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艺凡 出品:机器人产业应用
在全球人形机器人竞速赛中,一场关乎量产能力的暗战早已打响。不仅特斯拉Optimus宣布2026年上海超级工厂实现年产能10万台,国内厂商也纷纷抛出万台级订单规划。而介于品牌商与零部件商之间的机器人代工企业,正成为这场竞赛中的关键力量。他们凭借精密制造积累、全球产能布局和快速响应的供应链体系,支撑着机器人产业从实验室原型走向规模化量产。其中,均普智能与领益智造作为两种不同路径的代表,正在勾勒出中国机器人代工的生态轮廓。
核心要点
•领益、均普抢滩机器人代工
•三种模式提速万台量产
•标准化赢订单,先跑通者成“富士康”
01
领益智造:消费电子巨头的降维打击
领益智造作为消费电子精密制造龙头,展现了其在机器人代工领域的强势布局。公司已成为特斯拉Optimus Gen2的核心供应商,独家供应轻量化关节模组、高功率散热模组及碳纤维机身三大关键组件,单机价值量达3.2万元。
| 特斯拉Optimus Gen2
领益智造在机器人领域的核心优势体现在:
全工艺制程能力:依托消费电子领域积累的CNC加工、压铸、模切等20余种工艺,打造全球化、全工艺的机器人零部件超级工厂。
技术迁移创新:将手机振动马达技术迁移至机器人伺服电机,开发出无框力矩电机(功率密度提升40%);将折叠屏铰链精密加工工艺应用于机器人灵巧手结构件。
多元客户布局:形成“特斯拉+国产头部厂商”的双轮驱动格局,为Figure AI提供散热模组,承接优必选Walker S整机组装,并与智元机器人成立合资公司,据业内人士透露,领益智造同时也是银河通用的代工。
2024年领益智造实现总营收442.11亿元,其中机器人汽车电子业务收入达88.1亿元(同比+47.3%),毛利率26.5%,成为公司第二增长曲线。
02
均普智能:智能制造装备专家的跨界赋能
均普智能则从智能制造装备领域向机器人代工延伸,形成了差异化优势。公司聚焦智能制造装备与数字化服务,业务覆盖新能源汽车、智能汽车、医疗健康、消费电子等领域。
在机器人领域,均普智能的核心布局包括:
贾维斯机器人家族:推出贾维斯3.0人形机器人,自由度从44个升级至52个,手部动作精度提升至0.1mm级,新增书法创作、哪吒舞表演等艺术交互能力。
| 贾维斯机器人
工业场景深度应用:搭载自研“灵犀”AI大模型,实现多任务自主切换(如焊接→质检→包装),响应速度提升40%。
战略合作与产能扩张:与智元机器人合资成立宁波普智未来机器人公司,首期产能1000台/年,聚焦工业场景量产。
03
代工模式解析:三种路径的并行探索
当前机器人代工领域逐渐形成了三种主要模式:
ODM模式:领益智造为代表,提供从核心零部件到整机组装的一站式服务。公司提出“核心零部件研发-硬件服务-场景落地”的三位一体战略,在深圳总部打造机器人“百货市场”。
合资联盟模式:均普智能与智元机器人合资成立公司,实现专业分工与资源互补。这种模式能够快速整合技术、资金与市场资源,加速机器人量产进程。
生态集群模式:如顺德机器人产业形成的“上下楼就是上下游”集群效应,通过地理集聚降低供应链成本,提高响应速度。
04
技术壁垒与突破:代工并非简单组装
机器人代工并非简单的组装环节,而是需要多项核心技术支撑:
精密加工能力:领益智造自研的CSV减速器通过车规级认证,寿命达8000小时,成本较日系产品降低50%。
传感技术融合:均普智能研发出基于多种异构传感器的工业场景前融合感知系统,为机器人提供环境感知能力。
量产工艺创新:通过模块化、标准化将关节模块单价降至千元以内,突破了规模化量产的成本瓶颈。
05
挑战与制约:代工生态面临的多重考验
机器人代工生态发展仍面临诸多挑战:
标准化程度低:不同机器人品牌的技术路线、接口标准差异较大,难以形成规模效应。嘉腾机器人副总裁陈洪波呼吁:“尽快推动标准化与规模化,抱团发展”。
核心技术依赖:减速器、伺服系统等核心部件仍部分依赖进口,国产化进程需加速。
成本压力:人形机器人制造成本居高不下,成为规模化量产的主要障碍。
06
未来趋势:代工生态的演进方向
机器人代工生态正在向多个方向演进:
专业化分工深化:从整机代工向模块化代工发展,出现关节模组、灵巧手、传感器等专业代工厂商。
全球化产能布局:领益智造在墨西哥基地扩建,规划2026年Q3实现周产能3万套关节模组;均普智能计划在北美、东南亚新建产线。
智能化水平提升:均普智能工业数字化软件已成熟应用于70%以上的智能制造装备中,助力奔驰电驱产线设备综合效率大幅提升17%。
07
结语:代工生态决定产业化速度
机器人行业正从“技术竞赛”走向量产能力竞赛,代工作为产业化的关键支撑环节,其成熟度直接决定了整个产业的发展速度与规模。领益智造和均普智能代表了两种不同背景的企业切入机器人代工领域的路径:前者凭借消费电子精密制造能力实现降维打击;后者则从智能制造装备领域向外延伸,实现技术迁移与创新。
随着特斯拉Optimus量产时间表的推进,以及国内厂商万台级订单的落地,2026年有望成为机器人量产元年。代工生态的成熟不仅将推动机器人成本下降与普及加速,更将重塑整个智能制造产业的格局。
未来几年,机器人代工领域很可能重现消费电子代工产业的演进路径:从分散到集中,从简单组装到复杂模组,从标准产品到定制解决方案。那些能够提前布局全产业链能力、构建全球化供应链网络的企业,将在这场机器人制造竞赛中赢得先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