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铁蛋、铁大到投资频频,小米在具身赛道掉队了吗?
统计 阅读时间大约8分钟(2957字)

2025-09-08 从铁蛋、铁大到投资频频,小米在具身赛道掉队了吗?

来源:小米集团
小米的投资布局广泛且深入,为其在具身智能领域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作者:张艺凡   出品:机器人产业应用

小米自2021年发布首款仿生四足机器人CyberDog(铁蛋)以来,便持续加码具身智能领域。2022年,其全尺寸人形机器人CyberOne(铁大)亮相,展示了自研关节模组、视觉系统与控制算法的技术积累。但之后鲜少再有其自研产品动态。反倒投资,热火朝天,动作频频。

近年来,小米通过旗下小米长江产业基金、顺为资本等机构,系统性布局了从核心零部件到整机制造的全链条:投资国华智能(关节模组)、坤维科技(六维力传感器)、纬钛机器人(视触觉传感器)强化硬件底层能力;同时押注千寻智能(具身大模型)、小雨智造(工业机器人大脑)等软件企业,推动“一脑多形”的通用智能发展。2023年联合成立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更体现了其整合资源、制定行业标准的野心。尽管特斯拉、华为等巨头竞争加剧,小米通过复用汽车制造技术降低成本60%,并依托近9亿台IoT设备构建“人-车-家”生态闭环。

核心要点

•‌小米锁定具身智能全链资源

  •‌重点布局核心零部件,夯实机器人硬件与供应链

  •‌投资+自研双轮驱动,构建具身智能护城河

01

广泛的投资版图,奠定产业根基

小米的投资布局广泛且深入,为其在具身智能领域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据执中 ZERONE “资金流实体谱系” 数据,小米集团及下属实体累计直接投资了1073 家公司,其中79 家已成功 IPO。作为有限合伙人(LP),小米累计投资21 支基金,通过这些基金间接投资了 622 家公司。

在具身智能相关领域,小米的投资围绕产业链关键环节分类布局,覆盖从核心零部件到机器人本体,再到场景化应用的全链条,精准填补自身技术与产品空白,构建起协同互补的产业生态。

02

核心零部件投资:夯实硬件基础

核心零部件是机器人实现精准控制、高效运动与环境感知的关键,小米通过投资该领域企业,保障具身智能机器人核心硬件的技术先进性与供应链稳定性。

近期,国华(青岛)智能装备有限公司发生工商变更,新增北京小米智造股权投资基金合伙企业(有限合伙)为股东,注册资本也由约 935.22 万人民币增至约 1047.45 万人民币。国华智能成立于 2021 年,是一家专注于智能制造产业上游机器人核心零部件研发与智能制造产业下游系统集成为一体的高科技企业,在精密传动及伺服驱控系统方面技术实力雄厚。小米智造基金的此次投资,彰显了其在机器人核心部件领域进一步掌握话语权的意图。国华智能开发的人形机器人专用行星滚柱丝杠,具有传动效率高、承载能力强、精度高、寿命长等特点,可用于人形机器人上下肢等关键部位。设计的一体化关节模组包含集成减速器、电机、编码器等组件,形成高精度、高刚性、高扭矩、小体积的一体化执行器,可替代直驱电机等传统执行机构,满足紧凑空间下的高精度运动需求。

此外,在传感器领域,小米智造基金于今年 5 月参投坤维科技 B 轮。坤维科技主营六维力传感器,其产能年标定能力翻倍,从 1.5 万台 / 年提升至 3 万台 / 年,为小米人形机器人 CyberOne 提供力控核心部件,强化了小米在机器人感知领域的技术布局 。

值得关注的是,小米还将投资目光投向视触觉传感这一关键细分领域,布局了纬钛科技。纬钛科技在视触觉传感技术上具备深厚积累,其研发的传感器能够精准捕捉物体的视觉特征与触觉反馈,实现 “看见” 与 “触摸” 的协同感知。这种视触觉融合的传感能力,可大幅提升具身智能机器人与环境交互的精准度,例如在工业装配场景中,机器人能通过该传感器准确识别零部件的形状、位置,并感知装配过程中的力度变化,避免损坏零部件;在家庭服务场景中,也能更轻柔、精准地完成抓取物品等动作,为小米具身智能机器人在多场景下的感知能力升级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

03

机器人本体投资:覆盖多元形态

机器人本体是具身智能技术落地的核心载体,小米重点投资了不同形态、适配多场景的机器人本体企业,涵盖工业、消费级服务等领域,积累了丰富的本体研发与生产经验。

工业机器人本体:2024 年,小米集团投资的首个具身智能公司 “小雨智造” 引发关注。小雨智造成立于 2023 年,业务聚焦大模型智能焊接机器人,核心技术是打造 “一脑多形” 的具身智能机器人 —— 利用一个高泛化能力的智能体核心,控制多个场景、不同形态的机器人本体,并应用于智能焊接场景。2024 年 11 月,小雨智造宣布完成亿元 A 轮融资,由北京信息产业发展投资基金独家投资,进一步推动其在大模型机器人技术领域的研发与应用。值得一提的是,小雨智造的创始人乔忠良是小米初创成员之一,曾负责 MIUI 9 到 MIUI 12 等产品;联合创始人王文林也曾在小米任软件系统平台部总经理,主导了 “小米大脑” 和 IoT 系统的开发,双方技术协同性极强。

