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陈晓雨 出品:机器人产业应用
截至2024年,中国60岁以上人口超3亿,占比达22%,而护工缺口高达数百万。而根据《2024养老护理员职业现状调查研究报告》显示,我国养老护理员供给缺口达550万。传统养老模式面临“4+2家庭结构失衡”与“专业护理资源匮乏”的双重挤压。而在今年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科大讯飞董事长刘庆峰表示,陪伴型机器人可能在未来三年左右进入家庭,能对失能半失能老人进行护理的机器人有望在未来五年左右进入家庭。
具身智能的介入,正推动养老从“人力照护”向“人机协同”跃迁:通过多模态感知、动态决策与物理交互能力,机器人不仅能端茶送药、监测健康,更能读懂情绪、预防风险,甚至陪老人下棋跳舞。其核心价值在于:以技术填补人力缺口,以智能守护生命尊严。本文将探讨具身智能在养老领域的应用现状、发展趋势以及面临的挑战。
具身智能,为何能在养老领域落地?
随着全球老龄化进程的加速,养老问题愈发严峻。据世界卫生组织预测,到2050 年,全球 60 岁以上人口将达到21 亿,其中 4.26 亿为 80 岁以上的高龄老人。在中国,截至 2024 年末,60 岁及以上人口首次突破3 亿人,占全国人口的 22.0%。如此庞大的老年人口数量,给社会和家庭带来了沉重的养老负担。
养老服务面临着诸多挑战,其中最突出的是人工成本高和专业护理人员短缺。《2024 养老护理员职业现状调查研究报告》显示,我国养老护理人员缺口已达 550 万。具身智能机器人的出现,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
具身智能强调智能体通过身体与环境的动态交互实现自主学习和进化,能够为老年人提供生活辅助、健康监测、情感陪伴等多方面的服务,减轻护理人员的工作压力,提高养老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政策支持,为具身智能养老护航
政府对养老领域的智能化发展给予了高度重视,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支持具身智能技术在养老领域的应用。2023 年,工信部等十七部门印发的《“机器人 +” 应用行动实施方案》明确提出,要推动机器人融入养老服务的不同场景与关键领域。
2024年7月,上海市发布《上海市推进养老科技创新发展行动方案(2024-2027 年)》聚焦智能传感、康复机器人等产品研发,计划建成 1 个养老科技产业园、5-10 家龙头企业,并通过基本养老服务综合平台实现 “医康养护” 全场景覆盖。政策创新包括将养老科技产品纳入保险范围、开展银发科技认证,以及通过众创空间加速成果转化。目前,上海市养老科技产业园已落地闵行区。
| 上海市养老科技产业园开园仪式
2025 年 2 月,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中关村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等部门印发《北京具身智能科技创新与产业培育行动计划 (2025 - 2027 年)》,提出推动具身智能机器人在养老机构示范应用,开展具身智能机器人产品攻关,形成情感陪伴、健康监测、异常处理、移位助行、智慧家务等具身智能个性化服务解决方案。
同年 3 月,深圳市科技创新局印发《深圳市具身智能机器人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25 - 2027 年)》,目标到 2027 年,深圳要实现具身智能机器人落地 50 个以上十亿级应用场景。
广东省印发《广东省推动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若干政策措施》,提出在养老服务等领域深入挖掘开放应用场景。这些政策的出台,为具身智能在养老领域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政策保障。
越来越多的地方政府推出相关扶持政策,助力具身智能在养老场景的落地。
不同类型机器人,在养老场景各显神通
在养老场景中,不同类型的具身智能机器人凭借各自的优势,全方位融入老年人生活的各个环节,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人形机器人凭借与人类相似的外形和动作,在互动中独具优势。其灵活的肢体可协助老年人搀扶行走、拿取物品,承担生活辅助的基础工作;还能通过语音和表情开展情感交流,成为老年人情感陪伴的重要伙伴,给予心理慰藉。
