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路永丽 出品:亿欧网
当下,人形机器人行业暗流涌动,一场“订单争夺战”打得火热。
9月初,优必选以一笔2.5亿元的具身智能机器人采购合同刷新全球单笔订单金额纪录;几乎同时,星尘智能宣布斩获千台级订单,智平方科技被曝出近5亿元战略合作;而早在7月,智元与宇树科技已中标1.24亿元中国移动项目,8月天太机器人更是抛出“万台订单”震撼市场。
从7月的千万级项目突破,到8月的万台订单引爆,再到9月多家企业的亿元级订单集中披露,人形机器人行业正清晰地跨越技术展示阶段,全面进入以订单为焦点的市场竞赛新周期。亿元级大单不仅成为行业头部企业争夺商业化话语权、抢占市场先机的“标配”动作,更标志着行业从“技术验证”迈向“市场验证”的关键转折点——一场关乎生存权的博弈已经拉开序幕,背后充满了博弈、悬念与深意。
一、亿元级订单分化显著,天太万台单陷争议
从已公开的订单数据看,人形机器人行业呈现出“头部大单凸显、中小订单夯实基础”的明显特征,多家企业斩获亿元级订单,不过各企业之间的订单含金量和发展态势分化显著。
在订单金额方面,头部大单效应突出。银河通用订单金额在7亿及以上,智平方、星尘智能均达5亿及以上,优必选接近4亿元,天链机器人意向订单也达4亿元。智元机器人与宇树科技联合中标中国移动1.24亿元人形机器人代工订单(合同期2025-2027年),覆盖工业制造、商业物流等多个具备长期稳定需求的场景。
宇树科技虽未对外披露具体订单量,但公开信息显示2024年营收破10亿元,其中人形机器人占比约30%,出货量约为1400台。
上述企业凭借大额订单,不仅成为行业商业化推进的先锋力量,也为行业设定了“大额交易”的参照标准。
订单规模则差异显著,从数百台到上万台不等。天太机器人拿下10000台订单,智元机器人量产已超2000台且后续产能规划明确,松延动力也超过2000台,银河通用订单规模为1000台。优必选虽合同金额达4亿元,但以单价约60万元/台工业人形机器人计算,规模不足700台。
产能规划方面也各有节奏,优必选计划2025年产能1000台,后续逐年增长;智元机器人预计2025年达数千台,2026年突破数万台;银河通用2025年目标千台左右;智平方自有产线2025年9月投产,年产能超千台;星尘智能下半年计划生产数百台,两年内分阶段部署至上千台;松延动力已启动实际交付,目标今年2000台,2026年达万台;
天链机器人虽有意向订单近1000台(总值4亿元),但仍需完成合同转化,其当前产能仅能覆盖现有需求,若二期扩产不及预期,将限制未来增长。
此外,人形机器人采购方的真实性直接影响订单含金量,从亿元级订单采购方背景看,涵盖工业制造企业(如汽车、电子、生物工厂)、大型国企(如中国移动)、地方国资平台、高校及科研机构、科技企业及零售服务商等,体现了人形机器人跨行业、多场景的应用潜力。尤其工业制造与仓储物流类场景因需求明确、预算成熟,成为当前落地性最强的领域;商业、家庭服务等仍处早期培育阶段,商业化进程较慢。
优必选凭借汽车产业链企业与国资背景平台等采购方的支持,在工业核心场景订单稳定,智元机器人则切入工业智造、国家级平台建设等核心领域,还深度参与场景落地,宇树科技采购方背景多元,既有大型国企、地方国资平台、还涵盖科研机构及商用服务场景,且产能适配订单,含金量位居前列;
星尘智能订单也集中于工业、物流等高支付能力场景,银河通用订单覆盖工业、零售、科研教育、医疗等多个领域,这些采购方本身具备成熟的业务体系与资金实力,能为订单的落地和持续推进提供有力支撑,订单含金量较高。
