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身智能创业者图鉴:小天才们,做实干派“狼人”
统计 阅读时间大约10分钟(3989字)

2025-09-12 具身智能创业者图鉴:小天才们,做实干派“狼人”

来源:星河频率
在这场由科学家、老司机们主导的宏大叙事中,一批年轻的破局者正悄然入场。

作者:毛心如    出品:星河频率

资本、算力与政策正形成一股前所未有的合力,将具身智能猛地推入产业化「爆炸前夜」。

据不完全统计,今年以来具身智能领域融资总额已超230亿元,远超2024年89.33亿元的全年总额,热钱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涌入赛道。技术的闸门也随之打开,中国移动MoMA白皮书显示,大模型与智能体融合效率较去年提升3倍;中关村联盟调研显示,人形机器人核心部件国产化率突破60%,长期以来的「卡脖子」困境正在松绑。

而在这场由科学家、老司机们主导的宏大叙事中,一批年轻的破局者正悄然入场。他们都是95后出身,被赋予了「小天才」的标签,作为公司的创始人或者联创,带着把论文变样机的执行力,正努力推动具身智能从「概念」走向「实用」。

出身与光环:名校与「背景红利」

在具身智能这片技术高地里,小天才们的成长轨迹有着鲜明的「高起点」特征,名校背景不仅是他们的学历标签,更给他们的技术思维和视野奠定了基础。八位小天才,分别来自清华、北大、南科大、西交大、耶鲁、哥大等中外名校,赋予他们这样的标签不仅是「够年轻」的年龄优势,更在于名校光环背后的硬实力。

这代表着他们有着将抽象理论转化为具体实践的能力,还有把实践数据反哺算法研究的耐心。而这种「理论+实践」的复合能力也给他们带来了外显的优势。

一是项目推进中既能在学术层面反复打磨实验,同时在工程化阶段会更注重性能与成本的双重平衡;

二是在对外传播上,小天才们不仅懂讲技术行话,也擅长讲好品牌故事,比如把研发细节、个人经历通过社交平台传播,让技术从实验室「走出来」。

这种传播方式不仅在宣传层面起到辅助效果,更能初步构建产品信任感:对于具身智能这类尚未普及的物理产品,「被看见」「被感知」比单纯的文字描述更有说服力。

像首形科技的胡宇航,在互联网上已积累百万级粉丝,其产品虽未正式发布,却凭借真实的技术分享收获了大量关注。而这种既能落地技术、又会链接市场的特质,也精准击中了资本的偏好。

在早期,资本更多是在「投人、投背景、投组合能力」,而不是单纯投计划书。具身智能是一个长期且资金密集的领域,项目成功依赖于科研成果、工程交付与场景化验证三者同时推进。投资人愿意把早期票投给那些能把论文转成样机、能把样机转成试点、并能在试点里快速获得关键数据的团队。换句话说,投资人赌的是团队「把复杂系统拆解为可落地工程」的能力。

零次方、灵初智能、优理奇、桥介数物这些公司在不同渠道与场合获得投资关注,正体现了资本对「人+团队执行力」的偏好。从人本身出发,他们愿意为难题付出长期耐心,但又不能完全脱离短期现实:样机要做,客户要谈,成绩要给投资人看。

这种状态带来两种看似矛盾但共存的情绪:

一是对技术执着的理想主义,二是对交付焦虑的现实主义。

正是这种焦虑,推动他们把学术上的模态研究落到像触觉、力觉等切实提高机器人作业能力的组件上;也是这种执着,让他们在失败后快速复盘,再次把一台新的机器人建起。

小天才们,啃最硬的骨头

观察这些公司的产品路线,会发现一个鲜明的共同点:他们不愿意执着于容易变现的单点功能,而是选择把注意力放在机器人大脑、小脑,灵巧手,仿生人脸等行业公认的高挑战方向上。

