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英伟达 vs 特斯拉、小鹏,科技巨头的具身智能霸权争夺战
统计 阅读时间大约10分钟以上(4413字)

2025-07-10 华为、英伟达 vs 特斯拉、小鹏,科技巨头的具身智能霸权争夺战

来源:豆包
科技巨头们在“大脑+生态”与“本体+算法”两条路径上展开激烈角逐。

作者:余柯   出品:机器人产业应用

具身智能与自动驾驶正以惊人的速度重塑世界,智能工厂的机械臂、无人配送车乃至未来的人形机器人等能与物理世界交互的智能系统,已成为人工智能的新增长极。在此背景下,科技巨头们在“大脑+生态”与“本体+算法”两条路径上展开激烈角逐。以华为、英伟达为代表的“大脑+生态”路线,致力于通过云平台和协议标准化构建开放生态;而以特斯拉、小鹏汽车为代表的“本体+算法”路线,则追求软硬件垂直整合与数据驱动的进化。这场竞争不仅是技术优劣之争,更是未来行业标准主导权与数据壁垒构建的关键,其本质是未来智能产业“操作系统”之争,即谁来定义智能体的运行规则和价值分配模式。

核心要点

• 两条路线的核心策略与代表企业

• 两条路线的优势与挑战

• 路线之争的深层影响

01

“大脑+生态”:

开放共赢的平台策略

“大脑+生态”路线的倡导者们认为,具身智能和自动驾驶的未来在于构建一个开放、可扩展的云端智能平台,通过标准化协议连接各类硬件本体,共同繁荣生态。这种平台策略通过“技术使能”和“生态聚合”来定义行业标准,其核心竞争力在于通用性和可扩展性,而非单一产品的极致性能。

1.1

华为:

云端赋能与R2C协议的野心

华为作为全球领先的ICT基础设施和智能终端提供商,正将其强大的云服务、AI芯片和大模型能力延伸至具身智能领域。其核心策略是扮演“使能者”的角色,而非直接制造机器人本体。

在2025年的华为开发者大会上,华为发布了CloudRobo具身智能平台。华为常务董事、华为云计算CEO张平安指出,华为云“不做机器人本体,把机器人本体交给伙伴”旨在“让一切联网的本体都成为具身智能机器人”。这意味着华为致力于提供强大的云端算力、AI能力和开发工具,让各种类型的机器人硬件都能接入云端,获得“大脑”的智能。这种云边协同的架构,能够有效平衡延迟、带宽和数据处理的挑战。

同时,华为未为了解决当前机器人领域碎片化的问题,促进不同厂商设备之间的互联互通。华为云提出了机器人到云的联接协议R2C(RobottoCloud)。华为希望与机器人伙伴和行业组织共同打造R2C开放协议,旨在让更多机器人本体能够高效、安全、低成本地获得云上智能,并推动机器人开发的标准化。

华为不仅停留在技术和协议层面,更积极联合产业伙伴构建实体创新平台。2024年11月,华为(深圳)全球具身智能产业创新中心成立,并与乐聚机器人、大族机器人、拓斯达、中坚科技、兆威机电等16家企业签署了战略合作备忘录。该中心将重点攻关多模态感知、混合决策、群体智能等前沿技术,推动人形机器人从单机智能向多机协同进化,并率先在“人形机器人+智慧工厂”等工业场景和家庭服务机器人领域进行示范应用。

| 华为CloudRobo具身智能平台

1.2

英伟达:

模拟仿真与开发者生态的基石

英伟达在AI算力芯片和图形仿真领域拥有无可匹敌的优势,其“大脑+生态”战略核心在于提供强大的计算基础设施和虚拟仿真平台,赋能机器人和自动驾驶开发。

英伟达的Omniverse平台利用数字孪生技术和RTX卓越的图形处理性能,将汽车生产、制造、测试带入基于真实物理的高仿真虚拟世界,并通过AI算法修正改进。特别是基于Omniverse的NVIDIA DRIVESim,能够提供一个可扩展、多样化、高物理精度的模拟平台,解决自动驾驶汽车开发面临的挑战。

模拟仿真和数字孪生技术是“大脑+生态”路线的关键战略资产,它能有效弥补真实世界数据采集的局限性,并加速AI模型的迭代和验证。真实世界的自动驾驶数据采集成本高昂、效率低下,且难以覆盖所有极端或罕见场景。模拟仿真技术提供了一个可控、可重复、可大规模扩展的环境,用于生成高质量的合成数据和进行虚拟测试。这不仅是技术优势,更是构建生态吸引力的重要筹码。

