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毛心如 出品:星河频率
一家去年年初成立的美国具身智能公司 Physical Intelligence,平地丢出来了两个王炸。
先是月初开源了 4 月份发布的π0.5——首次实现在开放世界家庭环境中的长周期任务泛化能力的 VLA 模型。后有外媒报道,Physical Intelligence 正以50 亿美元估值洽谈新一轮融资,这次估值较去年 11 月 4 亿美元融资后的 24 亿美元,直接翻了一倍。
这并非个例,而是全球具身智能赛道进入爆发期的缩影。美国的 Figure AI 成立 3 年估值已达 395 亿美元,中国的智元也在成立两年时间内,估值迅猛增长至约 150 亿元人民币。
而在去年展会上,还是被人评价「不太认识」的宇树,也将以 120 亿元人民币的估值,在今年四季度提交 IPO 申请。刚结束的外滩大会上,星海图联创许华哲把业内老生常谈的一个观点又摆了出来,从行业收入和估值水平来看,人形机器人行业无疑存在泡沫。
但在这一堆泡沫之下,显然行业已经有了隐形的梯队之分。从公司估值这一维度来看,全球已有10 家初创具身智能公司突破百亿估值大关,中美两地正沿着不同的路径向前狂奔。
十位玩家的四种路径
在具身智能的估值版图上,一条清晰的「货币分界线」已然形成。
国外六位玩家以美元估值为核心,头部企业甚至迈入「百亿美金俱乐部」,而国内四家公司则以人民币估值为基准,整体处于「百亿人民币梯队」。这种差异不仅是数字的差距,更折射出两地产业阶段与资本预期的分野。
从估值规模来看,美国企业明显领先。除了 Figure AI 的绝对领先外,Physical Intelligence 以 50 亿美元估值紧随其后,并与 Skild AI、Agility Robotics、Apptronik 和 Field AI 共同组成了美国阵营的中坚力量。
中国方面,宇树在 7 月完成 C 轮交割后估值来到 120 亿,银河通用和梅卡曼德机器人则以约 100 亿元人民币估值卡位入局。抛开估值光环,从技术路径和商业模式看,这十家公司有四大运营路径,分别是软硬件全栈派、重硬件「身体派」、重软件「大脑派」以及纯软件「机器人大脑派」。
软硬件全栈式发展,被 Figure AI 与智元机器人视为破局关键。
这种模式的核心在于从 AI 大脑到硬件躯体的全自主研发,通过技术闭环实现协同效率。Figure AI 已经完成第三代机器人 F.03 的设计,预计今年量产,4年内量产 10 万台。其自研端到端模型 Helix,是首个由「系统 1,系统 2」架构组成的 VLA 模型,可以实现人形机器人上半身的高速精确控制。
目前 F.02 已展示包裹分拣、叠毛巾、用洗碗机等功能。
智元同样采用这一运营路径,硬件端其已拥有远征、灵犀、精灵三系列,大模型方面也推出了通用具身基座大模型 GO-1 和世界模型 GenieEnvisioner。
硬件本体优先的「身体派」包括宇树、Agility Robotics 和 Apptronik。它们的核心优势在于机器人本体设计、运动控制算法、关节电机等硬件技术。宇树凭借超 90% 核心零部件自研和运动控制算法,其产品在成本控制、运动性能和可靠性方面表现出色。
Agility 的双足机器人 Digit 专注于物流场景,已与亚马逊、日本 ABICO 集团等巨头展开合作。Apptronik 的人形机器人 Apollo 则与奔驰等公司合作,应用于制造业、汽车装配等领域。
软件与 AI 优先的「大脑派」以银河通用、Skild AI 和梅卡曼德机器人为代表。这类公司的核心价值在于其 AI 模型、算法及解决方案。Skild AI 的技术路径和特斯拉 FSD 异曲同工,其通用机器人模型 Skild Brain,通过摄像头图像和关节反馈直接控制机器人动作。梅卡曼德从工业视觉起家,逐步扩展到提供机器人「眼脑手」全栈式解决方案。
