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MSTAR 出品:AING硬迹
自从AI玩具在去年大火后,或是出于不想错过AI的浪潮、或是出于AI玩具是相对更低成本落地的AI硬件形态、又或是想蹭蹭AI的热度,各路玩家蜂拥而至,时至今日很多厂商应该能够感受到就算是AI玩具也不是轻易能做好的,产品体验、市场建设、品牌推广、技术迭代个个都是坎。
在AI玩具领域目前来看主要玩家形成“三国鼎立”之势,当然这里的“三国”不是指三个厂商,而是三类厂商,分别是:AI厂商、IoT厂商、IP厂商,每类厂商都有各自优劣势,或不同的产品定位。
图片来源:网络
AI厂商:AI厂商对AI的能力探索更深入,在交互上也会更多思考;但是量产、落地速度比较慢,容易与市场脱节。AI厂商的核心是建立垂类模型和交互上的壁垒,AI玩具只是个目前载体,选择AI玩具是因为相对更容易落地同时也看到AI能在玩具这个品类上实现更多有市场价值的能力,未来逐步拓展到更高级的硬件形态上。
IoT厂商:硬件能力很强,量产能力也很强,但比较容易陷入同质化和价格战中。IoT厂商入局AI玩具讲究快,抢时间,期望能优先抢占第一波市场,语音问答AI玩具是第一波,现在眼神表情交互、视觉感知交互也迅速跟进,产品迭代节奏快。
IP厂商:在外观形象定义、产品渠道、品牌建设还有内容上有优势,但是大部分在AI技术沉淀与硬件落地经验比较少,对于AI在产品上的赋能目前基本是边走边看的状态,走的比较快的已经推出自己IP的产品或者与授权合作形式进场,走的慢的特别是大IP,入局相对比较谨慎,但一直保持高度关注,随着AI交互能力越来越强,入局可能是早晚的事。
图片来源:网络
AI玩具经过一年多时间,真正有代表或者能够引领行业的品牌还是没有,可以说目前还是初期,AI交互还在不断进化;也可以说是大IP还没有下场,但我觉得更重要的是前期厂商是单打独斗的状态,或是AI厂商自己弄个形象与硬件方案商合作直接推出市场;或是硬件方案商套个大模型壳,然后找个形象推出AI玩具产品;又或是IP厂商找个方案商合作,用某个IP形象直接推出产品,其实并没有把自己的特性或者能力真正粘合到一块。
我认为真正好的AI玩具产品,首先AI定义产品能力,然后从IP思维和形象来定制不同AI能力的产品,并且在内容上去丰富交互粘性和IP属性,比如通过剧本、游戏、专属内容、社交等,再是与硬件厂商合作实现产品稳定、高效量产。也就是说AI玩具产品是个AI+IoT+IP+内容综合能力的体现。
好的AI玩具绝对不是去抠硬件成本、去抠token消耗,主要的是产品稳定、交互体验和用户粘性,国内没有软件付费习惯,厂商也完全不必依赖于软件订阅、token使用费,从内容、从IP产品周边可以是更好产生增值收益的来源,主打情感陪伴,让陪伴属性真正体现在日常中。
比较好的是这点不少产品已经有很好的认识,比如我们在Robopoet、优必选、恺英网络等厂商的产品中我们看到了AI+IoT+IP+内容的不少具象体现,就算是产品不在身边,我们也可以通过手机app或者其他形式与AI玩具IP形象有更多交互,虚实结合,更增强陪伴的属性。我们将持续关注AI玩具好产品、好的产品定义。