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树运控壁垒不高,但卡位较好
统计 阅读时间大约4分钟(1299字)

2025-10-14 宇树运控壁垒不高,但卡位较好

来源:宇树科技
宇树达到目前的水平其实也有其特殊原因。

作者:天南    出品:天南AI茶馆

1760411775769.png

目前的功夫小子已经能够达到非常高的运动水平和稳定状态。在视频的前10s,进行了地面接触连续后空翻、无接触后空翻,以及一系列炫酷的功夫动作。但值得我们注意的是:

1)下肢及腰部控制能力较强。上肢主要用于演示动作、支撑、保持平衡使用。

2)手部是柔性模具,不具备实际功能。

从视频截帧可以看出,接触地面的时候进行了强行弯折作为支撑。

这段运控水平如何?

宇树目前的运控能力在全球属于Top级别,其他家虽然不想卷运控但不得不也放一些运控能力,因为宇树把运控的泛娱乐能力带火了,裹挟着巨大的流量。

但能够宇树达到目前的水平其实也有其特殊原因:

1)宇树抓住了先发优势。宇树通过电驱降低成本打败波动顿动力,从四足狗起家,抓住泛娱乐、科研平台的前期红利,拿下四足、人形机器人全球出货量第一(信息来源于10.12日王兴兴)。

据天南产业及科研圈调研,目前基本上所有运控科研单位基本都人手一台G1,只要是做运动控制的,几乎无法绕过宇树G1。

302b378ab25ded33b81bb9515f876fae.png

因为论文的对比对象都在G1上测试,你不在G1测就存在测试环境测试集不对等的问题,就有可能在审稿时候被审稿人质疑。

2)小型机器人运动控制要远远强于全尺寸机器人。宇树目前只有35kg,身高1.2m,全身使用旋转执行器,合计26个自由度。

请问,你见过有全尺寸人形机器人进行后空翻的吗?

目前还没有。

智元也是拿灵犀(小尺寸)来表演后空翻,而不是远征A2(全尺寸)。这种小尺寸 + 低重量 + 旋转执行器 + 低自由度,在仿真环境的解空间有限以及克服重力更容易,所以会更方便进行学习仿真。

那技术壁垒如何?运控是AI吗?为什么用假手?

技术壁垒性:虽然很炫酷,但壁垒不够高。

从最近的论文就可以看出,运动方面的Anytrack等论文层出不穷,而这些论文解决的一个很大问题就是不同机器人的运控控制的泛化性。

而且宇树的G1已经流行于全球的科研平台,有科研圈的开源能力加持,机器人的运控控制能力会马上变得平权,很多创业公司的小尺寸机器人也能很快后空翻。

那宇树还有别的壁垒吗?

有壁垒,但不是技术壁垒,而是先发优势的卡位壁垒和供应链低价格壁垒。还是之前的观点,生态一旦建立起来,就很难被打破。除非有更好用、更便宜、更解决痛点问题的机器人平台出现。

那运控控制是AI吗?

AI的广泛定义可以理解成监督学习(模型学习)和强化学习(奖励学习)。运动控制里面使用了强化学习进行上万次的仿真和模拟,这个空间内通过给定不同的奖励函数(如站立奖励,如稳定奖励,如法向量奖励等等)。所以可以被认为是一种AI。 

1760411810776.png

宇树运控壁垒不高,但卡位较好

但这种AI不具备自主交互能力,比如它就跟个傀儡一样,只知道执行炫酷的动作,知道不让自己摔倒,但完全没有自主意识能力。

那宇树为什么不用真的灵巧手?

那再次回到这次的视频,我抛一个问题:宇树为什么不用真的灵巧手来作为后空翻接触地面的支撑。

天南的观点是,1)灵巧手因为自由度较高,目前做不到通过强化学习在仿真环境内进行精准控制,后空翻需要手部张开接触地面。 2) 灵巧手造价高,维修不便,在运动中很容易受伤; 3)对于腕关节驱动的要求极高,要求腕部90度折叠。

宇树后续趋势?

宇树目前有了非常好的先发优势以及生态卡位,预计后续将继续沿着运动控制的思路进行泛娱乐化的商业化落地,比如群演,动作替身等。随着特斯拉灵巧手方案的即将确定,大概率采用健绳 + 连杆驱动结合的方式,国内供应链厂商也会收敛技术方案后产出实用场景下的硬件设备。

当有了较好用的硬件设备后,宇树会凭借大规模的科研平台推动其自主AI能力的发展,实现叠衣服、收拾家居等场景。

9a3102091ea9d5818a4ec82f5a63886.jpg

推荐阅读
{{item.author_display_name}}
{{item.author_display_name}}
{{item.author_user_occu}}
{{item.author_user_sign}}
×
右键可直接复制图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