不过,部分订单真实性存疑。天太机器人虽签署万台级订单,但其采购方山东未来机器人技术有限公司成立时间短(成立于2025年8月8日,距订单签署仅12天)、核心人员交叉任职(山东未来数据通过子公司间接控股山东未来机器人)、未披露应用场景与资金实力,此类关联采购缺乏商业逻辑支撑,订单真实性与可持续性引发行业质疑。
量产方式上,优必选、智元以自建产能为主;银河通用则通过代工实现快速量产,这种方式虽能快速响应订单需求,节省自建产线的时间与资金成本,但也增加了对代工厂生产质量把控与供应链稳定性的依赖,在品控上面临更大挑战。
整体上看,这些拥有亿元级订单的公司多数具备“真实需求+产能适配”的双重属性,含金量较高,但在订单转化潜力上存在分化。优必选、智元、宇树科技、银河通用、松延动力等已证明商业化能力,形成“订单-产能-场景”闭环,在订单层面居于行业领先水平;星尘智能、天链机器人长期发展潜力值得期待,而天太机器人有待于进一步的观察验证。
二、千万级金额及以下订单为主流,企业订单分层明显
除头部大单外,千万元及以下规模订单仍是当前人形机器人行业的主流构成。这类订单虽单笔金额不高,但覆盖企业数量多、类型广,发展较快的企业订单量可达数千台,更多则处于数百台乃至更小规模,共同构成了行业商业化落地的重要基础。
中小规模订单在不同企业间呈现出明显的分层特征。众擎机器人处于该梯队的领先位置,联合创始人姚淇元透露,其大的框架订单多为千万级别,2025年预计交付约500台,月产能在今年四季度已爬升至100~150台。
另一大阵营则是“金额千万级或具备一定规模(数百台)订单”的企业群体,这类企业的采购方背景差异显著,进一步形成了三个细分方向:
乐聚机器人与星动纪元属于“高端资源型”企业,不仅手握千万金额以上订单,或储备了数百台规模的订单,其客户名单更具含金量——全球知名科技大厂、大型央企,以及中东王室、德国工厂等海外高端客户均在列,多元化的高端合作网络为其奠定了稳固的市场基础;
零次方、傅利叶、加速进化、清宝机器人则聚焦“科研与区域需求”,虽订单规模达标(数百台),但采购方以高校、科研机构及地方国资企业为主,需求多围绕技术研发、区域产业配套展开;
而开普勒、跨维智能、魔法原子、优理奇更偏向“常规商业服务”,订单客户集中在普通工业企业、酒店物业、商业服务机构等领域,需求聚焦于日常运营场景,更贴近市场化的基础服务需求。
从交付与量产能力看,企业间差异显著。多数已制定明确的产能目标:乐聚机器人已交付300台,2025年目标500台、力争上千台;开普勒2025年目标量产数百台,2026年计划放量至千台级别;众擎、加速进化月产能已达百台左右;零次方、优理奇计划2025年底交付500台;魔法原子计划2025年交付400台;傅利叶2025年计划交付双足人形机器人300台、目前已交付百余台;
而逐际动力、擎朗智能则处于小规模批量验证阶段,逐际动力下半年开启小批量生产,首批订单优先交付科研机构与战略合作伙伴。擎朗智能下半年预计生产50台进行场景验证;
此外,还有部分企业未披露订单金额及规模,交付与量产情况也暂不明确,结合业务侧重点推测,其人形机器人订单规模可能相对较小。例如,云深处业务重心偏向四足机器人发展,人形机器人相关订单尚未形成明确规模;普渡科技则长期聚焦配送服务机器人领域,该板块订单稳定且成熟,而人形机器人业务仍处于技术积累与市场探索阶段,暂未释放大规模订单。
三、为何此时卷订单?
人形机器人企业为何纷纷加入“订单争夺战”?
