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银河系搭车客 出品:量子号
过去两年,人形机器人市场频频登上热搜。无论是多家科技巨头高调展示自研原型机,还是资本市场对这一领域的追捧,都让外界一度将“人形机器人”视作下一个万亿级产业风口。然而,如果把视线从短期的炒作拉长,我们会发现,机器人产业的发展脉络并不只是近几年AI的突然加持,而是经历了一个从艰难起步到逐渐成熟的过程。
早在十多年前,亚马逊收购Kiva Systems,就引发了一波机器人创业浪潮。那批早期的尝试,虽然成功者寥寥,但却培养出了一大批经验丰富的创业者和工程师,为后来的行业繁荣奠定了基础。进入AI时代,算力提升、传感器和电池等硬件成本下降,再加上全球劳动力短缺问题,机器人产业终于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成熟时刻。
最近,TechCrunch采访了多位长期深耕机器人投资的资本方,他们认为,当下的机器人创业黄金时代并不只是因为AI,更是市场试错、技术迭代与资本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从制造业到医疗、从仓储到养老,多个场景正在为机器人打开真正的应用大门。
这不仅是一篇关于机器人创业史的回顾,也是一份关于未来投资方向的观察。如果你想了解机器人产业为何此刻迎来黄金时代,不妨继续读下去。
本文分为5个小节,共2600多字:
创投视角的转折点
机器人创业浪潮的源头
成本下降与AI的双重推动
市场现状与投资热点
未来展望
1.
创投视角的转折点
2015年,当塞思·温特罗思(Seth Winterroth)离开GE Ventures,参与创立Eclipse基金时,他心里盘旋的一个念头是:机器人创业公司。更具体地说,是那些初创阶段的机器人公司在融资时遭遇的冷遇。
据温特罗思回忆:“很多团队刚刚在滑铁卢大学、卡内基梅隆大学或麻省理工学院完成博士后研究,就决定创办机器人公司。但他们几乎都在说:‘我们很难拿到机构风投。’当时硅谷的大多数资本都流向了成熟计算平台上的应用层,而不是前沿硬件或机器人。”
十年之后,这个局面已经完全不同。如今,作为Eclipse的合伙人,温特罗思认为机器人投资的最佳时机已经到来。机器人创业市场逐渐成熟,相关硬件和软件的性能大幅提升,同时成本也显著下降。
根据Crunchbase的数据,2025年前七个月,机器人初创企业已经获得了6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427.12亿元)融资。今年的总额预计将超过2024年,使其成为少数几个非AI领域仍保持资金增长的赛道之一。
虽然AI确实为机器人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动力,但资深投资人强调,机器人行业走到今天,并不是仅靠近几年AI的进步推动。
2.
机器人创业浪潮的源头
温特罗思指出,真正让行业进入加速阶段的关键事件发生在2012年。那一年,亚马逊收购了来自马萨诸塞州的小型创业公司Kiva Systems。
“我常说,Kiva的收购是点燃一千家机器人初创企业的火种。”温特罗思表示。“2011年至2016年之间,新的机器人公司接连涌现。其中有的像6 River Systems、Clearpath Robotics这样走向成功,但大多数失败了。不过失败带来经验,这些工程师积累的能力和教训会带入下一轮创业。”
这一波浪潮不仅吸引了大批工程师进入机器人行业,也帮助企业逐渐摸索出产品与市场的匹配路径。
Bee Partners的合伙人基拉·努德尔曼(Kira Noodleman)也有类似的观察。她认为,过去十年的反复试错,让创业公司逐渐明白市场真正需要的机器人和自动化产品是什么。
例如,她曾投资的Rapid Robotics最终倒闭,但这类失败反而让后来的创业者更清楚客户的核心需求。
努德尔曼坦言,自己的投资逻辑也随着市场成熟而改变。“所谓‘黑灯工厂’,假设生产线上没有任何人类参与,但事实证明这在2010年代就不现实。比如机器看护,其实就是把零件放进机器再拿出来。这类简单、重复的任务才是机器人最容易切入的‘低垂果实’。”
3.
成本下降与AI的双重推动
赛义德·萨阿德(Fady Saad),早期机器人投资基金Cybernetix Ventures的普通合伙人,也是在AI热潮之前创立基金的。他回忆自己在MassRobotics担任联合创始人时,经常要为早期机器人公司牵线搭桥寻找资金,这让他意识到市场存在巨大的潜力。
萨阿德指出,硬件成本的下降是另一股关键推动力。相比五年前,现在制造机器人要便宜得多,这意味着企业更容易实现规模化,同时也更容易打动风险投资人。
“机器人构建成本正在大幅下降,”萨阿德说,“传感器、计算芯片、电池等技术的进步,使得打造全栈机器人解决方案的时机再合适不过。”
当然,AI也没有缺席。大型语言模型和人工智能被广泛宣传为机器人热度上升的主因,埃隆·马斯克对人形机器人的推动更是吸引了公众关注。但萨阿德提醒说,这只是因素之一。
他指出,大型语言模型主要基于互联网数据训练,而机器人则需要与现实世界互动。因此,机器人必须依赖真实世界数据来提升性能。英伟达在今年8月刚刚发布了一套新的“世界模型”,专门用于机器人训练,但要让机器人真正学会与人类共存,仍需要时间。
4.
市场现状与投资热点
尽管行业动能正在积累,但并不是每个细分赛道都找到了最佳路径。制造业、仓储和建筑业仍然是机器人最早落地的市场,也是投资人持续关注的重点。
对于温特罗思、萨阿德和努德尔曼来说,医疗和外科机器人依旧是极具潜力的投资方向。努德尔曼还特别强调养老护理领域。“家庭辅助机器人非常有前景。制造业、采矿业、护理业都面临严重的人力短缺。在劳动力紧缺的情况下,即便机器人不够完美,也比完全没有要好。”
与面向广泛市场的“通用型”机器人相比,那些专注于垂直行业的机器人公司,更容易获得真实场景中的物理数据,也更容易形成差异化优势。
反而是人形机器人或面向消费者的机器人,投资人们普遍并不看好。
萨阿德直言,他不相信短期内人们会真正想要把机器人搬进家里。即便是非人形的消费级机器人,也很难获得广泛认可。
“消费级机器人唯一成功的案例是iRobot,但它也没能找到第二个爆款。泳池清洁机器人、割草机器人、拖地机、扫地机,这些都没有真正成功,”萨阿德说。
5.
未来展望
虽然复杂机器人模型(如人形机器人)的商业化可能还需要数年,但风险投资机构仍在不断加码。即便交易估值被推高,温特罗思和萨阿德认为,这波热潮对整个行业而言依然是利好,因为潜在客户群体正在快速扩大。
“现在已经有足够多的机器人企业实现了商业成功,证明这是一个有价值的产业,”温特罗思表示。“十几年前,人们还怀疑是否会出现一个规模庞大、繁荣的机器人市场。如今,客户的认知度和接受度已经发生了质的变化。”
在AI之外,机器人行业正迎来属于自己的“黄金时代”。经历过失败与低谷的创业者和投资人,正在推动这个领域进入更成熟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