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时间大约5分钟(1929字)
出品:AI玩具之家
AI玩具是当前大模型在硬件端的最佳落地场景之一。这个由技术催生的新物种,也在市场上掀起了一波又一波的热潮。
机构预测,全球AI玩具市场规模将从2022年的87亿美元增长至2030年的351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超16%。
资本市场蜂拥而至,创业者摩拳擦掌。然而,在这场看似饱和的狂欢背后,我们必须站在风口下继续思考。
01
如何触及痛点与刚需
AI玩具市场的一大特点是购买者(家长)与使用者(孩子)的“割裂”。家长关心教育价值、安全隐私与性价比;孩子则追求趣味性、互动性与情感连接。如何平衡双方需求,是产品设计的关键。
AI玩具之家调研发现,家长购买AI玩具的主要动机有三:
1.对AI时代的前瞻性认知:许多家长自身使用过主流AI应用,理解其技术潜力,希望孩子从小接触AI,培养未来竞争力。
2.刚需的口语陪练:AI玩具可提供沉浸式英语对话练习,甚至支持法语、日语等小语种,是传统学习方式的有效补充。
3.高质量的陪伴替代:在家长忙碌时,AI玩具可陪孩子聊天、讲故事、回答“十万个为什么”,知识面远超成人,且永不疲倦。
在功能设计上,AI玩具之家认为需以“好玩”为基础,同时兼顾家长的核心关切。例如,通过设置安全边界与内容过滤机制,确保AI在健康范围内聊天,避免不当信息输出。更关键的是,关于“是否向家长开放孩子与AI的对话记录”,有的厂牌做出了大胆而深刻的选择:不开放。
这一决策源于对儿童心理的深刻理解。孩子需要一个私密、安全的空间表达自我。一旦他们意识到对话会被家长监控,信任感将迅速瓦解,互动也会变得敷衍。
因此,AI玩具被定位为“陪伴孩子成长的角色”,而非“告密者”。通过与家长沟通,解释这一设计背后的教育理念——保护孩子的隐私与独立人格,大多数家长最终表示理解与支持。
02
从“单点突破”到“生态构建”
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单纯依赖硬件功能已难以建立长期壁垒。领先的AI玩具厂牌正从“单点产品”向“生态体系”演进。
1.外观设计的“市场验证”逻辑
产品外观是吸引儿童的第一要素。许多厂牌并未选择从零设计,而是采用“市场验证”的成熟IP形象。
例如,有的厂牌选择全球热销的“扭扭仙人掌”或“香肠嘴向日葵”作为载体,因其魔性、亲和的外观已获广泛认可,能显著降低市场教育成本。这种策略,将创新资源集中于AI交互体验的打磨,而非外观的试错。
2.IP联名的“共创共赢”模式
为丰富产品矩阵,有的厂牌广泛开展IP联名,但避免了高昂的授权费用。通过“深度共创+销售分成”的合作模式,厂牌负责产品开发与生产,IP方提供内容与流量支持,双方渠道共同销售。这不仅控制了成本,更实现了品牌势能的叠加,形成共赢局面。
3.垂类场景的“生态化”布局
未来增长点在于构建“垂类场景生态”。例如,推出博物馆专用AI玩伴,讲解文物知识;与金融机构合作,开发财商教育机器人;甚至为不同家庭场景定制专属功能。通过将各种垂直场景打透,厂牌可形成一个围绕AI玩伴的自有生态,实现从“卖玩具”到“提供场景化服务”的升级。
03
从海外试水到国内爆发
早期,由于国内大模型生态尚不成熟,产品多先在海外市场验证。海外用户对AI技术接受度高,乐于尝鲜,提供了宝贵的用户反馈与迭代空间。
然而,随着国内大模型技术的飞速发展,本土优势迅速显现。无论是模型能力、供应链效率还是市场响应速度,因此AI玩具之家认为,AI玩具市场重心将逐渐转向国内市场。
早期AI玩具价格多在千元以上,受众有限。通过将定价锚定在中高端故事机区间,大幅降低了家长的决策成本。而关键的销量爬坡,往往与行业重大事件相关。
营销策略上,有的厂牌也走出了一条差异化的“ToB+ToC”路径。通过与知名品牌联名,触达更广泛的C端用户,同时以更高的ROI进行市场教育。这种模式,比单纯烧钱投流更具可持续性。
04
长期记忆才能长期陪伴
AI玩具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其“记忆”与“成长”能力。用户期望AI能记住孩子的兴趣爱好、好朋友的名字,甚至过往的对话内容,从而提供个性化的互动。
当前,一些AI玩具已实现长期记忆功能,通过抽取对话中的关键信息(如“我喜欢恐龙”“我叫小明”)构建用户画像,而非存储全部聊天记录,这在保证体验的同时兼顾了数据安全。
在模型选择上,一个产品往往接入多个大模型,以应对不同场景的对话需求。尽管这可能带来一定的算力开销,但强大的研发团队能通过优化算法与架构,有效控制成本,确保流畅的用户体验。
声音模型的选择也至关重要。采用高成本的方案实现声音克隆,让家长的声音“注入”玩具,能极大增强情感连接,是产品差异化的重要一环。
ONE MORE THING
面对AI玩具市场的潜力,许多人认为这是“大厂看不上”的蓝海。实则不然。大厂决策周期长,通常选择已被验证的成熟市场。
当前AI玩具市场虽热,但规模与商业模式尚未完全明朗,大厂仍处观望。这为创业公司提供了宝贵的窗口期。AI玩具之家认为,大家应利用这段时间,构建两大护城河:
一是与大厂合作,借力其资源与渠道,实现共赢;
二是深耕产品体验与用户生态,建立品牌忠诚度。当大厂最终入局时,已领先的公司凭借先发优势与用户基础,仍能占据一席之地。
未来,AI玩具将从“单一硬件”走向“软硬一体”的服务生态。通过OTA持续更新内容,硬件2.0、3.0不断迭代,厂牌与用户的关系将从“一次交易”变为“长期陪伴”。
回到我们开头讲的“AI玩具已经站上风口”,实际上,没有人能一下子追逐风口成功,有的只是机会留给有准备的人,在行业越来越喧嚣的今天,有追求的团队和创始人反而要更加谨慎,更加敬畏。
Stay hungry,Stay fooli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