银河通用则聚焦大模型与场景泛化能力,技术路径依赖仿真数据驱动和端到端模型优化,其推出的全球首个十亿级仿真数据预训练模型 GraspVLA,突破了零样本泛化能力。
纯软件「机器人大脑」提供商包括 Physical Intelligence 和 Field AI。它们专注于开发通用机器人基础模型,旨在成为所有机器人的「操作系统」,自己不制造硬件。Physical Intelligence 专注于构建具身智能的基础模型,其开源模型π0 曾被称为开源领域最强的 VLA 模型之一;Field AI 则开发风险感知基础模型,即 FFMs,强调机器人在动态环境中的自适应能力,目前已落地建筑、能源、制造、城市配送等行业。
中美资本:两种逻辑,两个未来
同样拥有百亿估值,中美资本的评判标尺却大相径庭。
这种差异不仅源于结算货币的不同,更多的是根植于两地产业环境、市场需求与投资逻辑的深层分歧,这些分歧不仅影响着企业的融资节奏,更塑造了中外公司的发展策略。在国外资本眼中,具身智能公司的价值不在于当下盈利,而在于技术能否定义行业标准,更多的是为「梦想和天花板」买单。
美国风投机构 Align Ventures 在投资 Figure AI 时曾表示,投资 Figure AI 的核心逻辑是其 Helix 模型可能成为人形机器人领域的「安卓系统」。即使当前硬件尚未完全成熟,但软件架构和数据积累已经展现出定义行业标准的潜力投资人们愿意为长期的、革命性的技术突破下注,容忍更长的研发周期。
他们更倾向于那些有潜力定义未来、建立行业标准的公司,即使这些公司目前还没有成熟的硬件演示或明确的商业化路径。
例如 Figure AI 除了与宝马签下了「试点型」商业合作,并没有实现明显的商业化闭环,甚至机器人的量产也还是在计划状态,但依旧在估值方面一骑绝尘。而不做硬件的 Physical Intelligence 也靠押注 VLA 大模型作为机器人大脑同样拿下 50 亿美元的高估值。
相反中国资本会更务实,对能量产、能控制成本的公司认可度更高,会看重「落地和地板」。
它们更关注技术在产品化过程中的可行性和经济性,要求看到清晰的技术路线图和商业化前景。所以,中国的投资常伴随着产业资源整合的预期,资方希望被投企业能够快速实现技术转化,产生实际效益。
这种偏好使得中国机器人公司大多在工程化、量产化和成本控制方面表现更为出色。像宇树,从2020 年以来持续保持盈利状态,2024 年年度营收更是来到 10 亿元,其机器人 G1 售价 9.9 万元,R1 售价 3.99 万元正在不断试探行业成本下限。同样,银河通用 100 亿元估值的背后是100 家智慧药店签约后带来的裂变效应。从目前的落地情况来看,中美两方也呈现出不同的战略落脚点,美国更多的押在「全球通用平台」,而中国落在了「规模化本地供给」。
以 Agility 为例,亚马逊、GXO、舍弗勒集团等重仓库物流或工业制造的合作方,已经让 Agility 实现在美国、欧洲等地的商业化应用,甚至今年在 GXO 工厂实现配送超 30 万件商品。下一步 Agility 将与日本 ABICO 集团达成战略合作,进军亚洲工厂。
这些合作背后的锚点在于「覆盖全球化场景,才能摊薄研发成本、扩大收入规模,支撑高估值」。中国更看重「本土化优势」,这种优势既包括供应链与政策支持,也涵盖本土特色场景的挖掘。从智元拿下的订单来看,无论是中国移动、富临精工还是湖北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都是国内特色化工业、科研场景。
这些特色化场景带来的不仅是订单,还能提供:
更短、更快的「产品-市场」迭代周期,以便把现场反馈转化到工程优化
