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技术路线到商业版图:电子皮肤四大企业的突围之路横向对比
统计 阅读时间大约9分钟(3345字)

2025-07-03 从技术路线到商业版图:电子皮肤四大企业的突围之路横向对比

来源:华威科
本文将揭开触觉革命背后的技术博弈与商业布局。

出品:机器人产业应用

在具身智能机器人从实验室迈向真实场景的关键节点,电子皮肤作为赋予机器人“触觉神经”的核心组件,正成为全球科技竞争的焦点。不同企业的技术路线选择,不仅决定了产品的感知精度与应用边界,更暗含着对未来人机交互模式的深度思考。本文将揭开这场触觉革命背后的技术博弈与商业布局。

从工业机器人的精准抓取,到服务机器人的柔性交互,电子皮肤的技术突破正在重新定义机器人的 “感知力”。当机器人能够像人类一样 “触摸” 世界,其应用场景将从简单的重复劳动,拓展到医疗康复、家庭服务等更复杂的领域。这场技术竞赛中,谁能率先突破量产瓶颈、构建生态壁垒,谁就将掌握打开具身智能万亿市场的钥匙。

核心要点

四大企业技术路线差异化显著

不同技术特点下的商业化侧重

行业在技术、成本、生态上的三重博弈

技术路线对比:

四大玩家的差异化突围

1.1

Neura Robotics(德国):

仿生多模态的先锋探索

公司简介

2019 年成立的 Neura Robotics,前身为大族机器人欧洲子公司,凭借 B 轮 1.2 亿欧元融资成为行业明星,专注于类人生物感知技术研发。

核心技术

基于水凝胶离子导体的多模态传感系统,可同时感知压力、温度、湿度和 pH 值,模拟人类皮肤的复杂感知功能。

核心产品

旗下 4NE-1 通用人形机器人,基于认知神经科学理念设计,由 AI 驱动。其头部可作为人机互动屏幕,全身覆盖的电子皮肤,赋予它精准感知外界压力、温度变化的能力,使其在操作易碎物品,如在取出洗衣机里的衣物时,能根据触觉反馈精准调整力度,避免衣物受损;调制鸡尾酒时,也能精准感知拿起、放下酒杯的力度,实现流畅操作。

| 4NE-1 通用人形机器人居家使用

商业化布局

已与多家欧洲食品企业合作,将技术落地于智能分拣领域;同时向医疗康复设备延伸,开发患者肌肉状态监测系统。

未来展望

划在 2025 年实现电子皮肤的模块化量产,降低多模态传感器的成本,推动其在消费级服务机器人中的应用。

1.2

汉威科技(中国):

全技术路线布局的 “行业标杆”

公司简介

深耕传感器领域 20 余年的 A 股上市公司,掌握柔性压阻、压电、电容、磁传感四大核心技术,旗下苏州能斯达已实现柔性传感器量产。

核心技术

构建纳米敏感材料体系,将柔性传感器与 AI 边缘计算模块深度融合,实现触觉、嗅觉、红外视觉等多模态感知。

核心产品

标准化柔性触觉传感器阵列,压力分辨率达 0.1kPa。当应用于工业场景的具身智能机器人时,机器人在进行精密装配工作,如芯片贴片,其电子皮肤能精准感知芯片与电路板之间的压力,确保贴片位置精准无误;在仓储物流场景,搬运机器人通过电子皮肤感知货物的重心和压力分布,优化抓取动作,防止货物掉落。

|柔性压力传感器可经受上百万次反复弯曲,每平方厘米可集成上百个传感点,可检测羽毛轻拂级超微小压力,还具有超轻薄、毫秒级快速响应、个性化定制等优势

|柔性触觉传感器还可与惯性测量单元、六维力传感器等协同配合,让机器人感知触觉细节,实现精准力控,保持姿态平衡,在复杂的动作中兼顾安全、稳定与高效

技术覆盖广度

作为第一梯队的领军企业,汉威科技是国内少有的同时掌握柔性压阻、压电、电容、汗液传感四大核心技术的企业,其纳米敏感材料体系和大面积印刷电子工艺已实现量产,技术成熟度高。这种 “全路线并行” 的策略,使其能根据机器人关节、手掌、足底等不同部位的感知需求,灵活适配差异化方案(如关节用压电传感、抓取用压阻传感),是行业内技术体系最完整的代表。

商业化落地深度

七大产品系列已覆盖工业机器人、康养设备等场景,且部分产品(如柔性压力传感器)已收获稳定订单,甚至筹划扩产。这种 “技术研发 - 量产应用” 的闭环能力,在第一梯队中具有标杆意义,能直观体现电子皮肤从实验室到市场的落地路径。

未来展望

计划搭建开放式传感器平台,通过“硬件 + 算法”生态吸引开发者,加速技术在多场景的落地。

1.3

华威科(中国):

机器人“触觉”领域的革新者

公司简介

依托华中科技大学资源深耕柔性感知与工业识别,拥有近 200 项专利,是国家级专精特新 “小巨人” 企业。2022 年进军机器人领域,专注研发“人形机器人触觉感知系统”,已与行业龙头协同开发并小批量出货。

核心技术

(1)超微感应点制造工艺:成功攻克关键材料制造难题,将感应点面积缩小至仅 1 平方毫米,使单个机器人 “灵巧手” 可布置超过1000个感应点,极大提升感知精度,能精准分辨克级到公斤级间的力量变化。

(2)高稳定性感知技术:开发出独特的感应技术,不仅能精确称量物体重量、反馈施力力度,还可实时检测抓握物体是否滑动,保障机器人操作时 “触觉灵敏、抓取稳定”,确保操作过程的可靠性与稳定性。

