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吕鑫燚 编辑:狄鑫彤 出品:具身研习社
当商业化成为人形机器人绕不开的「棋子」时,产业在等待的究竟是什么样的出招方式?
投资人的动作已经拧成一条主线,资本方以真金白银划定赛道,只押注具备高价值场景承接力的企业,此类场景需兼具技术反哺深度(驱动算法迭代)与市场容纳广度(孕育巨头级生态);
需求侧正在呼唤真正能用起来的人形机器人,打开传统协作机器臂和移动机器人的操作空间,解决真实痛点,并挖掘潜在需求,在非结构化环境中兑现生产力跃迁。
资方和需求方二者的交汇点,恰是人形机器人商业化的黄金平衡点:它既非实验室里的技术盆景,也非牺牲成本的血拼倾销,而是以高价值场景为引擎的生存进化模型。当企业能证明每台机器人既是生产力工具,又是技术迭代的数据采集端,商业化的终极密码便已握在手中。
将该脉络带到实际落地来看,黄金平衡点指向了既有应用厚度(价值)又有发展宽度(空间)的承接场景。例如,具有非结构化环境、高频次交互、非标工作特性的可大规模复制的空间“办公室”。
以近期业内新动作来看,千寻智能的人形机器人“Moz1”成为了办公室的新员工,通过员工语音指令触发工作模式,开始整理“脑爆”过后的会议室。精准收纳好散落在桌面上的笔,并换好一包新抽纸,还贴心的将上层纸张抽出,便于后续使用。丝滑穿梭在会议室中,将办公椅归位,还不忘擦干净白板上的马克笔印记。
图片来源:千寻智能
当Moz1游刃有余穿梭在会议室时,一条清晰的产业逻辑线正在成型:办公室场景纵向单场景发展深度高,可开发空间较高;横向扩张潜力足,可迁移复用至相似场景中。是承载人形机器人批量使用的绝佳应用场。
办公室场景的突破性意义在于,它在商业化天平上平衡了资本对回报周期的诉求与市场对实用性的渴望,为人形机器人产业提供了一条可复制的落地范式。
办公室场景:人形机器人天然的“练兵场”
在人形机器人商业化路径的探讨中,场景选择始终存在两种声音。业内一部分观点认为,工厂场景凭借标准化流程高、结构化环境的特性,与现阶段人形机器人的技术成熟度匹配。这类场景中,人形机器人面临的任务边界清晰(如部件装配、物料搬运),使其成为当前产业化落地的"首选场景"。
但另一种声音指出,正是因为工厂流水线较为封闭且固定,反而不利于人形机器人进化。毕竟其核心在“脑”,追求的应是在非结构化、开放随机环境中实现复杂操作泛化"的终极目标。工厂难以提供足够的算法训练素材,商用场景的应用才更能释放场景价值,反推技术迭代。
在具身研习社看来,以工厂为代表的结构化场景是当下的"产业入口",而以商用场景为代表的非结构化场景是未来的"能力出口",二者共同构成人形机器人向通用智能体跃迁的必经之路。因此,两种争议并非零和博弈,而是共同指向"推动人形机器人成为实际生产力"这一核心目标。
虽然相较于工厂而言商用场景对技术水平要求更高,但其也在现阶段并不是完全无解,千寻智能所选择以办公室场景为切口,就是商用场景中绝佳的练兵场,也更具有产业落地价值。
其一,高频交互场景构建技术迭代闭环。
办公室环境天然具备高频次人机交互的场景特征,该特性有助于人形机器人在自然语言处理、情感交互、任务执行等能力得到大量实践检验。开发者在身边应用时能快速记录反馈并实时迭代。这种"应用反馈-算法调优-功能迭代"的敏捷开发模式,使办公场景更能推动相关技术成熟周期,加速为从理论验证迈向工程化落地。
其二,标准化任务释放商业价值空间。
当前,办公室场景存在部分冗余且需要消耗人力成本的流程,如实时清理、传送文件等“隐形工作”。场景需求明确下能直接创造商业价值转化。引入人形机器人能释放员工在冗余工作浪费的时间成本,进而腾挪出更多精力投身于创造性的工作中,可显著提升员工工作效率。
其三、一致性需求助力规模化应用。
每个办公空间存在装修布局差异、动线差异,看似对人形机器人泛化能力提出更高要求,不利于规模化推进。但实际应用的需求具有一致性,需求高度相似为人形机器人规模化复制创造了条件。也侧面表明,该场景的商业价值想象空间极高。
由此可见,办公室场景具备反哺技术、商用空间双重价值,甚至还可以视为切入泛商业场景的第一站。
高价值意味着更高挑战
畅想商用场景价值的“星辰大海”之前,更重要的还在于眼前实际操作的“脚踏实地”。
单从技术转化应用来看,办公室场景的作业执行需要更高水平的软硬件协同,其要求的是大脑和小脑的强耦合辅以全身力控的精细控制,才能达到多模态感知交互,全身协同控制,实现丝滑作业。
首先,办公任务的多样性考验着人形机器人操作执行的毫米级精度与泛化性。和工厂内零部件规格一成不变不同的是,办公室用品形状、材质经常出现变化,这便要求人形机器人不仅需要具备“聪明的大脑”,满足场景通用性需求,还需要本体以及末端执行器具备高灵敏度力反馈系统,满足精细化操作需求。