剔除产品方向偏窄的乐享智能和首形科技,把目光聚焦到另外四家公司,能看到一种系统性布局,他们的目标锁定把现实世界里复杂、连续的动作做透,并围绕这个核心做三件事。

第一件是通过限定场景加速泛化。

从长期目标来看,「做通用」会是机器人的终局,但从短期看直接All in通用路线肯定不是捷径。通用往往意味着样本稀疏、试错代价高。

机器人行业远看是万亿市场,近看是一万个「一亿市场」,核心挑战不是满足单个客户的特殊需求,而是高效解决成千上万用户的共性问题。

零次方、优理奇选择从酒店、保洁、餐饮等相对结构化的服务场景切入,把环境变量变成可控定量,进而实现长序列动作的稳定执行。

这样做的意义在于,先在可重现的场景里把动作链跑通,然后把能力像拼图一样向更开放的场景拼接。

第二件是软硬协同的工程化。在具身智能领域,算法不能成为孤岛,规模化的落地,需要「脑」和「身体」的协同。

优理奇的策略是把模态预训练技术与低成本模块化本体结合,将高端算法与可量产的硬件设备绑定。桥介数物则把重点放在运动控制的底座上,用一套被多种机体可复用的「动作开发引擎」,摊薄动作开发边际成本。

这两种策略一个偏向把产品向消费级扩展,一个偏向把行业底座共享化,但目标都是让动作可以被复制,让复制成本可控。

第三件是实现「仿真-现实」的数据闭环。

数据,一直是具身智能的稀缺资源,目前行业普遍采用「仿真+现实」两种数据交叉训练的模式。虽然仿真场景能以更低成本获取大量数据,但如何把仿真数据高效转化为真实环境可用的经验,仍是行业未完全解决的难题。

灵初智能选择以强化学习构建端到端技能集,并在场景化的数据生成上投入资源,目标是让策略在现实中少走弯路;

零次方则在「全模态数据链路」上做工程,以便样机在真实环境中不断把失败转成训练数据。

这两家公司在数据闭环的不同节点发力,本质上都是在搭建长期护城河,数据越丰富、覆盖场景越广,模型在现实世界的表现就越稳定、越可靠。把这三件事放在一起看,就能理解他们为什么愿意「啃最硬的骨头」,这并不是一时的激进,而是一种体系化的选择。

首先把复杂性分层:把可控场景跑通→ 把动作做成可复现的模块 → 把复现所得反哺模型

其次在每一层做工程化投入:构建可量产的硬件本体、搭建可伸缩的数据管线、形成能被客户验证的交付路径

而资本之所以愿意下注,是因为一旦这些层级像拼乐高一样被拼齐,能带来的收益不是线性的,而是呈指数放大,当动作和数据都能被复制并被多场景复用时,市场规模和竞争壁垒都会迅速拉开。

天时地利人和,造就了小天才

如果把创业当成一次登山,选好队友和路线后,就必须立即启程。显然,已经有些小天才在自选的道路上插起了阶段性旗帜。从具体成果看:

零次方机器人已获得数千万元订单,计划2025年实现超500台人形机器人量产,应用于教育、文娱等多场景;

优理奇机器人已签署数千万元订单,Wanda 2.0进入量产阶段并完成稳定回款,拥有年产千台的制造产能;

桥介数物凭借仅8人的核心团队,实现了千万级人民币的营收。

这些实打实的成果,并非运气使然,而是「天时、地利、人和」三重因素共振的结果。

「天时」是指时代风口、技术底座与政策红利的叠加。2025年具身智能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国内超20个城市出台支持政策,大模型技术的突破极大提升了机器人的感知与决策能力。

相应的,当前资本对具身智能的热情持续高涨,大额融资不断落地,这让这些年轻的初创团队在研发早期就能获得充足经费,不用像2018年处在创业初期的王兴兴那样,时刻担心公司资金链与生存问题。此外,有英伟达这种巨头公司能提供仿真与协作平台Omniverse、大算力芯片Jetson Thor、以及机器人开发工具链Isaac系列等,给许多公司创造了更有利的研发环境。

「地利」则体现在成熟的供应链支撑。

相关产业的成熟,使得过去依赖进口的像精密减速器、无刷电机等核心部件实现国产化替代,为机器人量产、降本提供了可能性。像优理奇借助苏州强大的硬件人才及供应链优势,实现核心零部件自研至底层,在不到一年时间完成两代机器人迭代,而且还控制住了成本。

