积极拓展产业链合作。其已与新时达、埃夫特等机器人企业签署战略协议,分别围绕智能物流设备、无人仓系统与工业机器人生产展开技术合作,加速具身智能技术在实际场景中的落地。
蚂蚁集团:三位一体发力,深耕家庭与医疗场景
蚂蚁集团正在以“技术研发 + 场景探索 + 投资并购”三位一体的路径切入具身智能赛道,试图在家庭、医疗、养老等高价值服务场景中抢占先机。
2024年12月,蚂蚁集团正式注册成立上海蚂蚁灵波科技有限公司,注册资本1亿元,标志着其在具身智能和机器人领域迈出实质性步伐。据公开信息,蚂蚁灵波将作为集团拓展机器人业务的核心平台,专注研发与销售面向家庭、养老、医疗健康等高交互场景的智能机器人产品。
进入2025年,蚂蚁灵波迅速启动技术人才储备。2月起,公司在多个招聘平台同步开放了涵盖嵌入式开发、机器人算法、结构设计、仿真系统等多个岗位。在研发方向上,蚂蚁集团将重点聚焦机器人所需的语音识别、图像处理、运动规划等关键能力,通过软硬件结合与大模型赋能,提升机器人执行复杂任务的能力。
除内部研发外,蚂蚁也在通过投资方式布局具身智能产业链。2024年,蚂蚁参与了具身智能机器人公司星海图的Pre-A轮融资,后者主攻机器人在医疗、教育、家庭等场景的应用。2025年,蚂蚁集团还参与了深圳人形机器人企业星尘智能的新一轮融资。
值得注意的是,蚂蚁集团近年来已在AI大模型领域积累深厚技术基础。旗下“贞仪”“百灵”多模态大模型已在金融、医疗等领域实现落地应用。其具备处理语音、图像、文本等多模态数据的能力,可为具身智能系统提供认知与决策支持,同时通过合成数据大幅降低机器人训练成本,构建起AI与实体智能融合的技术闭环。
阿里:以云为核心底座,推动具身智能生态协同
阿里巴巴正通过算力基础设施建设、核心技术参与及产业投资三条路径,逐步构建其在具身智能与人形机器人领域的战略版图。
首先是算力基础设施投入,为具身智能奠定底座。2025年2月,阿里巴巴集团CEO吴泳铭宣布,未来三年将投入超过3800亿元人民币,用于云计算与AI硬件基础设施建设,覆盖大模型训练、智慧城市、自动驾驶等核心场景。其中,阿里云作为核心承载平台,也被明确用于支撑人形机器人和具身智能应用的发展,提供训练和推理所需的算力保障。
其次,阿里积极参与具身智能技术生态的构建。2023年,前达摩院机器人实验室负责人陈俊波博士创立了有鹿机器人,并联合阿里云“通义千问”推出具身智能大模型LPLM-10B。2024年,有鹿机器人完成超1亿元融资,阿里继续参与支持。
2024年,阿里系投资平台杭州灏月战略入股深圳逐际动力,后者是一家聚焦通用人形机器人和双足机器人研发的公司。据悉,杭州灏月在该公司持股比例达18.78%,成为除创始团队外的第一大股东。
此外,阿里还参与投资了具身智能机器人企业源络科技和新兴机器人公司星动纪元,继续扩展其在具身智能产业链的布局。
腾讯:产品自研与平台开放并进,具身智能布局加速落地
腾讯正在加快在具身智能与人形机器人领域的布局,路径聚焦于自研产品、技术平台构建以及产业生态合作三大方向。
在产品层面,腾讯Robotics X 实验室自2018年起持续研发机器人,迄今已推出四代产品。早期机型涵盖平衡轮式与轮腿结构,逐步引入触觉感知和多模态运动能力。2024年发布的最新一代机器人“小五”,集成轮腿结构与灵巧手,具备在真实人居环境中完成行走、抓取、搬运等任务的能力,面向康养与家庭服务场景。
图源网络:腾讯“小五”机器人
在平台能力方面,腾讯构建了覆盖数据、算法、仿真、通信的完整服务体系。腾讯云已部署超20EFLOPS算力,支持机器人从训练到推理的全流程开发。自研产品TweCall和TweSee融合音视频、大模型与通信能力,为机器人远程控制与感知交互提供技术支撑。预计2025年下半年,腾讯将发布机器人云平台,并逐步向开源社区开放训推一体和仿真平台等关键能力。