消费级服务机器人本体:小米自 2015 年开始布局机器人业务,早期投资了九号公司、石头科技等。其中,石头科技聚焦扫地机器人领域,凭借在路径规划、清洁算法、传感器融合等方面的技术创新,成为消费级服务机器人领域的标杆企业,其技术成果为小米在家庭服务机器人领域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和技术借鉴,例如小米生态链的扫地机器人产品,便融合了石头科技的核心技术,实现了高效清洁与智能交互。

| 石头科技扫地机器人

04

场景化应用投资:拓展落地边界

除了核心零部件与机器人本体,小米还通过投资布局具身智能的场景化应用企业,推动技术在具体行业的落地,同时挖掘新的市场需求。例如投资的法奥机器人,聚焦工业场景中的协作机器人应用,专注于为制造业提供柔性生产解决方案,其产品可应用于装配、搬运、检测等环节,为小米积累了工业场景的应用数据与行业资源。

| 法奥机器人产品

05

内部研发发力,打造核心竞争力

除了对外投资,小米在内部也大力投入具身智能的研发。2021 年,小米成立机器人实验室,此后陆续推出一系列机器人产品,展现出强大的技术实力。

2021 年 8 月,雷军在小米 MIX4 发布会上展示了小米第一代仿生四足机器人CyberDog(中文名称 “铁蛋”)。这款机器人集成了小米在机械、控制、感知等多方面的技术成果,具备出色的运动能力和环境感知能力。

2022 年 8 月 11 日,在 “2022 雷军年度演讲” 中,小米发布全尺寸人形机器人 “CyberOne”。雷军表示,CyberOne 背后的智能、机械能力全部由小米机器人实验室全栈自研完成,投入了大量的软件、硬件、算法开发工作。

CyberOne 具备21 个关节自由度,能够在0.5 秒内完成环境识别响应,其动态双足行走算法也在持续优化。依托米家生态链 2000 + 供应商网络,CyberOne 核心部件(如伺服电机、力矩传感器)的自研比例超 60%,构建起了 “硬件 + 软件 + 服务” 的机器人解决方案闭环 。

2023 年,小米将机器人业务从集团体系中剥离,成立 “北京小米机器人技术有限公司”,进一步聚焦机器人技术的研发与创新。2024 年,小米又推出全新的仿生四足机器人 CyberDog2。雷军介绍,CyberDog2 相比初代更加智能和灵活,可以完成跑步、翻跟头、滑滑板等复杂动作,同时支持手势互动、语音控制、人脸识别等功能,进一步拓展了机器人在家庭场景中的应用可能性 。

目前,小米的人形机器人 CyberOne 正在推进工业场景的应用,有消息称其未来或将在小米汽车工厂的制造产线上进行应用实践。这不仅有助于提升工厂的生产效率和智能化水平,还将为人形机器人在工业领域的应用提供宝贵的实践经验,推动技术的进一步优化和完善 。

06

战略布局的深远意义与未来展望

小米在具身智能领域的投资布局与内部研发举措,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通过投资外部企业,小米能够快速获取前沿技术和创新团队,拓展业务边界,完善产业生态布局。而内部研发则确保了小米在核心技术上的自主可控,打造差异化的竞争优势。

| 小米CEO雷军与铁大

从市场前景来看,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场景的日益拓展,具身智能市场潜力巨大。华经产业研究院数据显示,2023 年全球人工智能机器人市场规模达到 143 亿美元,预计到 2032 年将达到 824.7 亿美元。小米凭借其在智能硬件、物联网、人工智能等领域的深厚积累,以及在具身智能领域的积极布局,有望在这一快速增长的市场中占据重要地位 。

结合投资布局与技术积累,小米未来将深化具身智能投入:技术上,借纬钛机器人视触觉传感、小雨智造大模型决策、国华智能精密传动,突破多模态感知、智能决策与精准控制;场景拓展中,依托生态资源,向医疗(辅助诊断 / 护理)、教育(个性化陪学)、安防(智能巡逻)延伸;同时,以资本纽带深化与坤维科技等产业链伙伴协同,整合资源降本提效,巩固市场竞争力,加速技术落地与产业生态构建 。

9a3102091ea9d5818a4ec82f5a63886.jpg

推荐阅读
{{item.author_display_name}}
{{item.author_display_name}}
{{item.author_user_occu}}
{{item.author_user_sign}}
×
右键可直接复制图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