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Lessica 出品:高工人形机器人
6月16日,香港科学园内,5台人形机器人Cloud Ginger在《东方之珠》旋律中同步起舞,柔和的关节转动与精准的步伐编排引发全场掌声。这是港仔机器人集团控股有限公司(原名国华集团,以下简称“港仔机器人”)品牌战略启幕式的开场。其与达闼机器人合资成立的香港仔机器人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香港仔机器人”),首次向全球展示在具身智能领域的创新成果。
说起来,这是香港首家具身智能人形机器人公司对产业淘汰赛的强势宣战。三年前,当特斯拉Optimus掀起全球人形机器人热潮时,香港仔机器人尚未诞生;2025年,港仔机器人与彼时负面新闻缠身的达闼宣布合资组建公司时,市场仍视其为资本嫁接技术的常规操作。
这一次,双方的出击似乎远超预期。
多款人形机器人亮相
战略启幕式的一大亮点,是港仔机器人向全球展示了其在具身智能人形机器人领域的创新成果,发布了包括CloudGinger、CloudRanger、CloudBuddy等在内的多款人形机器人,并对应不同场景。
Cloud Ginger被官方称为“最贴心的人形机器人”。现场的5台Cloud Ginger在歌曲伴奏下起舞,展示其高度灵活性和智能性,据介绍,该机器人具备出色的人机交互能力,主要面向商业服务领域,能够完成迎宾、服务、表演等多种任务。
Cloud Range是港仔机器人发布的载荷最大的智能巡逻机器人,其具备强大的自主导航能力和环境感知能力,主要用于安防巡逻等场景,能够有效提升巡逻效率和安全性,如大型地产物业、工业园区等,辅助安保人员完成巡逻任务。
Cloud Buddy则是一款人形机器人公版机。据称,这是官方发布的关节数最多的机器人,主要用于科研、教育以及开发测试等场景,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应用提供了有力支持。
显然,此次密集发布的机器人主要基于达闼的技术积累。
根据合作协议,达闼将持有合资公司“香港仔机器人”49%的股份,其主要负责机器人技术与业务板块。
技术支撑上,达闼贡献了超2000项核心专利、HARIX云端机器人操作系统,香港仔机器人则借助背后港仔机器人的上市平台融资渠道,形成“技术+资本”闭环。据官方介绍,香港仔机器人的人形产品已在多个领域实现商业化应用。
在智慧物业领域,香港仔机器人已经与香港大型地产物业合作,推出了巡逻监控、灾害预警机器人,辅助安保工作。未来三年内,公司计划在香港及内地的物业管理场景中全面部署多场景迎宾机器人、室内外清洁机器人、室内送货机器人、安全保卫巡逻机器人,初期投放规模有望突破千台。
在医疗康养领域,其与南通市政府合作的“香港仔机器人康养示范项目”正在推进中,建成后将服务1200-1500户有康养需求的用户。此外,公司还与国内头部体检企业合作部署分布式机器人体检中心,已经开始提供健康检测、中医诊断等服务。
在智慧教育领域,公司与中科院计算所背景的专业团队合作研发教育机器人,计划为四川、河南、贵州等地建设AI智慧教育研学基地。
达闼急救,港仔登场:
一场关于人形机器人命运的豪赌
香港仔机器人的高调登场,更像是达闼机器人的一场绝地求生。
2024年初,达闼多次被曝资金链断裂、裁员风波不断。广州办公室、上海展厅人去楼空,联合创始人黯然离职——这家曾是中国头部人形机器人玩家的明星企业,几乎陷入停摆。
关键时刻,港股上市企业国华集团伸出援手。
今年2月底,国华宣布将通过旗下子公司与达闼达成合作协议,在香港设立合资公司「香港仔机器人」,进军人形机器人护理等民用市场。根据协议,国华将协助其在2025、2026年分别完成1亿和2亿美元的融资,用于产品研发与产业化推进。
在股权结构上,国华控股子公司持股51%,达闼持股49%。达闼创始人黄晓庆将加入国华集团管理层,达闼则将为合资公司提供全方位的技术支持。「香港仔机器人」计划在香港设厂,由合资公司自筹资金搭建人形机器人生产线。
到了4月,合资公司正式成立。在媒体发布会上,双方宣称将依托香港的金融平台优势,加快人形机器人商业化:一方面通过已有渠道,抢占长三角与大湾区市场;另一方面借香港的国际地位,拓展至东南亚、中东、欧洲乃至北美市场。
达闼机器人创始人、董事长兼CEO 黄晓庆
在具体落地层面,双方宣称「港仔」正与国内头部企业开展“分布式部署”合作,打造机器人体检中心,三年内部署超15万台的计划已经启动,主要落点在智慧诊疗场景。
这一合作对于双方而言,无疑是“各取所需”。
国华集团是一家多元化经营的香港上市公司,涉足国际货运、证券交易、建筑工程与物业等多个领域。今年以来,其加速剥离传统资产,谋求向人工智能转型,而技术扎实、踩过坑又价格低谷的达闼机器人,恰好是一个理想的“转型跳板”。
今年5月,国华更是直接更名为「港仔机器人集团控股有限公司」,转型决心一目了然。
而对达闼而言,这场“输血”不仅解决了燃眉之急,还带来了以香港为中心的融资与渠道平台,有望重启其人形机器人产业化梦想,甚至争取在第二波竞争中“低位重回头部”。
但没有哪一场“拯救”是无条件的。
国华集团在2月披露的文件中明确指出:达闼需将其核心知识产权分批转移至合资公司在中国设立的全资子公司名下,包括海睿机器人操作系统(即云端大脑)及其迭代版本。
同时,合资公司还需在2025、2026年实现经审计收入不低于5亿和10亿元人民币——一旦未达标,达闼需在30日内补足差额或接受股权比例调整。
换句话说,国华集团不仅要“控技术”,还要“求业绩”。
这是一场典型的“换血交易”:达闼用核心技术与未来增长承诺,换取一线生机与东山再起的筹码;而国华则用资本与渠道资源,快速切入具身智能这条新赛道。
眼下,合资公司刚刚起步,外界尚无法评估其实际产能与产品兑现能力。但可以确定的是:在人形机器人产业加速洗牌的当下,这场“港式重启”注定不缺关注。
是合作共赢,还是一次被推迟延后的独角兽葬礼?
答案,留待时间揭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