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棱角机器人
都说机器人是朝阳行业,然而,机器人行业目前的整体盈利状况,却令人一言难尽。
从一些统计数据来看,现阶段,对于相对成熟的机器人品类而言,20-30%的研发开支占比、20-40%的销售和渠道费用占比、10-25%的管理费用,三项费用占比基本到了60-80%,不少厂商的毛利在30%左右。比如,工业机器人、移动机器人(AGV/AMR)、商用清洁机器人等。
机器人的高研发投入和高科技属性,似乎没有在毛利上体现。导致很多机器人公司迟迟难以到达盈利的转折点,需要靠持续融资来续命。
而对于新兴品类而言,由于研发投入高、试错成本高以及竞争加剧等方面原因,现阶段能实现盈亏平衡已属不易。
大部分机器人品类都是高集成化的产品,复杂度高,产业链条长。因此,在机器人产业链中,通常还需要大量“卖水和铲子” 的角色。
这些角色主要是指提供基础设施、技术方案、零部件和各类服务的厂商,他们为机器人研发和生产提供支持,从而间接推动整个产业链的发展。这些厂商通常不直接参与最终产品的制造,而是专注于解决行业共性问题或提供关键组件。
由于研发复杂程度、综合成本、产品周期、服务链条等因素,挺多这类厂商其实是先于整机厂商实现盈利。
在这类厂商中,提供核心零部件比较容易理解。
不同种类的机器人,其零部件也各有千秋。但总的来看,在核心零部件方面也有很多共通之处。
其中,核心零部件主要包括SoC主控芯片、三电(电池、电机、电控)系统、减速机,以及导航\定位\感知\避障模组等。
比如,在工业机器人领域,核心零部件主要包括控制器、减速机、视觉系统和伺服驱动等部分。
从复杂度上来看,减速机基本算最高的一类,涉及到很多精密控制算法,要做到足够的精度和稳定性,极难。至少在前几年,减速机真正做得好的,基本上还是国外厂家,当然,国内也一直在这方面进行探索和突破,有很强的国产替代需求。
电机(包括伺服驱动等)、视觉系统和控制器的复杂度也相当高。在这些方面,国内厂商投入的力度也很大。电机、视觉系统会相对通用一些,当然,也看场景,对精度、稳定性和效果方面要求各不一样。控制器则跟机器人所处的领域、使用场景和业务等方面强相关,差异很大。
电机部分还可以进一步细分成多种类型的电机,这部分复杂度也很高,每个单部件想要做好都很不容易,而集成产品则需要将各部件进行有机整合。
粗略地分类,以上这类提供零部件的厂商,可以理解为机器人产业链中“卖铲子” 的角色。
进一步,完整的机器人开发基础设施,除了以上的零部件之外,还包括硬件板卡、大模型、端侧模型、算力平台和开发套件等,本体厂商可以较快地把这些硬件攒出来。
但是,在攒完之后,还需要有操作系统、通讯、机器人基础算法,以及与通用零部件的SDK对接,等等。对于这些方面,如果没有借助相对成熟的解决方案套件及支撑,机器人中小企业往往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成本去搭建,并且效果还不见得令人满意。
另外,在基础设施方面,如果没有进行长时间的测试验证,稳定性也很难有保证。如果有服务商能提供这一系列通用的解决方案套件和相关的支撑,那对于合作伙伴来讲,就可以把注意力更多地聚焦到其具体的业务场景里。
这类服务商,就可以理解成机器人产业链中“卖水” 的角色。英伟达就是这类厂商的一个典型,通过芯片为机器人提供端侧算力,是全球机器人开发的重要算力供应商。
当然,除了这些之外,还有提供各类服务的厂商,比如智能客服系统、认证机构、出海服务,等等。
目前,机器人行业仍处于很粗放的时期。对于机器人业态而言,其实很多公司做了大量的重复工作,尤其是初创公司。如果能帮机器人企业做好这方面的基础工作,对整个行业的发展也非常重要。
回过头来看,在机器人行业,整机厂商通常需要相当重资产的投入,产品落地和商业化周期通常都相当长;另外,也需要对产品本身以及整个业态有非常深入的理解;同时,还需要承担相当大的风险。
其实,对于绝大部分企业而言,“卖水和铲子” 也是不错的选择,做自己能力范围内的事,做成局部生态之后,也会有不错的规模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