优必选首席品牌官谭旻在近日的采访中一语道破:“应用落地能力强,订单就来了。我们不担心没有订单,担心的是步伐比人家慢,让人家抢先。”这句话深刻反映出企业对于市场竞争节奏的焦虑与紧迫感。
从生存压力到长远战略,当前行业涌现的订单竞争并非一时跟风,而是资本、政策与行业发展阶段多重因素交织下的必然结果。
其一,资本端双重压力倒逼。
一方面,行业竞争加剧,融资与上市进程加快。优必选近日宣布与国际知名投资机构Infini Capital达成10亿美元战略融资协议,宇树、智元、天链等多家企业正积极筹备IPO,乐聚机器人近日也完成股改、释放上市信号。对于这些企业而言,真实订单是支撑财务表现、向资本市场证明商业价值与盈利潜力的关键。
另一方面,一级市场融资环境收紧,资金越来越向已具备头部客户和场景落地能力的企业聚集,如宇树、智元、银河通用、傅利叶、帕西尼等。人形机器人研发投入大、盈利周期长,订单不仅是企业营收来源,更是维持现金流、支撑研发与产能建设的关键筹码,企业迫切需要真实订单证明其商业价值,以此争取下一轮的资金“输血”,维持企业的持续运转与发展。
其次,政策窗口已然开启。
“新质生产力”等政策导向为行业打开了关键机遇窗口,政府及国企成为当前人形机器人采购的重要力量。这类采购方既着眼于产业升级的长期目标,也承担着推动新技术落地的政策使命,是现阶段最稳定的“买单方”。例如湖北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的国家级采购项目、中国移动的大额订单,均带有鲜明的政策导向属性。错过这一窗口,企业可能失去早期最易获取的规模化订单资源,在后续竞争中陷入被动,因此“抢订单”本质上也是“抢政策红利的入场券”。
其三,赛道卡位窗口紧迫。
当前人形机器人正处在从实验室走向量产应用的关键阶段。谁先拿下行业头部客户,谁就能快速积累真实场景数据、优化产品稳定性、构建标杆案例壁垒。这种“标杆效应”会形成强烈的品牌背书,进而吸引更多中小B端客户和供应链资源,甚至影响技术路线的话语权。
正如优必选谭旻所说,“步伐慢人一步”才是真正的竞争焦虑——当前企业之争不仅是订单之争,更是场景之争、生态之争。
订单争夺战的背后,是一场关于生存权与定义权的竞争,既是企业对当下资本与政策环境的现实回应,也是对未来行业格局的预先卡位。只有真正跑通商业模式、站稳场景的企业,才能在这场激战中赢得继续参赛的资格。
四、行业加速洗牌,拼订单更要拼交付
当前人形机器人订单量快速增长,标志着行业正迈出从实验室走向产业化落地的关键一步,对于行业的发展有三大意义:
一是打破了人形机器人行业“有技术无市场”的僵局,赋予其在真实场景中验证技术、迭代产品的机会,加速了技术落地验证;
二是采购方的多元化正不断拓展人形机器人的应用边界,打开新的市场增长空间。从早期的高校、科研机构,到如今的“国家队”及产业巨头,制造业企业及生活服务提供商,覆盖科研、工业、商业等多场景领域。美团智慧药房等合作案例,表明人形机器人正以解决实际业务痛点为切入点,向更广阔的市场渗透;
三是规模化订单也有助于倒逼产能升级与产业链协同。大额订单促使企业摆脱“小作坊”生产模式,开始建设自动化产线、优化供应链管理,并带动上游核心部件、中游本体制造及下游运维服务等全链条发展,为行业长期规模化发展奠定基础。
尽管订单总量增长,其内部分化却极为显著,“头部集中、长尾分散”的格局正在形成。少数头部企业频频揽获大额订单,而大量中小企业订单量仍处于百万乃至台套级别,甚至难以公开获单,面临生存空间被挤压的困境。
同时,采购方结构也存在隐性的不均衡。当前订单仍高度依赖带有战略意图的“国家队”及产业资本,其采购行为受政策与宏观目标影响较大,市场化内生需求尚未完全激活。多数企业级订单仍处于试点和测试阶段,采购方态度谨慎,一旦机器人表现未达预期或投资回报率不及人工,订单可持续性将面临挑战。
此外,最为严峻的挑战来自于订单增长与产能建设的不同步,当前人形机器人行业的订单与产能匹配,呈现“短期小批量订单可覆盖、长期大规模订单待适配”的特征:头部企业凭借明确的产能规划,可应对短期订单需求,但需突破长期产能瓶颈;天太机器人等企业虽承接大规模订单,但短期量产能力需快速验证;中小企业仍以“试点交付”为主,规模化能力待提升。
当下行业匹配度仍处于“初级平衡”阶段,量产能力和顺利交付将成下阶段关键竞争点。
“卷订单”也是行业在自净化,迫使企业直面交付压力。未来,只有持续拿下订单并顺利交付的企业,才能穿越周期,进入下一阶段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