(3)全印刷制造技术突破:历经十几年技术沉淀,在电子皮肤生产最具挑战的全印刷制造技术上取得变革性进展,印刷精度达到行业领先的 0.01 毫米,从材料选型、配方到生产工艺、设备,实现全方位自主研发 。

人形机器人电子皮肤系列核心产品

(1) 手部皮肤:是华威科的明星产品,灵敏度顶尖,可达 1g 级别,能感知如一张名片、一根羽毛的细微重量变化,助力机器人完成诸如拈起嫩豆腐等精细操作。通过百万次按压寿命测试,可支持人形机器人长期稳定使用。

| 装配华威科电子皮肤的灵巧手抓嫩豆腐

(2)躯干皮肤与足底皮肤:在研发过程中充分考虑机器人不同部位的功能需求,躯干皮肤注重大面积压力分布感知,辅助机器人在复杂环境中保持姿态平衡;足底皮肤则着重于地面接触反馈,精确感知地面状况,优化机器人行走步态,提升移动稳定性与安全性。

商业化布局

(1)工业制造领域:与优必选、小米、开普勒等机器人本体企业,以及因时、灵心巧手等 “灵巧手” 头部企业合作,为工业机器人配备电子皮肤,使其在零部件装配、产品检测等环节,凭借精准触觉提升操作准确性与稳定性,减少次品率,提高生产效率。2024 年,其生产的电子皮肤累计装备约 200 台人形机器人,出货量业内领先,2025 年第一季度已接到近千台订单。

(2)医疗康复领域:探索将柔性感知技术应用于医疗康复机器人,辅助其更好地感知患者肢体状态,为患者提供更贴合需求的康复训练辅助,目前处于技术验证与产品试点阶段 。

未来展望

(1) 技术研发层面:计划在今年内推动第二代电子皮肤的量产以及第三代电子皮肤的研发攻关。新一代产品将从现有的一维、二维力感知升级为三维力感知,支持机器人完成更复杂精巧的操作;同时,融合温度、压力、空间等多种传感器,构建超越人类皮肤的综合感知能力 。

(2)产业布局方面:将续聚焦智能感知领域,以 “感知世界,智造未来” 为愿景,不断提升在人形机器人等未来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的市场份额与技术影响力,立志成为中国乃至全球领先的智能感知领域卓越企业 。

1.4

途见科技(中国):

触觉感知领域的英伟达

公司简介

专注于柔性电子皮肤研发,凭借与兆威机电的合作,在 2024 年 CES 展上推出搭载超薄电子皮肤的机器人灵巧手。

核心技术

其柔性电子皮肤触觉灵敏度达到1mN 级,空间分辨率亚毫米级,产品采用高耐久性柔性导电材料,支持百万次弯折、拉伸而不失效,厚度最薄仅 100 微米,拉伸率可达 300%。还集成压力、温度、震动等多维度传感,结合 AI 信号处理算法,实现触觉反馈延迟低于 10 毫秒。

| 柔性可拉伸电子皮肤

核心产品

高柔韧性触觉传感膜,支持弯曲 10 万次不断裂,适用于人形机器人的手指、手腕等灵活部位。在小米、开普勒等品牌的人形机器人上,途见科技的电子皮肤让机器人灵巧手的触觉灵敏度达到 1mN 级,空间分辨率亚毫米级(<0.5mm) 。在进行物体表面微裂纹检测工作时,误差能控制在 0.1mm 内,同时可实时判断物体重量与表面粗糙度,抓取鸡蛋、西红柿等易损物时,能凭借精准触觉反馈实现零破损操作。

|途见科技与合作伙伴深圳兆威机电股份有限公司共同开发的高自由度触觉感知灵巧手

|灵敏丝滑的电子皮肤触感体验

商业化布局

主攻智能家居与服务机器人市场,已与多家头部家电品牌合作开发智能交互设备。

未来展望

研发自修复型电子皮肤材料,提升产品耐用性,并探索在汽车 HMI(人机交互)领域的应用。

竞逐背后的突围赛:

技术、成本与生态的三重博弈

2.1

技术突围:迈向多模态融合

早期电子皮肤以压力传感为主,如今已向多模态感知升级。Neura Robotics 的仿生技术,能让电子皮肤同时感知压力、温度等多种信息;汉威科技凭借四大核心传感技术,实现多模态协同。华威科专注神经信号模拟,提升机器人响应速度;途见科技优化柔性电子技术,增强多维度感知性能,能精准捕捉细微压力与温度变化。

2.2

成本突围:跨越量产难关

高端电子皮肤成本高昂,单平方厘米超百元,是传统传感器的 10 倍。途见科技靠柔性印刷工艺降损控本;华威科创新制备工艺,汉威科技优化量产体系,降低核心部件成本与整体生产成本。谁先突破成本瓶颈,跨过量产门槛,谁就能抢占市场先机。

2.3

生态突围:构建平台优势

竞争已从硬件转向生态。汉威科技搭建开放式平台吸引开发者;华威科推进产学研合作,加速成果转化;途见科技与家电、机器人厂商战略合作,融入产品体系。通过绑定下游客户,形成竞争壁垒。

结语:触摸未来,谁能定义下一代人机交互?

具身智能电子皮肤的竞争,本质是一场关于 “感知力” 的革命。从实验室的精密仪器,到机器人的触觉神经,技术路线的选择决定了企业的生存空间。未来,那些既能突破技术瓶颈,又能构建商业闭环的企业,终将在这场触觉竞赛中脱颖而出,让机器人真正拥有 “触摸世界” 的能力。而我们,正站在这场变革的起点,拭目以待。

87c386bfda252e0c89a3ea8d8e21d72.jpg

推荐阅读
{{item.author_display_name}}
{{item.author_display_name}}
{{item.author_user_occu}}
{{item.author_user_sign}}
×
右键可直接复制图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