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Levi. 出品:高工人形机器人
进入7月,“量产元年”的口号已在具身智能赛道回荡了半年。资本持续加码、技术高速迭代,2025年正成为人形机器人从实验室走向商业化的关键拐点。
但当热潮席卷赛道之时,我们更需要一次回望——产业真正的主角们,他们走到哪一步了?他们的产品能否真正落地?他们的判断,是否足以穿越周期?
为此,我们正式发起「探源计划·具身智能巡回调研」——这是一场立足本体企业一线的系统性产业观察,也是一场连接技术、市场与供应链的深度对话。
巡回已于7月1日从北京启程,上海与苏州将陆续接力,未来还将延伸至华南等具身智能核心产业地带。高工人形机器人、高工机器人产业研究所将携手核心零部件企业,陆续走访全国多家具身智能领域的头部与潜力企业。
现场我们和几家企业的一线团队坐下来聊了聊:产品进展到哪了?技术路线上怎么判断?他们对未来一年是忐忑还是笃定?答案比想象中真实也更有趣。
这不仅是一次企业走访,更是一次产业底层逻辑的再确认。我们希望通过这场巡回,寻找那些真正站在具身智能落地线上的先行者,为行业标注出更加清晰且可信的技术与生态坐标。
三家企业的落地路径
与其在数不尽的 Demo 中被风口吹晕,我们不如走进实验室和工位,直面技术人的真实状态。
在此次「探源计划·具身智能巡回调研」的首站,北京三家具身智能代表性企业——维他动力、千寻智能、银河通用,为我们呈现了一种更“去滤镜化”的行业图景。
这不是一次以宣传为目的的走访,而是一场围绕技术方向、产品定义与落地路径的深度对话。在与企业一线团队的交流中,我们看到了三组高频关键词:系统工程、泛化路径、商业闭环。
三家企业虽然技术路线各异,但都展现出鲜明的“全栈意识”:不仅研发算法和感知系统,更强调AI与机器人本体硬件的深度协同。
从本体结构、关节模组到控制系统与大模型训练,具身智能已不再是软件与硬件的对立选择,而是一场系统性强、协同难度极高的工程整合。真正走入产业场景,企业必须先迈过“软硬一体化”的第一道门槛。
维他动力强调,服务型四足机器人若要进入家庭户外场景,必须同时具备语言理解能力、全地形移动能力与自主感知决策能力。因此,其团队在创立七个月内快速完成从本体开发、AI算法、步态控制到整机测试的端到端闭环,构建出一整套以“伴随式能力”为核心的产品逻辑。
他们选择从城市休闲与亲子出行等高频场景切入,在真实需求中不断迭代产品,试图在复杂户外环境中打磨稳定性与可靠性。
千寻智能则将人形机器人的终局定义为“下一代智慧劳动力”。他们将模型能力的成长过程类比为“教小孩学游泳”:先通过互联网视频数据完成感知预训练,再借助遥操作与真机数据完成模仿与强化学习,实现从“看懂”到“会做”的跨越。
他们坚持认为,分阶段协同训练才是实现大模型泛化的关键路径,而遥操与真机数据的掌控力,将决定未来的核心竞争力。
在落地路径上,千寻选择从易到难的场景切入,与头部企业共同推动模型能力在高标准任务中的应用验证;
同时,也在自有办公室构建机器人“自测闭环”,持续采集数据、优化模型,让AI能力在真实小场景中反复锤炼。这是一条“用系统训练推动商业落地”的路线。
银河通用则聚焦于更具普适性的通用智能。他们认为,机器人若要真正从“能动”迈向“能用”,必须具备在真实场景中稳定泛化执行任务的精细操作能力。为此,银河通用选择自研全球领先的仿真合成数据技术管线,训练出全球首个全合成数据预训练的端到端具身抓取基础大模型 GraspVLA、全球首个面向零售行业的具身大模型GroceryVLA、全球首个产品级端到端具身导航大模型TrackVLA等,在现实环境中实现了从抓取到导航跟随的泛化技能应用。其背后,是对“泛化能力通用机器人”的极致追求。
从“垂直场景”到“全域通用”,从消费机器人到工业智能体——三家企业在各自维度上勾勒出具身智能的不同未来。它们既是当前阶段的技术代表,也可能代表下一阶段的行业分水岭。
抓住“真场景”,而非“流量”
在许多投资人或大众媒体的叙事中,具身智能创业者似乎只擅长制造噱头和流量,只能做出“像人但无用”的机器人玩具。
但事实远非如此。
事实上,我们调研的三家企业普遍展现出一种务实的“产品场景主义”。他们不急于铺量,也不沉迷流量指标,而是回到三个根本问题:机器人到底解决了什么问题?能不能稳定干活?是否有人愿意为它付费?
维他动力在用户调研中发现:家庭外出时长往往在4–5小时,这意味着陪伴型四足机器人必须具备真正意义上的“整程续航”能力,而不是只在Demo中跑得动。他们围绕这一核心指标进行产品定义与系统设计,而不是仅追求一次性展示的效果;
银河通用则在零售、物流和汽车、工业制造等场景中,逐步推进“真机无人工干预运行”的商业实践,推动复制性强、市场潜力广、岗位职责清晰的合作方向,让团队聚焦在更可能落地迭代的场景中开发迭代产品;
千寻智能则坚持“宁可少,不可乱”的落地策略,把与头部企业共建的真实交付项目作为产品验证的核心场域。他们拒绝为热度铺设过宽战线,强调“真实交付能力”远比曝光更重要。
尽管三家企业的路径与目标各不相同,但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刚需+可控”的场景作为切入点,拒绝过度承诺,选择不热闹但更正确的路。
从产品形态看,行业也正在进入“分化阶段”:有人选择人形,有人选择陪伴;有人押注全通用,也有人聚焦垂直场景。方向不同,但共识正在形成:
能真正落地、能持续迭代,才有资格留下。
为了落地与迭代,这几家企业都在主动寻找自己产品的测试场:
千寻智能的机器人已在自家办公室执行文件递送、物品收纳等任务,在稳定工况中不断打磨模型;
银河通用的机器人已实现在药房、仓储中的上架、分拣与动态交互操作,验证其端到端大模型的泛化与闭环能力;
维他动力则把机器人“带出门”,在户外露营、公园遛狗、亲子出游等场景中试探用户反应,并同步优化导航、识别与跟随能力。
一切的迭代,最终都必须在真实场景中完成闭环。不是能跑起来,而是能留下来。
路有千条,出路唯一
这轮调研让我们更清晰地看到:2025年的中国具身智能行业,正在经历一场剧烈的分化。
是押注大模型能力,打造最通用的智体?还是聚焦垂直场景,优先跑通产品闭环?是抢快钱还是炼真功?每一家企业都在根据自身的资源禀赋与商业判断,走出不同的路线图。而这恰恰构成了当下产业的真实多样性。
我们将继续带着这些问题,深入下一站巡回,与更多具身智能头部企业深入聊聊。
但路线千条,出路唯有一条:谁能率先实现闭环,建立真实交付能力,谁就将率先拿到这场产业长跑的通行证。
这场竞速,不会等待三年、五年——明年就将见分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