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AI玩具之家
朱啸虎过往的成功(如滴滴、饿了么)基于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模式创新。如今,他正将目光投向由AI驱动的硬件创新。
2025年7月,朱啸虎执掌的金沙江创投联合上影新视野基金、零一创投,共同领投了一家AI陪伴硬件初创公司,这笔天使轮融资金额高达千万元人民币,一时间震动业界。
朱啸虎明确表示,“AI创造情绪价值,是如今大模型应用领域一个靠谱的方向”。他认为,尽管具身智能(如人形机器人)整体可能面临泡沫,但聚焦于“静态”陪伴场景的AI硬件,因其技术更成熟、商业化路径更清晰,是一个值得投资的细分领域。
过去半年中国涌现出大量AI创业公司,增长速度堪比当年的团购早期,令人兴奋。但他认为,创业者需要“更懂用户、更懂产品”,在“非AI的能力上”建立优势,即上述的“苦活累活”。
根据AI玩具之家对行业的深入分析,发现市面上多数的AI应用、AI玩具本质上都是调用大模型API的“套壳”,也应和了朱啸虎说的——所谓的技术壁垒是“忽悠人的”,而真正的价值和竞争壁垒在于“AI之外的苦活累活”。
这包括:数据积累与清洗,尤其是高质量的垂类数据,是训练出可靠模型的关键;以及核心团队对用户需求与商业化的深入理解等等。
如果说过去简单的大模型套壳是1.0,那么接下来已经进入到了AI玩具2.0阶段——将围绕技术深化、体验升级、商业模式创新和生态构建四大方向展开,从当前的“半熟”状态逐步走向成熟。
1.技术范式变革:
从“云端对话”到“端侧多模态智能”
当前多数AI玩具依赖云端大模型进行语音对话,这导致了延迟高、隐私风险大、成本随使用量增长等问题。未来的核心趋势是向端侧AI和多模态交互演进。
端侧AI(On-DeviceAI)崛起:随着大模型轻量化技术(如模型蒸馏、量化)的进步,更小、更高效的模型将被部署在玩具本地芯片上。
未来的AI玩具将不再局限于“听”和“说”。通过集成摄像头、麦克风阵列、触觉传感器、温控模块等,实现视觉、听觉、触觉、温度等多维度的感知与反馈。例如,能识别用户表情并调整互动策略,或根据触摸力度和方式改变“情绪状态”。
AI玩具之家在一些产品上看到内置的三重传感器、超过10个电机,正是这一趋势的实践,目前大把的对话盒子只是早期的过渡形态。
2.产品体验升级:
从“功能堆砌”到“情感真实”
市场将从追求“花里胡哨的功能”转向追求“真实可感的陪伴体验”。
“减法”设计成为主流:受日本LOVOT的启发,厂商将学会做减法。不是所有功能都需要,关键在于核心体验。
例如,最近AI玩具之家团队接触的创始人中,越来越多的表示要放弃复杂的对话能力,专注于通过声音、动作、温度等非语言方式传递情绪,反而能创造更强的“生命感”和用户情感投射。
长期记忆与个性化养成:AI玩具将具备真正的长期记忆能力,能记住用户的习惯、偏好、重要事件,并据此发展出独特的“性格”和互动模式。用户与AI宠物的互动将不再是机械的问答,而是一段共同成长的“养成”旅程。
硬件设计更趋人性化:材质、触感、温度等物理属性将被更精细地设计,以增强用户的亲密感和真实感。
3.商业模式创新:
从“卖硬件”到“卖生态”
单一的硬件销售模式将难以支撑长期发展,未来的商业模式将更加多元化和可持续。
订阅服务与后付费收入:
参考日本LOVOT高达60%的营收来自后付费,未来的AI玩具厂商将探索订阅制内容、虚拟物品、软件升级、专属服务(如“大脑共创计划”)等模式。用户不仅为机器本身付费,更为不断进化的“灵魂”和个性化的体验付费。
IP与内容生态的深度绑定:
成功的AI玩具将不仅仅是硬件,更是一个IP的载体。厂商将构建从IP孵化、故事创作、角色设定到周边商品(娃衣、娃床等)的完整生态,形成强大的品牌护城河和用户粘性。
B端合作与解决方案输出:
部分技术领先的厂商将从C端市场转向B端,为传统玩具厂商、教育机构等提供“交钥匙”的AI化解决方案,通过技术赋能实现盈利。
4.市场格局重塑:
全球化与本土化并行
出海成为重要策略。一些爆款产品,往往选择先在海外众筹,再回归国内,这一策略将被更多厂商效仿。海外市场(尤其是日本、欧美)对陪伴机器人的接受度更高,是验证产品、收集反馈、建立品牌的好起点。
进入不同市场后,需要深度理解当地文化、用户习惯和渠道特性,进行产品设计、内容和营销的本土化调整,而非简单复制。
总结而言,AI玩具市场的未来,是技术、设计、内容和商业的深度融合。它将从一个由资本和概念驱动的“风口”,演变为一个由真实用户需求和卓越产品体验驱动的成熟产业。
真正会玩、有趣的团队才能“剩”者为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