「人和」,则是团队里既懂算法又懂工程化的复合人才,以及能把学术产出转成可交付产品的组织能力。

例如,优理奇核心成员来自优必选、追觅、大疆等企业,带来了成熟的工程化经验;灵初智能创始人王启斌在消费电子领域有丰富的操盘经验,能把技术创新与市场需求紧密结合起来。当然,目前阶段性成功也依赖于公司自身实现两个关键:

把样机的「半受控表现」转化为「在无人监督或弱监督环境下稳定运行」的能力;

把单次交付扩展为可持续服务的商业模式,包括零部件供应、远程诊断、更新部署、配件更换等环节。

天才们站在了同一岔路口

在大火的乒乓球赛场有这样一句话,「一方小小的球台,困住了无数天才。」同样,在具身智能的赛道里也汇聚了很多天才。像即将上市的宇树,创始人王兴兴从初中便开始手搓微型发动机,而智元的「稚晖君」彭志辉,则是普通家庭出身,后成为百万博主、华为天才少年,到现在变成一家估值超150亿元公司的创始人。

但与乒乓球不同的是,具身智能的世界里没残酷到用一块金牌来「困住天才」,相反,具身智能则是给了这些天才们更大的天地,去发挥对技术的想象与实践。可无论这些天才来自哪一代,他们现在都站在同一个岔路口,面临着一系列尚未解决的共性难题。

所以,行业接下来的分化,将不再取决于谁在单点技术上更早突破,而是谁能先破解这些公共难题。首先是技术整合的高复杂度,当前具身智能发展面临两大瓶颈:

一是缺乏统一的操作系统与标准化软件开发工具链,不同机器人厂商的技术体系难以兼容

二是算法成熟度不足,当前机器人学习系统仍需人类智能介入,尚未实现从感知到行动的自主认知映射

简单说,机器人还做不到「像人一样自主思考并行动」。

AI泛化能力不足是另一个核心挑战。泛化能力不足,就意味着即使机器人在特定环境中表现良好,在新环境下仍可能难以适应。与之相伴的,是数据匮乏的瓶颈。具身智能需要的是「动态环境中的复杂交互数据」,这与大模型依赖的互联网文本数据完全不同,真实场景的数据采集成本极高,仿真数据又与真实世界存在「鸿沟」,难以直接复用。这也是行业常说的Sim2Real工程鸿沟。

仿真技术能提供可控、可重复的训练环境,但现实世界充满不可预期的干扰。像桥介数物选择做动作层面的「通用小脑」,试图用更强的控制算法和大规模运控数据缩小这道鸿沟,但这需要大量真实运控数据、跨平台验证以及长期迭代。这既是技术难题,也是资源投入的挑战。除了软件层面问题,商业化落地压力也不容忽视。现在展示demo已经司空见惯,但大规模商业化应用仍需验证。

具身智能需要在生产制造、物流仓储、家庭服务等多个场景持续证明其价值。抛开技术层面,还有一些关于「人」的问题需要解决。首先是人才短缺关,具身智能领域需要既懂人工智能算法,又懂机器人硬件,还具备产品思维和商业意识的复合型人才。

显然,这类人才培养需要时间,目前市场上供不应求。第二关是伦理与社会接受度问题。具身智能不仅要考虑生命安全风险,还面临信息安全、个人隐私等一系列伦理问题,同时责任归属的边界仍然模糊。

行业下一步发展不会由某一位天才单打独斗决定,而更可能取决于谁能将这些共性问题逐一或部分解决。把铺路变成路网,需要的不仅是天赋,还需要时间、产业配套与组织的耐心。

因此,那些既懂技术又懂工程、既懂产品又懂组织的人,将在下一阶段发挥决定性作用。而这,也正是「小天才」们必须学习的第二门功课:把个人创造力与跨公司、跨学科的长期协作能力拼在一起,才可能把具身智能真正变成可持续的生产力。

站在「通用化」与「商业化」的岔路口,具身智能的难题从不是「某个人能否突破单点技术」,而是「一群人能否协同破解共性瓶颈」。但这群95后小天才们已经用理想主义+现实主义的平衡,为行业提供了「学术不脱节工程、创新不脱离市场」的新范式。

9a3102091ea9d5818a4ec82f5a63886.jpg

推荐阅读
{{item.author_display_name}}
{{item.author_display_name}}
{{item.author_user_occu}}
{{item.author_user_sign}}
×
右键可直接复制图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