服务机器人专注于特定服务任务,在养老院中承担打扫卫生、配送餐食等工作,减轻工作人员劳动强度。配备智能导航系统的服务机器人,可在复杂环境中自主移动,精准完成物品配送,为老年人的日常生活提供便利,是生活辅助的得力助手。
陪伴机器人以满足老年人情感需求为核心,可爱的外形和丰富表情拉近与老人的距离。借助语音识别和自然语言处理技术,陪伴机器人能陪老人聊天、玩游戏、听音乐,同时还可提醒老人按时服药、参加活动,既给予情感陪伴,又在一定程度上承担起生活辅助和健康管理的职责。
康复机器人融合人工智能、传感器和柔性机械技术,是老年人康复护理的关键帮手。它能辅助失能老人进行下肢站立、行走训练,还可根据医生制定的康复方案,引导老人开展肢体运动、平衡训练等康复训练,并实时监测动作完成情况,给予反馈和指导,提升康复效果。
在健康监测方面,各类具身智能机器人通过搭载的传感器,实时监测老年人的心率、血压、体温等健康指标。一旦发现异常,立即发出警报并通知相关人员,部分先进机器人还能分析行为数据,提前预测健康问题,为老年人的健康安全筑牢防线 。
中外聚焦点不同,企业各展其能
在养老领域具身智能的发展方面,中外有着不同的侧重。
4.1
日本:护理机器人与情感交互的标杆
日本由于老龄化程度高、劳动力短缺等问题,在养老机器人产业方面发展迅速且处于全球领先地位。其产品在具身智能技术开发的基础上,更注重情感陪伴和礼仪交互等方面的功能,实现了技术与情感的融合。
丰田(Toyota)
代表产品HSR(Human Support Robot) 是一款轮式机械臂机器人,专为养老场景设计,可完成物品递送、床椅转移及紧急响应。其模块化设计支持软件扩展,实测中新增 “用药提醒”“跌倒监测” 功能,成本优势显著,单台售价 9.8 万美元,投资回报周期 2.3 年。
| 丰田HSR在2020年东京奥运会期间为残障人士提供服务
软银机器人(SoftBank Robotics)
Pepper是全球首款情感交互人形机器人,配备语音识别、表情分析和关节技术,可带领老人做运动、聊天。其情绪识别技术使其能感知老人的声调与表情,通过拟人化动作(如鞠躬、挥手)增强互动。
日本约 500 家养老院使用 Pepper,主要用于娱乐与初步交流,但需依赖护理人员协同操作复杂任务。
| 软银人形机器人Pepper
Cyberdyne
HAL外骨骼机器人通过捕捉肌肉生物电信号辅助瘫痪患者行走,已在日本康复中心应用,帮助中风患者恢复独立行走能力。其技术被纳入日本护理保险体系,主要面向医疗场景。
| HAL外骨骼机器人
Paro(日本产业技术综合研究所)
Paro是日本产业技术综合研究所研制的一款针对阿尔兹海默症(老年痴呆)患者的神经逻辑治疗机器人,是利用动物辅助治疗方法的一款交互式机器人。
海豹型情感机器人Paro通过触觉、声音和光线传感器模拟生物反应,缓解老人焦虑。作为全球首个获医疗器械认证的情感设备,已在 300 余家养老机构使用,临床验证其对孤独感的改善效果。
| 海豹型情感机器人Paro
4.2
欧美:智能化与远程护理的创新
欧美国家在具身智能技术研发方面实力雄厚,注重产品的实用性和功能性。
美国 Intuition Robotics
ElliQ 3.0是搭载 GPT-4o 的AI 陪伴机器人,采用轻量化设计,通过生成式 AI 实现自然对话、健康管理与情感支持。其关系编排引擎可记忆用户偏好,推荐个性化活动(如音乐、社交互动),,获 FDA 认证为医疗器械。
| AI 陪伴机器人ElliQ 3.0
瑞典 Giraff Technology
Giraff Plus远程医疗机器人通过摄像头、传感器实时监测老人生活状态,结合 Skype 视频通话实现家属与护理团队的远程协作。其核心价值在于低成本、高效率的健康数据采集,已在 42 个欧洲国家部署。
| Giraff Plus 远程医疗机器人
美国 Ekso Bionics
埃克索 NR(EksoNR)是艾克斯奥生物科技公司推出的一款医疗级外骨骼机器人,专为神经康复和行动能力重建设计,尤其在养老领域针对老年人常见的运动功能障碍(如卒中、脊髓损伤、多发性硬化症等)提供系统性解决方案。
| 外骨骼机器人EksoNR
4.3
中国企业:政策驱动与本土化创新
中国近年来在养老领域具身智能方面也取得了显著进展。众多企业纷纷布局
星尘智能
星尘智能Astribot S1 以安全、灵活、智能为设计原则,聚焦养老场景中生活辅助、健康监测、情感陪伴三大核心需求,通过绳驱传动、仿生关节、多模态感知与 AI 决策系统的深度融合,打造 “类人操作能力 + 自主环境适应” 的新型护理工具。
