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时间大约5分钟(1715字)
作者:Ally 出品:人形机器人发布
谁也想不到,一家刚融了数亿元、背靠吉利、技术阵容豪华的人形机器人公司,从成立到解散,只用了五个月。
一星机器人(OneStar),这家由吉利集团创始人李书福的儿子李星星发起、被业内视为“吉利系机器人领域关键落子”的明星公司,近日被多方证实:已原地解散。
就在一个月前,他们刚刚高调官宣完成数亿元种子轮融资,投资方包括BV百度风投、同创伟业、银河通用、蓝黛科技等一众知名机构。
公众号清空、办公室搬空、员工遣散……一切来得太快,快得让很多人还没反应过来。

这家曾被寄予厚望的“人形机器人”新贵,到底经历了什么?
▍星光初现:一场“富二代创业”的光环与野心
一星机器人从诞生之初就注定不平凡。
2025年5月9日,公司由吉利控股集团股东、李书福之子李星星发起成立。他持股65.66%,是实际控制人。董事长潘运滨来自吉利体系,曾任吉利卫星板块总裁。

李星星 资料图
从一开始,一星机器人走的就不是寻常路。
与大多数追求酷炫Demo的人形机器人公司不同,一星机器人提出“倒做AI”——从真实工厂任务出发,反向设计算法与流程,目标是“让机器人在产线中学会工作,而不是在舞台上跳舞”。
这条路,被业内称为“务实派”。
技术阵容很是豪华:来自上海AI Lab的明星研究员、纽约州立大学计算机科学博士丁琰担任CTO,联合复旦大学、清华大学教授团队,甚至引入国际知名的FastUMI数据采集团队,构建“模型+数据+本体”的研发体系。
融资速度更是惊人:
●8月完成“亲友轮”融资,曹操出行、晶能微电子等吉利系资本参与;
●9月再获数亿元种子轮融资,BV百度风投、同创伟业、蓝黛科技等纷纷入场。
产品也在同步推进。8月,一星机器人与复旦大学签约共建“智能机器人校企联合实验室”,并发布首款产品——“星轮1号”轮式双臂机器人。

一星机器人发布的 “星轮1号”轮式双臂机器人
一切看似都在朝着“明星公司”的剧本高歌猛进。
▍星坠时刻:为何倒在融资成功之后?
然而,谁也没想到,融资捷报发布仅一个月后,公司就猝然散场。
10月16日,传闻发酵。多个信源向媒体确认:一星机器人已处于解散阶段。
“有吉利背景的人员基本撤出”,有知情人士透露。
有编辑实地探访苏州一星机器人办公室,发现公司logo已被拆除,门口堆着未拆封的杂物,仅有少数技术员工留守。另一处新办公室则处于“装修停工”状态。
公众号“OneStar一星机器人”内容全部清空。CTO丁琰的小红书简介中,一星的经历也止于10月。

为什么一家看似“什么都不缺”的公司,会死得如此之快?
目前解散原因尚未公开,市场众说纷纭,有业内分析认为,可能有三重原因:
第一,战略重叠,资源内耗。
一星机器人的业务方向,与吉利旗下另一家公司——千里科技——高度重叠。
千里科技在今年9月与吉利成立合资公司“千里智驾”,定位正是“AI+车+机器人”。其董事长印奇曾公开表示:“汽车行业是通往机器人的必经之路。”
而当母体战略资源向千里倾斜,一星机器人的存在就显得尴尬。
第二,过度依赖体系内资本,缺乏独立生存能力。
一星机器人的两轮融资中,“亲友轮”占主导,市场化资本虽然后续进入,但并未改变其“吉利内部孵化”的色彩。
这种依赖,在初期是助推器,在后期却可能成为“天花板”。

第三,组织悬浮,未能形成战斗力。
尽管团队背景光鲜,但据业内人士分析,公司并未凝聚成能打硬仗的作战单元。在战略摇摆与资源挤压之下,团队迅速失焦。
融资成功从来不是续命丹,有时反而是催命符。当资本就位、期待升高,而公司迟迟无法证明独立价值时,解散就成了最现实的结局。
▍星火未灭:具身智能的生存启示
一星机器人的故事,并不是孤例。
具身智能,正从“理想试炼场”变成“公司生死场”。这个行业,技术壁垒高、研发周期长、资金需求大,注定是一场“资本+技术+耐心”的马拉松。
那么,什么样的公司才能活下来?
●资金是氧气,不是燃料。你可能得有能撑过3-5年寒冬的钱,还得是“耐心资本”。
●场景优先,不是技术自嗨。从真实需求出发,才能找到商业化的入口。
●规模化落地能力与顶尖团队。光有算法不够,还得依靠硬件、数据、系统、生态闭环。
回过头来看一星机器人,它的倒下,或许不是技术的失败,而是组织与战略的失败。
但它的“遗产”并未消失。
据悉,一星机器人的技术团队已被“哄抢”,部分成员被吉利智能驾驶部门吸纳,其运动控制技术正尝试用于自动驾驶;也有人加入微亿智造或自主创业,聚焦细分赛道。
公司死了,但技术与人,还在流动。
▍结语
一星机器人的5个月,像一颗流星划过人形机器人的夜空。
它的骤然熄灭,为整个仍处于高投入、长周期探索期的具身智能赛道,投下了一颗深刻的石子。
它印证了一个残酷的法则:在这个赛道里,短暂的资源红利无法替代可持续的商业模型,技术天赋也未必能转化为市场生存能力。
真正的突围,考验的是在资本与喧嚣中保持战略定力,在漫长隧道里构建独立造血的能力,以及凝聚产业链协同效能的远见。
人形机器人的这场马拉松,注定不属于追逐光环的短跑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