在生态合作与投资方面,腾讯正携手产业链多方推动具身智能落地。其已与智元机器人、越疆科技、蔚蓝智能、开普勒机器人等企业合作,在机器人控制与交互场景中取得多项突破。今年5月,腾讯云与越疆达成合作,将“云-边-端”架构引入工业搬运机器人,赋予其避障与自适应抓取能力。
此外,2025年3月,腾讯首次投资人形机器人公司,领投智元机器人B轮融资。这一举动被视为其正式进入具身智能产业资本布局的重要信号。
美团:强势押注机器人企业,推动服务场景落地
相较于其他科技公司偏向平台与算力的路径,美团在人形机器人及具身智能领域的布局呈现出“技术投入 + 战略控股 + 场景共创”的系统打法。
早在2022年,美团就成立了机器人研究院,全面负责公司在机器人方向的研发与战略。
在人形机器人领域,美团先后投资了宇树科技与银河通用两大行业新秀,并成为其主要外部资本方。此外,美团在今年5月还投资了具身智能大脑研发商自变量机器人。
根据公开资料,美团旗下汉海信息技术(上海)有限公司目前是宇树科技第一大外部股东,持股比例约为8%。对于银河通用,美团亦成为其第一大外部股东,双方还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联合推出了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智慧药房解决方案,将人形机器人技术应用于线下零售与药品服务。
图源网络:银河通用机器人
除此之外,美团与银河通用的合作并不局限于医药领域,还计划在智慧货仓、线下零售、城市物流等多类服务场景展开深度融合,推动机器人技术真正走进商业运营一线。这与美团本身在即时零售与配送场景中的强运营基因形成互补,为具身智能的场景化落地提供了天然土壤。
整体而言,美团正加速构建其在未来智慧服务与自动化运营中的机器人能力矩阵,试图在具身智能赛道中占据主动权。
百度:构建技术底座,打造具身智能生态解决方案
百度正在通过云计算、投资与生态合作多维发力,加快在具身智能与人形机器人领域的战略布局。
在技术支撑方面,百度智能云持续打造具身智能的基础设施能力。依托AI基础架构(AI Infra)、昆仑芯片、文心大模型、云上仿真平台、人机交互系统及数据采集与标注服务,百度已形成一套软硬一体、云端协同的完整技术底座,为机器人企业提供从算力、算法到数据的全流程支持。
2025年2月,百度智能云与智元机器人达成战略合作。双方将围绕具身智能生态解决方案建设、关键技术研发及平台共建等展开深入协作,首阶段聚焦教育科研市场。合作内容包括将百度“视觉大模型+边缘计算”方案,与智元的“远征”数采机器人、“灵犀”开源平台及“AIDEA”数据采集方案深度融合,联合打造支持二次开发的人形机器人平台,推动技术落地与产品开放。
早在2024年,优必选旗下人形机器人Walker S已接入百度智能云的千帆AppBuilder平台,基于文心大模型获得意图理解与任务规划能力,可完成如叠衣、物体分拣等复杂操作。
在资本层面,BV百度风投已连续投资具身智能机器人初创企业维他动力,分别参与其种子轮与种子+轮融资,累计金额接近亿元。2023年4月,BV百度风投还参与了智元机器人的A+轮融资,但并未披露融资金额。
整体来看,百度正以“云+模+芯”为核心,联动投资与产业生态,构建支撑型平台角色,通过教育科研切入具身智能应用市场,为人形机器人从技术研发走向广泛应用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