Astribot S1采用绳驱传动技术模拟人类肌肉运动,实现毫秒级延迟与毫米级轨迹精度。。星尘智能开发的DuoCore 快慢协同系统,结合高频低延迟的本能反应模块(如快速避障、紧急制动)与深度学习驱动的决策模块(如路径规划、任务调度),能够在复杂的养老环境中合理应对各种情况。
星尘智能与深圳市养老护理院达成战略合作,聚焦 AI 养老机器人研发、多模态数据训练及智慧照护系统落地
| 星尘智能与养老院达成合作
腾讯Robotics X实验室
腾讯小五机器人是腾讯 RoboticsX 实验室推出的轮足复合类人形机器人,核心定位为面向人居环境的通用服务机器人。
小五采用四腿轮足复合结构,可根据地形进行切换。其身高可在 1.4-1.8 米间动态调整,双臂承重能力达50 公斤,便于取高处物品或协助老人从低矮座椅起身。手臂部署自研的180 个检测点大曲面覆盖触觉皮肤,可实时感知接触压力、温度及姿态变化,确保抱扶、搀扶等动作的安全性与舒适性,避免对老人造成伤害。可以协助老人的日常护理,帮助老人进行物品搬运和健康检测与情感陪伴。
| 小五协助老年人起身
新松机器人
家宝系列是中国养老机器人标杆产品,通过情感化设计,集成人脸情绪识别、方言交互与健康监测功能。除此之外,其康复机器人获二类医疗器械认证,并纳入医保与长护险支付范围,通过 “设备租赁 + 耗材供应 + 数据服务” 模式降低机构采购门槛。
| 新松家宝系列养老机器人
| 新松康复机器人
傅利叶智能
傅利叶智能产品线包括上肢康复机器人( Fourier M2)、下肢外骨骼(X1/M4)和人形机器人(GR-1/GR-2),覆盖全周期康复训练,支持社区、医院等场景。GR 系列人形机器人与外骨骼产品结合具身智能技术,在康复医疗领域表现突出。其产品已部署至上海市北蔡社区等多个示范性社区康复中心,帮助老人进行康复训练。
| 患者在北蔡社区康复中心利用傅立叶产品做康复训练
优必选科技
优必选的养老机器人以智慧康养全体系解决方案为核心,包含多款针对不同场景的机器人产品及配套服务(智能代步机器人、辅助行走机器人、递送服务机器人、陪伴机器人以及·智慧康养云平台)。
在机构养老方面,机器人承担查房巡视、药品递送、康复训练等重复性工作,缓解护工短缺压力。
在居家养老方面居家养老,依托智慧康养云平台和家庭终端设备(如克鲁泽 Cruzr 机器人),提供健康监测、紧急呼叫、远程陪伴等服务。通过与麦迪科技等企业的合作,优必选正在开发医疗级看护机器人。
目前,优必选养老机器人已落地深圳招商观颐之家、上海松江新凯敬老院、香港大学深圳医院等机构。
| 优必选康养机器人系列
突破挑战,未来发展前景广阔
尽管具身智能在养老领域展现出了巨大的潜力,但要实现大规模应用,仍面临一些挑战。
技术瓶颈
虽然具身智能技术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在机器人的灵活性、适应性和智能水平等方面,仍有待进一步提高。例如,机器人在复杂环境中的导航和操作能力还不够完善,对老年人的情感理解和回应也需要更加精准和细腻。
安全与伦理问题
在养老场景中,机器人的安全性至关重要。如何确保机器人在执行任务时不会对老年人造成伤害,以及如何保护老年人的隐私,都是需要解决的问题。此外,随着机器人在养老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还可能引发一些伦理问题,如机器人是否能够真正替代人类陪伴老年人等。
成本问题
目前,具身智能机器人的研发和生产成本较高,导致产品价格昂贵,限制了其在养老市场的普及。降低成本,提高产品的性价比,是推动具身智能在养老领域大规模应用的关键。
发展方向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未来具身智能在养老领域的发展将聚焦于以下几个方向:一是加强技术研发,提高机器人的智能化水平和性能,使其能够更好地适应养老场景的需求;二是建立健全相关的安全标准和伦理规范,保障老年人的权益和安全;三是通过技术创新和规模化生产,降低机器人的成本,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结语
具身智能为养老领域带来了新的机遇和变革。通过在生活辅助、健康监测、情感陪伴等方面的应用,具身智能机器人能够为老年人提供更加便捷、高效、个性化的服务,提升老年人的生活质量。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政策的持续支持,具身智能在养老领域的发展前景广阔。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具身智能机器人将成为养老服务中的重要力量,为全球老龄化问题的解决贡献科技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