DRIVESim的成功,离不开其庞大的合作伙伴生态系统,这些伙伴提供了各种模型、插件和API,使得开发人员可以根据特定要求和工作流程自定义模拟体验,并集成到预先建立的自动驾驶汽车工具链中。这种开放的API和广泛的生态合作,是英伟达构建平台主导权的关键,它通过提供强大的工具和灵活的接口,吸引开发者,进而推动其技术成为行业事实标准。、

| 英伟达Omniverse平台

1.3

优势与挑战:

开放的机遇与壁垒

大脑+生态”路线的优势在于其开放性和通用性,但同时也面临着生态构建的复杂性。

优势

(1)降低开发门槛,加速产业化:通过提供成熟的云端AI能力、开发工具和标准化协议,降低了硬件厂商开发具身智能和自动驾驶系统的技术门槛和成本,加速了各类智能产品的商业化落地。

(2)促进标准化,形成网络效应:开放协议(如华为R2C)和通用平台(如英伟达Omniverse)旨在统一行业规范,解决碎片化问题,一旦形成广泛采纳,将产生强大的网络效应,吸引更多参与者。

(3)资源高效利用:云端集中算力可以实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避免单个企业重复投入大量研发资源。

挑战

(1)生态构建难度:建立一个繁荣的开放生态需要巨大的投入和时间,并依赖于强大的号召力、技术实力和商业模式设计,以吸引足够多的合作伙伴。

(2)数据共享的复杂性与安全隐私:开放生态下数据共享是关键,但涉及商业秘密、知识产权、数据安全和用户隐私等复杂法律和伦理问题。如何平衡数据共享的价值与风险,是巨大挑战。

(3)平台主导权的争夺:尽管强调开放,但平台提供商最终仍希望掌握核心技术和标准,这可能导致与生态伙伴之间的潜在竞争和利益冲突。

02

“本体+算法”:

极致闭环的自研路径

“本体+算法”闭环路线的拥护者认为,要实现最高级别的具身智能,必须对软硬件进行深度垂直整合,通过全栈自研和数据闭环,打造极致性能的“一体化”智能体。这种闭环系统通过“垂直整合”和“数据飞轮”实现极致性能和快速迭代,其核心竞争力在于对全链路的精细控制和独占数据优势。

2.1

特斯拉:

数据驱动的端到端进化

特斯拉是“本体+算法”闭环路线的典型代表,其技术架构在机器人领域展现出强大的潜力。特斯拉通过全栈自研,从芯片设计到算法开发,再到数据处理和模型训练,形成了一个高度集成的闭环系统,这种垂直整合使得软硬件能够实现极致协同。

在机器人领域,特斯拉的这种技术架构同样具有重要意义。其自研芯片的高效数据处理能力和异构设计,可以应用于人形机器人或工业机器人的运动控制和感知系统。通过类似的数据闭环和端到端学习架构,机器人能够在复杂环境中实现自主决策和行为控制。

特斯拉的端到端AI架构,如FSDBetaV12,使用单个深度学习模型直接从原始输入(如摄像头数据)处理到最终的决策输出,能够模拟人类行为,实现感知决策一体化。这种端到端方案在机器人领域可以用于处理复杂和非结构化的场景,减少模块间误差累积,并降低对人工规则的依赖。

特斯拉为Dojo超算投资超过10亿美元,目标算力达10万PFLOPS,这表明其对算力和数据的“饥渴”是巨大的挑战。只有少数具备超大规模数据收集能力和顶级算力基础设施的公司才能玩转这种模式。这进一步强化了“本体+算法”闭环模式在机器人领域的进入壁垒。

2.2

小鹏:

本土机器人的闭环探索

小鹏是中国企业中较早且坚定走全栈自研路线的代表,其策略在机器人领域也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小鹏的“全栈自研”不仅包括视觉感知、传感器融合、定位、规划、决策、控制等算法,还包括云端数据运营所需的一系列工具和流程。通过深度软件全栈自研,小鹏建立了自身的视觉感知能力和数据闭环系统,使其能够快速进行技术迭代和系统优化。

在机器人领域,小鹏的技术架构可以为本土化机器人的开发提供重要支持。然在数据量上与特斯拉仍有差距,但小鹏的优势在于其对复杂场景的深刻理解和数据积累。例如,小鹏的XPILOT3.0激活率在中国市场表现优异,这表明其产品更符合特定用户群体的需求,从而能收集到更大量、更具针对性的本土化数据,加速算法在特定场景下的优化。这种对本土化数据的深刻理解和高效利用,在机器人领域可以用于开发适应中国复杂应用场景的智能机器人,提升机器人在特定环境中的性能和用户体验。

2.3

优势与挑战:

封闭的效率与风险

“本体+算法”闭环路线的优势在于其极致的性能和快速迭代能力,但同时也面临高投入和市场适应性的挑战。

优势

(1) 技术迭代速度快,系统性能极致优化:软硬件深度耦合使得系统能够针对特定硬件进行深度优化,实现更高的性能和效率。自研数据闭环也确保了算法迭代的效率和质量。

(2)高筑数据壁垒,形成核心竞争力:通过独占海量真实世界数据并高效利用,构建了难以复制的数据优势,使得后来者难以模仿。

(3)用户体验统一:从硬件到软件,从感知到决策,全程掌控,能够提供更流畅、更一致的用户体验。

挑战

(1)研发投入巨大:全栈自研意味着在芯片、算法、算力、数据标注等各个环节都需要投入巨额资金和顶尖人才。特斯拉Dojo超算投资超10亿美元,小鹏研发投入也高达数十亿。

(2) 技术路线风险:一旦选择的技术路线出现重大偏差或瓶颈,调整成本极高,可能影响整个公司的战略布局。这是一种“高风险高回报”的策略,一旦成功,将可能成为行业的主导者。

(3) 生态开放性不足:封闭系统可能难以与外部软硬件生态兼容,限制了其在更广泛场景中的应用和普及,也可能面临“供应商锁定”的风险。

03

路线之争的深层影响:

标准主导权与数据壁垒构建

“大脑+生态”与“本体+算法”路线之争,将深刻影响具身智能行业的两大核心要素:行业标准主导权和数据壁垒构建。

3.1

行业标准主导权之争:

开放协议vs事实标准

行业标准主导权是未来市场的战略高地。

开放协议通过“自上而下”的方式推动标准化,科技巨头通过联合倡议,推动通用接口和协议的标准化,以降低开发成本并加速市场普及。这种开放模式不仅有助于中小企业进入市场,还能促进创新和竞争。

闭环系统则通过“自下而上”的市场主导形成事实标准。这种模式虽然在短期内可能限制竞争,但从长远来看,也可能推动行业向更高水平发展。

在机器人领域,这种标准之争显得尤为重要。开放协议的推动者,如华为和英伟达,致力于通过通用协议和接口,促进机器人与云平台的高效连接,解决机器人品类多样性和接口不一致的问题。这种标准化努力不仅有助于机器人在工业自动化中的应用,还为服务机器人在复杂场景中的落地提供了技术基础。闭环系统则通过全栈自研和技术领先,形成事实标准。例如,特斯拉在人形机器人领域的探索,通过其在机器人领域积累的技术优势,快速推动机器人在感知、决策和控制方面的技术进步。

3.2

数据壁垒的构建:

独占优势与共享困境

数据是行业的核心资产,其独占性能够形成竞争壁垒。

闭环系统通过全栈自研能力构建数据壁垒,积累大量高质量数据,构筑了难以逾越的护城河。这种数据壁垒不仅提升了企业的竞争力,还限制了数据的多样性和开放性。闭环系统通过独占数据能够快速优化算法并提升用户体验,但这种模式也可能阻碍行业的整体创新。

开放生态则面临数据共享困境,企业因担心竞争优势和法律伦理问题不愿分享数据。然而,数据共享对提升系统安全性和效率至关重要。通过建立数据共享平台,企业可以利用更广泛的数据资源进行模型训练,从而提高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此外,数据共享还可能激发新的商业模式和创新机会。

在机器人领域,数据壁垒的构建和数据共享的困境同样显著。闭环系统通过独占数据,能够快速优化机器人算法,提升其在特定场景中的表现。然而,这种独占模式也可能限制机器人技术在更广泛场景中的应用。开放生态则通过数据共享,促进机器人技术的多样化发展。

7ac837aab72e9120d9920aa64215be5c.png

|两种路线的异同

04

结语

具身智能与自动驾驶领域的“大脑+生态”与“本体+算法”路线之争,是科技巨头在人工智能浪潮中的战略选择。以华为、英伟达为代表的“大脑+生态”路线,通过构建开放平台和协议,利用云端算力与AI工具赋能硬件本体,降低行业门槛并加速产业普及,但也面临生态构建、数据隐私、安全及平台与伙伴利益平衡等挑战;而以特斯拉、小鹏为代表的“本体+算法”闭环路线,追求软硬件深度整合与全栈自研,借助海量数据驱动实现极致性能和快速迭代,却需承担高昂研发投入与单一技术路线风险。

这两种路线并非完全对立,未来或走向融合或竞合。开放生态的通用性有助于加速应用落地,闭环系统的极致性能则在高端和复杂场景中保持优势。随着具身智能市场规模扩大、政策支持加强,双方将持续投入研发与布局,谁能更好平衡技术创新、商业模式、生态合作与市场需求,谁就能在这场竞争中脱颖而出,成为新时代领航者。

8ce32d4c70d18becdeb2f36836e93a1.jpg

推荐阅读
{{item.author_display_name}}
{{item.author_display_name}}
{{item.author_user_occu}}
{{item.author_user_sign}}
×
右键可直接复制图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