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618”,一大批人形机器人线上开卖
统计 阅读时间大约5分钟(1771字)

2025-06-19 今年“618”,一大批人形机器人线上开卖

来源:人形机器人场景应用联盟
从实验室到“购物车”,人形机器人离C端有多远?

出品:人形机器人场景应用联盟

今年的“618”,一场特殊的购物潮悄然兴起——众擎、灵宝、宇树、卓益得等多家企业的人形机器人纷纷登陆京东平台,售价从几万到数十万元不等,不仅整机开售,灵巧手、触觉传感器等核心部件也同步上线开卖。

这波人形机器人线上集体“触网”,究竟是噱头炒作,还是人形机器人真正走向消费市场的开端?

“618”上新潮,

人形机器人集体触网开售

这应该是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人形机器人集中上架潮。从科研平台型、轻商用型到桌面陪伴型,人形机器人首次以“商品”身份集体亮相电商主场,引发行业关注,也成为观察产业化进程的一扇窗口。

青心意创的Orca I正式开售,标准版29.8万元、旗舰版34.8万元,据悉,作为一款面向实用场景的具身机器人,其此前已完成多轮商用交付。

卓益得与中豫实验室联合推出的“行者二号”,则主打仿生肌腱驱动和轻量化结构,在1.7米机身下实现复杂地形步态控制,售价区间为16.98万至24.98万元,面向科研、教育与公共服务等场景。

灵宝机器人也于6月16日宣布,“灵动Bro”正式上线京东,目前该产品售价34.88万元,该公司的另一款机器人02同样是30万以上的售价。

值得注意的是,以上几款均为全尺寸双足机器人,在工程性能和动作拟人度上具备代表性。而在中小尺寸领域,定价更为亲民,产品也更容易引发用户尝鲜兴趣。

宇树G1依旧保持热度,售价9.85万元,评论数已破千,成为该板块的销量冠军。众擎机器人在京东上发布多个版本的PM01产品线,包括教育版(18.8万)、商业版(8.8万)以及双足机器人SA01(4.2万),产品形态丰富,部分机型开启预约抢购后吸引超过千人报名。

也有厂商选择切入桌面陪伴赛道。灵童机器人推出桌面型人形产品NIA-F01,首发价仅9999元,支持语言交互与性格定制,虽更偏向“玩具级”产品,但也体现出人形机器人在消费级市场的探索意图。

除了这些工程化与轻商用产品外,一些强调“仿生外观”与情感交互体验的机器人也开始走向电商平台。这类产品更贴近人类形象,强调神态同步与自然语言对话,在陪伴、社交等方向具备更强的想象空间。

总体来看,此轮集中上架的人形机器人已初步覆盖从万元到近40万元的价格带,并呈现出三种路径的交汇:工程平台型迈向商品化、中端功能型聚焦教学与场景落地、轻量交互型试探C端切口。

此次618人形机器人“组团上架”,虽然仍以品牌露出和市场教育为主,但从产品线布局到价格带探索,不难看出各家厂商已在积极推动从技术样机向工程化产品的转变,产业界的节奏,正在明显加快。

从实验室到“购物车”,

人形机器人离C端还有多远?

尽管618期间多款人形机器人集中上线、价格不断下探,甚至出现了“9999元买机器人”的话题,但距离真正意义上的“消费级爆发”,人形机器人依然有不小的距离。

首先,从本轮上架产品来看,真正具备“买回家即用”体验的产品仍属少数。多数机型以定金预订、预约咨询为主,配套服务、场景部署、用户引导等环节尚不完善。除个别轻量产品外,当前主流人形机器人对使用环境、部署条件、操作门槛仍有较高要求。对大多数普通消费者而言,这些机器人仍更像是“高价科技尝鲜品”,而非可融入日常生活的实用品。

其次,在体验设计上,目前的主流产品仍以展示、教学、研究和功能演示为核心。例如,Orca、行者二号等平台型产品在功能上已较为完备,但部署和维护门槛较高;宇树G1虽已实现量产,但其操作界面、使用说明、场景适配仍更偏专业级;而售价万元以下的桌面机器人,如NIA-F01,虽强化交互感和趣味性,但在智能程度与实用性上依旧有限。

更深层的挑战还在于定位模糊。人形机器人究竟是消费电子、AI终端,还是服务机器人?不同厂商有不同理解,也尚未有统一标准。这直接影响了其产品设计、营销策略乃至用户预期。

如果说手机是刚需工具,扫地机器人是懒人神器,那人形机器人要解决的“刚需”是什么,仍是个悬而未决的问题。这也导致用户心智仍未明确:人形机器人“能做什么”“值不值这个价格”,尚无可对标的成熟参考。

除此之外,真正的难点在于人形机器人所承载的“具身智能”期待。在过去,智能大多被视为算法与数据的堆叠;而人形机器人作为“具身智能”的重要入口,不仅要“算得准”,还要“动得好”“感得到”“反应快”。正因如此,人形机器人几乎无法绕开对整机感知、控制、结构、语义的全栈重构,也决定了其走向消费市场的路径注定更慢、更重、更难。

硬件之外,软件生态同样稀缺。各家普遍自研底层控制,应用层碎片化严重。一旦行业出现统一的机器人 OS 和标准化 SDK,开发者才能像写手机 App 一样为机器人编写技能,C 端体验才有机会指数级提升。

不过,值得肯定的是,这一次618,不少厂商已经迈出了关键一步:愿意将人形机器人放到开放市场中接受用户真实反馈,不再“只做给投资人看”,不再局限于封闭场景或行业客户。这种“主动暴露在不确定性中”的勇气,本身就是产业走向成熟的必要一步。

当价格体系逐步清晰、场景应用开始落地、服务体系逐渐补齐之后,人形机器人离真正的C端爆发,也许就不会太远了。

2b760cf5fb00d8486f32e86e8599cdd.jpg

推荐阅读
{{item.author_display_name}}
{{item.author_display_name}}
{{item.author_user_occu}}
{{item.author_user_sign}}
×
右键可直接复制图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