丰富且强相关的场景理解和数据资源
本土化产品带来的更高的用户粘性
特色场景驱动下的商业化可复制性
同样,智元的订单也并不简单停留在资金和产品的交换,更多在于占据数据采集与测试入口,以及寻找核心零部件的合作伙伴,进一步降低成本。
这种差异形成了有趣的中美互补格局:中国凭借完备的制造体系和供应链优势,在量产、成本控制和特定场景落地方面领先美国则更专注于基础算法、核心模型以及尖端技术创新这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竞争格局正在塑造全球具身智能产业的发展路径。
谁会拿到终局之战
的话语权当下的具身智能竞争,技术研发不是唯一标的,场景落地的权重也在逐步上升。中外公司均聚焦「高需求、高附加值」场景,正在加速技术路径的融合速度,以进一步推动商业化进度。「身体派」正在大力补足 AI 能力,「大脑派」则需要硬件载体来验证其价值。软硬一体无疑是终极方向,但对任何公司都是巨大挑战。
宇树、Agility 这类公司,一直以来都是以硬件作为最大优势,软件这块稍显薄弱,并没有发布性能超前的自研大模型。纯软件公司如 Physical Intelligence 和 Field AI,虽然不制造硬件,但仍需要与硬件厂商深度合作来验证和优化其算法。
这种合作中的技术适配和数据共享挑战不小,但也创造了新的产业生态可能性。
从长期来看,中美公司的优势互补也将成为趋势,零和博弈的思维不适应具身智能的发展需求。例如 Physical Intelligence 与国内的智元、星尘智能、广和通均有达成合作。
当资本市场为具身智能公司的估值欢呼时,一个更值得关注的问题浮出水面:这些数字背后,真正支撑行业长期发展的核心是什么?
目前来看,这个答案是,信心。投资者和创业者们相信,能够解决劳动力短缺、提升生产效率、真正服务到人的通用机器人将创造万亿级市场。虽然当下估值仍存在大量泡沫,但随着技术挑战的真实难度逐渐显现,市场也可能会经历一轮估值调整。
Figure AI 从 2024 年 2 月的 26 亿美元估值到 2025 年 2 月的 395 亿美元估值只用了一年时间,但是其并未产生实质营收。其与宝马的合作仅限测试阶段,签约的第二个客户同样处于试点部署期,尚未进入付费环节。
高估值固然是对各家公司当前成就的认可,但如果美国公司不能解决「成本高、量产难」的问题,再高的估值也只是空中楼阁;如果中国公司始终无法突破核心技术,仅靠「低成本、快落地」,终将陷入「价格内卷」。
但在复杂讨论背后,可以确定的一点是,中国的供应链优势正在重新定义游戏规则。银河通用创始人王鹤在最近的一次采访中提到,从「零部件供应-硬件量产设计-具身数据获取-形成产品部署」这条全链路来看,中国是体系性地超越美国。
这种制造优势不仅保障了中国企业的发展,也是全球机器人行业不可或缺的基础。
此外,他也提到中国可提供的场景也比美国更多,中国的态度会更加的支持和严肃,不像美国有得天独厚的金融环境,有非常充沛的风险投资。
而在这百花齐放的局面下,行业也仍需一些理性思考。
短期来看,融资,尤其是大额融资,一定会是保证企业持续发展的底座。众擎的赵同阳曾表示,现在的人形机器人公司,账面上没有 50 亿元,都应该担心。
长期来看,建立绝对的技术、成本、人才、资金及场景落地能力的护城河,才能保证不会被洗牌出局。每个行业都会最终呈现「头部集中」的格局,具身智能也不例外,或许最后只会有 5-10 个具备全链路能力的玩家站在终局里。
无论最终谁能胜出,这场由中美两国主导的具身智能竞赛,已经加速推进一个全新的机器人时代的到来。而具身智能的终极目标,从来不是创造高估值公司,是让机器人走进千家万户,成为人类的助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