以“擦黑板”为例,看起来是在简单“来回晃动”板擦执行任务,但其背后考验的是全身力控系统的高精度能力。人形机器人要保证板擦和白板进行高稳定性的持续接触,少一分力气控制都会在二者之间产生间隙,进而无法完成任务。
图片来源:千寻智能
得益于千寻智能自研一体化力控关节的高功率密度,Moz1能做到高动态任务下控制精度,进而以恰到好处的力气执行任务作业。
和工厂动线结构清晰不同的是,办公室的动线往往随机变化且空间更为狭小。丝滑穿梭在桌椅间,离不开软硬件的高度配合。
硬件侧Moz1的全向底盘和全身26个自由度的零空间运动,成为其灵活穿梭和避障的重要支撑;
软件侧,千寻智能运控算法能兼具高精度、灵活响应、交互安全与稳定性。
力控算法和本体结构设计优越之上,是人形机器人“顶层设计”大模型的能力,千寻智能以自研端到端VLA大模型(Spirit v1)入局,是国内少有“大模型+本体”的具身智能企业。从“大脑”来看,Spirit v1大模型的核心架构包含三大模块,VLM(视觉语言模型)、具身大模型、MPC(模型预测控制)。
其中,VLM负责任务拆解,具身大模型负责生成动作轨迹,MPC及时调整关节力矩。三者协同下让大脑打通“感知-决策-执行”的闭环,划破物理世界的次元壁。
图片来源:千寻智能
在数据侧,千寻智能和国际知名公司Physical Intelligence(π)的架构高度一致,均是以海量互联网视频预训练学习人类操作常识,叠加少量场景化数据后训练与微量真机强化学习,进而助于提升人形机器人学习速度和应用的泛化性提升。据具身研习社了解,目前千寻智能已经实现零成本泛化能力。
从时间线中更能感知上述技术路线的正确性,2024年7月,该模型能完成单一基础任务,在3个月完成训练后支持自主规划与实时反应,复杂物体姿态、透明反光物体等泛化能力;同年11月,该模型就升级成多个基础任务执行,实现高精度灵巧手的模型泛化突破,以及作业顺序、物体位置的高度泛化;今年3月已经能做到高难度长程任务+数十个基础任务。
据了解,现阶段千寻智能的模型训练是以天为单位进化的,短短几天就能熟练掌握一项工作内容。
“自研大模型”让千寻智能的Moz1感知、理解世界;高精度力控系统让Moz1能精准执行任务;零成本泛化为Moz1技能迭代飞轮加速。技术侧的厚积才有了Moz1看似“轻飘飘”的抽纸巾动作,这或许就是人形机器人的“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
先用起来,“干中学式”迭代
场景价值+技术奠基,成为千寻智能拿捏办公室场景的前提条件,在此基础上其还开辟了“自研自用”模式,既是研发者又是实际使用客户,打破了传统研发和应用脱节的桎梏。这或许是人形机器人规模化落地的最短路径。
在真实办公场景中,人形机器人直接执行桌面收纳整理、办公椅摆放等高频工作,跑通“先应用、再优化”策略的可行性。将人形机器人从实验室原型快速转化为办公室生产力。
图片来源:千寻智能
这一创新策略呈现清晰的技术与商业双主线推进逻辑:
第一条主线为,人形机器人扎根场景沿着“干中学”的逻辑前行,正如千寻智能研发人员对具身研习社表示,白天收集数据晚上进行训练,几天就能丝滑完成新任务,而且还能在实际应用发现问题可以及时进行调整优化。
据了解,千寻智能Moz1将在年内解锁“办公室助手”身份,深度嵌入办公室场景全流程工作。这种扎根真实场景的研发范式,本质上重构了人形机器人产业的价值创造逻辑。当技术研发不再是脱离实际需求的"空中楼阁",而是深植场景痛点的"精准攻坚",千寻智能收获的不仅是产品成熟度的快速提升,更是对人形机器人商业化本质需求的深度理解。
第二条主线为,在高价值办公室场景积累的技术经验,具备极强的迁移价值。随着“干中学式”迭代持续推进,人形机器人不仅能在办公室场景实现标准化作业,更能沉淀出可复用的技术模块,迁移至购物中心、零售门店等其他商用场景中,为商用场景开辟从"能用"到"好用"再到"通用"的进阶路径。
透过千寻智能可见,其并非追求单一技术指标的“炫技式研发”,而是转向聚焦场景价值的“问题导向型创新”。当技术在真实办公环境的日常磨砺中自然生长出实用价值,当人形机器人从“概念原型”进化为“效率伙伴”,产业距离规模化应用的临界点正逐步拉近。
千寻智能的探索证明,让人形机器人在实际场景中“用起来、跑起来、迭代起来”,才是破解人形机器人商业化“叫好不叫座”的正确密钥,这不仅是企业的战术选择,更是重构人形机器人产业价值链条的战略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