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天南 出品:天南AI茶馆
没有人比马斯克更懂Optimus的价值,特斯拉预计未来80%营收来自Optimus,所以他昨天大幅增持10亿美元股票,押注未来人形机器人第一家量产公司一定是特斯拉。
但成功路上总是曲折和艰苦的,Optimus的设计和量产经历了太多的问题和挫折。
还记得上周马斯克在ALL-IN峰会上的发言:目前最难的地方就是在灵巧手和大脑。
马斯克在某峰会上提到灵巧手+前臂是非常大的难题↑
这两天看到X上发的机器人专家的访谈,他们在今天夏天的时候去特斯拉展厅拍了一段视频。里面主要解析Gen3的潜在升级点,灵巧手的操作难题,也提到了腕关节的设计部分。
Scott的这两天的关于Optimus的访谈视频截图↑
这两方交叉验证下,发现可信度还是蛮高的,今天我们也主要从灵巧手以及大脑模型上来看Gen2存在哪些重大缺陷,以及Gen3会如何优化。
01
推翻Gen2进行重新设计,很大一部分原因来自其手腕和灵巧手的设计。不仅仅是手部自由度的提升,还有手部驱动形式的变化。
从下图来看,Gen2的腕部设计有明显的短板。
前部是两个并行的线性执行器,而腕关节只有一个自由度↑
可以从图中看到其实是两个并联的黑色直线执行器来做驱动,这种结合腱绳的操作,就可以很容易的实现上下角度的动作,比如手指的抓握,两个直线执行器的力量也会很大。
但弊端也非常的明显,因为缺少左右侧向摆动的驱动器。想象一下,你的手只能上下抓握,而不能左右摆动的时候,是有多么的难受。
并且肌腱绳在gen2中是卷线盘的结构,你可以理解成控制每一个自由度的绳都缠在一个类似于钓鱼杆的线桶上。
但这样又会带来别的问题,肌腱绳它是金属,这么弯折,很容易出现金属退化疲劳的问题。
如果全部都用肌腱绳的话,如果手指头全部在动,比如突然手指要张开或者握紧的状态,对于全部都是肌腱绳的方式也是非常难,因为会涉及到多个自由度的协同控制。
而根据Scott大佬的推测,特斯拉应该会采用多个方案进行组合,大概率是肌腱 + 连杆驱动的方式。
韩国科技教育大学研发的肌腱绳驱动的灵巧手,可以看到绳子外露↑
道理也是非常简单的。
多个关节的组合动作,比如握手,那就用肌腱控制精度非常高。
而单关节的动作,比如大拇指的外展,那就用连杆操作。
如果真的如他猜测的那样,感觉手部动力学逻辑也会更加的通畅。通过这样组合,也比较容易解决上面提到的力量和定位精度的trade off问题了。
访谈中还提到了一个有意思的思考:人类的手真的是完全没有冗余的存在吗?
特斯拉就大胆质疑了这个问题,去找了手部外科专家,去真正理解到底人手哪些是必须的,哪些是可以被舍弃的。
即使Optimus Gen2存在严重短板,但马斯克依然继续押注10亿美元
观看更多转载,即使Optimus Gen2存在严重短板,但马斯克依然继续押注10亿美元天南AI茶馆已关注分享点赞在看已同步到看一看写下你的评论 视频详情
避免设计成了Protoclone 那样和人类完全一致的自由度,但失去了最核心的功能。
说到底,就是花最少的钱,实现最大功能收益。
02
接下来就是另外一块非常难的地方,大脑算法了,如何让机器人拥有自主做任务的可能性,也是Gen3有非常大改变的一点。
在之前的好几篇文章中,我们已经提到了数据是第一优先级。遥操注定没有办法得到很高的上限,是因为获取成本太大了。
不过Scott也有提到一个观点,遥操不一定是为了大脑的自主性,而是为了硬件测试。
换句话来讲,机器人自主性最高的上限就是遥操,那就假定自主性非常高的情况下,直接遥操来测试硬件的天花板。
特斯拉遥控操作数据中心↑
但最后肯定还是视频学习和世界模型的终局状态。
这个跟FSD的路线是一样的,一定是会转向数据更容易获取的方式,人类视频的大规模数据。
通过大量的数据训练得到世界模型,然后在世界模型中进行仿真训练(Gemini3),然后再通过强化学习来使用的效果越来越好,最后部署到真实机器人身上。
03
聊了这么多技术细节,最后回到大家最关心的问题:Optimus 到底什么时候能大规模量产?
原型机到量产太难了,你原型机可以聊100家供应商出100个方案,但一旦到量产,你供应商的要求就变得非常高,并且方案的容错率极小。
你想,Gen2今年生产了50多台,马上就叫停了。因为遇到了特斯拉觉得无法忍受的问题,必须重新设计了。
在最终的设计方案确定下来,盲目的扩产是一件非常可怕的视频,不仅仅是自身信任的巨大消耗,更是对供应链的巨大考验。
最后,Scott还给出了他的量产预期,只能说相当的保守:
2025年:2-100台Gen3。
2026年:1000-2000台,验证供应链能力。
2027年:产能放大,10000台。
2028年:继续放大10倍,10万台。
2029年:继续放大10倍。100万台。
......
之所以说非常保守,是因为从前一段时间某丝杠公司的邮件来看,明年的Gen3的周产能已经被上修到1000-5000台。对应全年5-25w台Gen3机器人。
从我个人的角度,我觉得某丝杠公司的邮件大概率是有一定水分,毕竟在国内的二级资本市场,炒概念、炒消息是世界一流。
....
但从马斯克的第一性原理的角度来看,尽管Gen3有可能也会遇到大规模量产的困难,但一定可以解决。
因为没有比人比他更相信终局思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